APP下载

扬州方言完成体标记“得” 与普通话对比研究

2020-01-09陈玉静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句末补语消极

陈玉静

(上海师范大学 对外汉语学院,上海 200234)

扬州方言是江淮官话的代表方言,广义的扬州方言包含扬州管辖地区内(包括县级市)的所有方言;一般意义上的“扬州话” 即狭义的扬州方言,是指扬州城区(主要以老城区为主)的方言[1]。本文所研究的是狭义扬州方言中的完成体标记“得”。

扬州方言中表示完成体的标记除“了” 之外,还有“得”。张其昀比较了扬州方言中“了” 和“得”常用的两种句式(“V+了/得+N”“N+V+了/得”),指出“了”表示广泛性的完成,即“积极”“消极”“中性”意义的完成;而“得” 则通常表示“消极” 意义的完成[2]。因此,“得”可称为“消极”性完成体标记。何佳通过分析扬州话中完成体标记“了”“得”“脱”的语用情况,从语言接触角度解释了扬州方言中完成体标记的演化[3]。二人都是从方言内部出发进行相关研究,本文则将扬州方言中的“得” 与普通话中的“了” 进行对比,探索两者的异同。

一、消极性完成体标记“得”

(一)基本性质

扬州方言中,“得[tə5]” 读作入声,作完成体标记一般用于动词后,表示客体脱离、消失或动作状态的终止。例如:方言“生意亏得”可对应普通话“生意亏了”;普通话“他家死了三头猪”可对应方言“他家死得三头猪”。这两种情况的“得” 均表示“完成”义,且与其搭配的动词具有消极语义。在实例中,如“把饭吃得,我们就出发”,“吃” 本是中性词,此处语义表达的是其客体“饭” 的减少,仍体现消减义。可见,扬州方言中“得” 一般搭配具有[+ 减少][+缺失]等消极语义特征的动词,即使是少数中性词后接“得” 也会整体呈现“消极” 义。

(二)结构与搭配

完成体标记“得” 在扬州方言中多跟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构成“V/A+ 得” 结构。

1.V+ 得

“V+ 得” 表示动作状态完成,在普通话中通常由“V+ 了” 来表示完成。大部分单音节动词都能和“得” 搭配,大多是及物的,如“亏得、骗得、卖得”等,后面可带宾语也可不带。例如:

(1)亏得这趟生意,还有下趟。

(2)桌上的杯子打得了。

也可搭配不及物的,如 “死得、走得、考得”等,例如:

(3)老是忘记换水,缸头死得四条金鱼。

(4)肇事的那个车主跑得了。

部分双音节动词也可与“得” 搭配,这类词一般带有[+ 消极][+ 减少]义,如“忘记得、浪费得、消除得”等;动结式双音节动补结构也可搭配,如“打断得、看破得、走丢得” 等,一般后面不接宾语或将宾语前置,有时可通过把字句来完成。例如:

(5)你在那边坐下子,我先把这事解决得。

(6)这道题算错得了。

上述例(1)(3)(5)“得” 可替换成普通话中的“了”,搭配前面的动词表示动作完成;例(2)(4)(6)可替换成普通话中虚化后的“掉”,此时“得”不表达“光、完” 的语义,不看作结果补语,只用来表示完成态,因为前面的动词已暗含动作的结果,在“V+得”后加“了”是补足语气。在实际用例中,并不是“V+ 得” 放于句末就必须加上“了”,例(1)(3)(5)都可转换成“V+得”放于句末的形式,如“这趟生意亏得,怪不得别人”“缸头四条金鱼死得,怪你老忘记换水”“我先把这事解决得,马上来”,可见都是用在分句中,需要一定的语境。

2.A+ 得

“A+ 得” 通常表示主体某种状态的实现或完成,多搭配单音节形容词。如“瘦得、黑得、少得、丑得”等,通常在后面需要加上“了”来足句。例如:

(7)饭馊得了,别吃了。(8)树叶子黄得了。

和“得” 搭配的形容词都是有参照的,搭配时存在不对称性,如可以说“瘦得十斤” 但不能说“胖得十斤”,可以说“树叶子黄得” 但不能说“树叶子绿得”,这是因为“得” 的消极属性,“瘦” 表示数量上的衰减,“黄”代表生命力的衰弱,都具有[+消极][+ 减少]义。

“V/A+ 得”结构通常能进入把字句和被字句,且使用频率很高,例如:

(9)这条毛巾都脏成这样了,赶紧把它撂得。

(10)你这么呆,被人卖得都不晓得。

二、“得” 与普通话中的“了”

