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李进祥“清水河” 系列小说的美学意蕴

2020-01-09张一博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清水河美育符号

张一博

(北方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李进祥身为宁夏作家,对风土人情温情书写,昭示浪漫主义情怀;对故土深情回望,暗含坚守苦涩,流露对民族文化的眷恋。清水河、河湾村等地域文化符号,口弦、挦脸、花儿、方言等民俗文化符号,在小说中大量涌现,充实文本容量,丰富叙事空间,建构多元共生的审美世界,展现西北乡土社会全方位景观,凸显地域文化特质,多重意象使地理空间成为隐匿人物情感的载体,丰富文本美学价值。

李进祥小说中乡村与都市空间不断切换与重组,展现出复杂文化属性与多重审美意蕴,两个富有对立意蕴空间的推进与转移使文本跌宕起伏,读者由单一地域空间达到审美空间维度,利于把握作者内在心理格调与美学追求。且小说中多元的叙事视角与精妙的叙事结构相互契合,共同赋予文本复调魅性与特异美学价值。

对异化伦理的忧虑与反思、对传统家园的重建与守护、对传统美德的呼唤与回归,是李进祥小说的精神主线。笔者将从对美学意义的界定及发展历程入手,分析文化符号隐喻的特异审美功能,探究美学形象在现代美育中的重构,挖掘李进祥小说中的美学意蕴,揭示其独特审美取向,彰显地域文化审美特色,使边缘文化重焕生机。

一、美学意义的界定及发展历程

柏拉图的发问“美是什么?”,可谓美学滥觞。古代思想家对美与艺术在哲学层面的思考,可看作美学理论的萌芽。美学源于古希腊语“aisthetikos”,即“感官感受”, 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首次提出。他的《美学》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因此,他又被称为“美学之父”。伴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美学研究开始有系统的方法论指导,但建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仍很漫长。

我国美学传统渊源已久,但部分理论却借鉴西方。学者认为:“如果五十年代美学浪潮在极左政治意识形态中产生,以知识分子启蒙思想改造完成总体化规训进程;那八十年代美学热表征市民社会自我反思与文化启蒙的‘解总体化思潮’,市民社会普世性与自由性文化诉求通过知识分子重拾话语权与美学从边缘到核心进程,完成一次较大规模知识启蒙。”[1]如今,我国美学研究日益深化,逐步形成了以实践美学为主流的当代美学体系,代表学者为朱立元教授。总之,美学是一门探究美的创造、发展与规律的学科,类属哲学,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

二、文化符号隐喻的特异审美功能

(一)地域文化符号隐喻的美学意蕴

李进祥在《永远走不出的清水河》中写道:“走不出清水河,像走不出一段爱情;走不出清水河,像走不出一种宿命。”[2]12“清水河”“河湾村”“克尔白”等地域文化符号别具韵味,呈现整体性与开放性地理结构,反映作者对地域身份认同。城乡对立矛盾下,内隐作者渴望回归乡土、实现精神返乡的情感诉求。

意大利哲学家维柯首次提出“诗性地理”概念,宣告地理并非客观衡量与自然空间的物态现实,或仅对文化起外在承载、形塑的作用,而是其本身就充斥诗性、文学性与审美性,是人工打造的完美形式。受地域影响,李进祥的“清水河” 如同马金莲的“扇子湾”、查舜的“梨花湾”、漠月的“阿拉善”。不同地域元素蕴含着作家热爱家园的共同情感,赋予作家写作性灵与底气,嵌入底层人物生存状态与精神维度,张扬生命活力与圆融,以可视化空间形态阐释文学规律与文化意蕴,形成文本内蕴审美张力。

李进祥引领读者走进西北地理空间,感悟特色文化,探究作品美学构成与艺术形态,彰显了民族精神的时代意义,实现了宁夏文学去边界化。地理文化符号融入作者情感寄托与审美理想,具备显性象征内涵,对文本人物塑造、情节推动与情感表达均有显著的意义,还建构起西海固独特的地理空间,是宁夏诗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民俗文化符号隐喻的美学意蕴