(一)句法位置及搭配范围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根据“了” 的句法位置和语法功能可将其分为两类:“了1” 一般位于谓语后,宾语前,表完成义;“了2”一般位于句末,作语气词,起足句作用,表示一种新情况的出现。例如:

(11)我在这儿住了五年。

(12)回来已经两年了。

例(11)的“了” 为“了 1”,表示“完成”,高名凯称之为“完成态”,王力称之为“完成貌”,朱德熙认为其表示“动作现在已经完成”。例(12)的“了”为“了2”,朱德熙认为其表示新情况的出现。扬州方言中,“得” 放在句末并不作语气词使用,但也传达说话人一定的主观色彩,“了2”的用法仍然由“了”完成。因此,此处所比较的是“得” 和“了1”。

但上述例句(11)转换成扬州方言中并不能用“得” 而仍用“了”,扬州方言中“了” 的用法与普通话中的“了” 是相似的,他们前面所接的动词是广泛的,而“得” 的搭配范围有所限制,通常接那些有[+ 减消][+ 脱离]义的动词或形容词,这在普通话中仍由“了” 来完成,例如:

(13)他把衣服脱了,准备洗澡。

(14)她从博茨瓦纳回来后黑了不少。

上述两例均可转换成扬州方言中的“得”。可见,仅在表达消极义的语境时,普通话的“了” 可与方言的“得” 互换。

(二)“得”“了” 连用

方言中有一定数量“得”“了” 连用的情况,用于句末,后面不接宾语,此时“了”仅作为语气词,起足句作用,功能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了2”。普通话中“了1”和“了2”可在同一句子中共现不能连用,无法与扬州方言“得”“了”连用对应,但可通过“掉”“了”连用来对应。例如(a. 为扬州话,b. 为普通话):

(15)a. 桌上的杯子打得了。b. 桌上的杯子打掉了/ 打了。

(16)a. 一到暑假,整个学校都空得了。b. 一到暑假,整个学校都空掉了/ 空了。

(17)a. 那么大一碗饭,他一个人吃光得了。b. 那么大一碗饭,他一个人吃光了。

前两例是“V/A+ 得+ 了” 的普方对应情况,后一例是“动补结构+ 得+ 了”。例(15)“得” 并非补语表“碎裂”,“打” 本身包含“碎裂” 义,后面的“了”是语气词。“打得了”可对应“打掉了”,这里“掉” 并非“掉落”,不理解为结果补语,而是助词表完成;同样,例(16)“空” 已经表达了“完、光” 的意义,是无限量,后面所接方言中的“得”或普通话中的“掉”都仅表示完成态;例(17)中“吃光”表示“完全吃完”,“得”表示完成,此处的“了”为语气词,等同于普通话中“了2”,表达说话人对“他能吃完那么大一碗饭” 的主观惊叹。

对于“掉”,刘焱指出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掉”是在“V 掉” 动结式的结果补语位置逐渐虚化的,其演化方向对应共时语法意义的转变,从客体脱离到消失再到行为的结束或状态实现[4]。在其他方言中也有不少学者证明其虚化趋势明显。冯冬梅、宗守云指出在博白永安地老话中,“掉” 除了作谓语表示掉落义,也有用于动词后作补语的用法,表示“消失、去除、损坏”等消极的语义特征,为其虚化奠定基础,从而在演化中能够做体标记和准语气词[5]。王顺巧指出云南方言中“掉” 在不同结构中虚化程度不一的情况[6]。可见,“V/A+ 掉” 结构中“掉” 处在虚化过程中,已经有了表示完成的用法,那么,我们认为扬州 方 言 完成体标记“得” 在“V/A+ 得 + 了” 结 构 中可以与普通话中表达完成的“掉” 进行替换。

结语

扬州方言中“得” 较之普通话中的“了”,句法功能更多,仍保留充当补语的功能,可作补语标记研究;大部分情况下作完成体标记,跟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动作的完成、状态的实现,此时与普通话中的“了1” 相似,但与“得” 搭配的词限定那些本身带有[+消极]义的词,或者放入具体语境整体体现[+减缺]/[+脱离]义;与普通话中“掉” 相比,“得” 的句法功能更少,虚化程度更高,“消极” 语义特征更加明显。

注:本文用例均来自扬州主城区居民日常交际。

猜你喜欢

句末补语消极
四川方言句末助词“哆”
完整句末不一定都用句号
“也”“还”在英语中的用法
朝鲜语状语在汉语中的对应情况
汉语中的补语在维吾尔语中的对应表达
让自己发光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NP V累了NP”动结式的补语趋向解读
为何当代艺术很多都是消极的,血腥的?
人生的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