挦脸、花样子、干花儿等词语携带泥土气息,极具审美韵味,共同建构小说内部世界,丰富了西北文化内核,健全了审美机制,形成与清水河等意象匹配的文学地理意义上的身份标识。

《口弦子奶奶》中的乐器口弦,发出悠长呜咽声音,极具感染魅力;《挦脸》中的习俗挦脸,又叫开脸,即一种女性结婚前的仪式。饮食文化元素在小说中也时常涌现,如盖碗茶、八宝茶等传统饮茶风俗,也有油香、撒子、羊肉臊子面等地方特色美食。

小说方言也具民俗色彩,如害娃娃指女人怀孕,害口指孕妇口馋。方言不仅是文化传承媒介,也是解读民俗的重要符号,可以折射出说话人的婚姻观、人生观、价值观。瑞典语言学家索绪尔说过:“民族风俗习惯会在语言中反映;另一方面,构成民族的也正是语言。”[3]58中国现代民俗学家王献忠也说:“方言是地区民俗载体,方言研究对把握各地文化独特性深层结构,有很大帮助。”[4]26

民俗文化符号不仅是文学书写中的别致色彩,而且也为历史提供素描,流露了特异美学情调,体现出地域文化的内在独特性,异质文化通过民俗差异得以彰显。同时,深受民俗文化基因浸润的文本充斥野性生命力,焕发蓬勃生机,使民俗文化在现代化场域中发挥审美魅力,带给读者新奇审美体验,易受大众追捧。

三、美学形象在现代美育中的重构

美育又叫审美教育。德国著名哲学家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首次提出全面美育理论,从此,美育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并开始影响到各国的美育理论。后来,我国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又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这对培育新时期以来的人文精神有助推作用。而德国哲学家康德说:“纯粹审美判断不是知性判断,而是主观愉快情感体验,强调美的个体性,审美自由与审美无利害。”[5]71中西方异质话语因子孕育迥异美育理论体系,相互借鉴之下使美育学科臻于完善。而我国现代美育的发展自从进入新时期以来,便始终立足于中华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积极借鉴西方美学文化艺术资源,完善本民族的审美品格,提升本民族审美境界,使美育学科呈现良性发展态势。我国美育学科的发展除了从传统文化寻根与对西方美学的积极借鉴,还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李进祥立足西北地域的特异文化语境,通过对审美意象再发现,赋予其全新的艺术价值。读者借审美意象从物质与精神压迫中释放出来,获得审美愉悦,更好展开审美欣赏,从而在熏陶中获得灵魂健全与人格完整,成功发挥文学美育功能,促进当下人文精神建设。读者从现代化挤压的都市空间中暂时抽离出来,获得短暂的休息。他还通过塑造马清、杨洁等人物群像,倾情书写乡村人伦,呼唤传统美德回归,发出渴望建设“美的人生” 的情感诉求,对真善美的迫切渴望彰显出作家的普世情怀,借此完成一系列美学形象在现代美育中的重构,对中国梦美好蓝图的实现有极强现实意义。

结语

地域与民俗文化符号均体现出西北文化的独特魅力,彰显了民族文化的显性时代价值。李进祥对地域身份认同感使小说深深扎根大地,带着浓厚泥土气息与厚重文化底蕴,蕴含饱满的情感张力,乡土意识在文本中的流露已十分明显,极易唤起大众内心深处潜藏的对故土极强的情感认知。

李进祥借“文学返乡” 情怀建构“清水河” 原生态诗性家园,目的在于拥抱大地,更好实现人类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使人在自然生命敞开中走向审美化生存,同时促进现代多元文化视野下乡愁美学的生成,体现出小说新奇美学情调,使文本焕发出全新审美特性。

李进祥对西海固乡村诗意空间的建构带给大众愉悦的审美享受,唤起都市之子久违的家园意识情感共鸣,进而拉近读者与文本的距离,使小说超越了地域局限而引起普世情感共鸣,即身处都市却思念故土的情感,从而使文本的情感浓度一度达到饱和,文本张力也达到最大化。

猜你喜欢

清水河美育符号
水消失的地方
论公民美育
清水河边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学符号,比多少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符号的由来
走不出清水河
黄金口岸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