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渗透探析
——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视角
2020-01-09袁峰龙
袁峰龙
(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61005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即加快农村的产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这是实现农村兴旺发达的物质基础;也要铸魂,即营造良好的农村氛围,发扬乡村文化培育文明风尚,这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核。没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农村凝心聚力的作用,没有物质和精神的双向驱动,就难以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农村基层工作者理应具备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自觉,行之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农村铸魂育人的导向功能。
一、乡村振兴的政治根基需要思想政治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为农村稳定提供思想保证
毛泽东十分重视农民的政治教育问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就注重对农民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启发教育,激发农民参与革命的热情。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中强调农会所做的政治教育对普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农民政治认同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农业合作化时期毛泽东又提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生命线”的论断,强调必须用社会主义思想保证小农经济的顺利改造。邓小平以保障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为导向,贯穿处理农村问题的全过程,把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作为教育农民的出发点。同时深刻指出稳定压倒一切,农村的稳定是中国稳定的基础。1983 年党中央通过的《关于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要求提升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力度,维护农村群众的整体利益,巩固农村社会主义阵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于保证乡村有序发展发挥着无可置疑的重要作用,基层党组织是开展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的主力军。由此可见,强化农民的政治认同感,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对农民的思想教化贯穿中国共产党治理农村的全过程。农民在过去几十年中以高投入低回报的方式支援经济建设、工业的发展,农村的人力资本为国家经济的韧性发展提供了蓄水池作用。新时期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思想引领,将凝聚政治共识作为思想宣传工作的重点,以农村稳定确保全国的稳定。
(二)思想政治教育为农村治理提供有效途径
有效的农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摆脱农村经济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两张皮”的现实困境,通过转变原有的教育宣传方式紧密两者的联系。新时期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实现“时”“度”“效”三向度的统一,基层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时间节点:一方面要紧跟时代,宣传最新的教育内容;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基层工作者需要看准时机,尽量在外出打工人员回乡期间进行适时的教育引导,或者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与当地具有特色的节日结合起来,寓教于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宣传工作不能曲高和寡,要符合群众实际需求,要落地生根。基层工作者必须注意宣传教育理论的深度,将教育内容创造性转化,既不背离原有内容宗旨,又让农村群众易于接受。新时期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摒弃以往填鸭式的信息灌输和单向度的教育宣传,要让农村群众获得参与感,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时”跟“度”操控的适当,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得以显现的基础。此外,破除我国传统城乡二元体制下带来的发展不平衡问题、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成为农村群众思想状况反映的现实诉求。基于此,基层工作者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沟通疏导农村群众内心的郁结,能够有效防范化解可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乡村治理效果,保证农村思想宣传工作卓有成效。
(三)思想政治教育为农村发展净化政治生态
基层党组织既是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旗帜,也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核心力量。农村的政治生态状况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能否顺利推进,状况优,则战略通;状况劣,则战略阻。思想政治教育是基层党组织提升建设质量的重要途径,只有增强自我革新意识,在农村中培育健康绿色的政治氛围,才能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以往农村中发生的寻租腐败、村干部克扣农民补助等现象,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程度。干群关系是地方政治生态的“晴雨表”,基层工作者理应加强自身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在传播思想政治信息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净化。马克思认为“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1]。基层工作者要先尽到自己的责任才可以让群众信服,否则“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政治文化对政治生态建设具有润物无声的影响”[2]。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优化农村政治生态,实现强有力价值引领的基础性工程。
二、乡村振兴的智力转化需要思想政治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供给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邓小平早在1985 年5 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国家实力强劲与否,经济发展的潜力如何,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综合素养。这一论述对今天农村发展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农村的物质文明建设已经有长足的进步,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时,基层工作者应当坚持“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共同推进,加强精神食粮供给,不断提升农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同时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政治宣传的主要内容,引导农村群众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在提高素养方面,基层干部要加强道德宣传教育提高农村群众的思想素质,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村群众的法治素养。著名的社会学家阿历克斯·英格尔斯认为,“判断一个现代化国家的标准在于,其国民在思想上也必须是现代的”[3]。乡村振兴的结果必将促成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但是没有农民向现代人观念的转变,农村现代化难以具备持续发展的内劲。通过“满足需求”和“提高素养”的协调推进提高农村群众的综合素质,促进农民调整自我认知,在更大程度上适应当下快速发展的中国。从根本上践行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增强乡村振兴的软实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有力提供外部人才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 年4 月在宜昌市许家冲村考察时指出,“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带动村民致富,号召大学生立足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农村产业的蓬勃发展需要人才驱动,新时期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吸引资金技术、培育本土人才、挖掘外部能人为导向。创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构建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统一的思想宣传发展策略。基层工作者要整合农村发展的人力资源,根据农村群众的思想状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做到有的放矢、见有实效,同时想方设法探索出促进经济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工作的契合点,重视外部人才的利益诉求。外部人才能够为农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有利于创造活力迸发的农村氛围。马克思深刻地指出,不能忽视利益的作用,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4]。在强调奉献光荣的同时应当重视人才的正当要求,精神与物质利益的双向驱动才能促进外部人才成长为乡村振兴的长久支撑。
外出务工人员、大学生往往具备较为新颖的认识、想法,尤其是外出打工者能够结合自身的所见所闻提出符合家乡实际情况的发展建议。发挥人才的效用要为其搭建广阔的平台,包括创业减税、政府财政补贴等优惠条件,让投身农村建设的人才受到尊重,鼓励他们扎根农村,尽其所能。基层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让外部人才成为激活农村创新活力的源泉,通过思想教育宣传使其认识到新时期的农村是大有可为的新天地,将智慧与热血融入农村建设是实现人生意义的价值旨归。坚持人力资本开发导向,破解人才匮乏的困境,吸引外部人才植根农村是厚实乡村振兴教育基础的关键。
(三)思想政治教育激发精英阶层引领作用
古代乡村宗族中有威望的长者或智者具有不容置疑的话语权。尽管地主和士绅阶层在当下已不复存在,但是传统精英人物在当下农村中的影响仍然不容忽视。客观上讲,基层工作者不可能完全掌握农村中的全部信息,农村具有影响力的宗族、拥有一定物质基础的村民、以往受过相对高水平教育的“知识分子”都具备号召力,他们是村民中的领导人物,能够成为辅助基层工作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帮手。宗族中的长者可以帮助基层干部处理农村中的纷争,促进建设和谐的乡村氛围。拥有一定物质基础的村民可以带动其他村民致富,进而提高村民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向影响。基层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的过程中,可能由于对村民性格、接收能力的不甚了解,难以取得预期效果。拥有一定知识水平的村民能够帮助基层工作者转化宣传教育内容,方便村民的吸收消化。
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更加发挥乡土人才的作用,培育更多新乡贤。张兆成认为新乡贤是“乡村社会文化发展、道德教化、公益事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5]新乡贤是熟人社会中的精英阶层,他们在农村群众中拥有良好的口碑,具备一定的政治素养。基层工作者需要提高新乡贤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带动教化农民的示范引领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在农村的有效渗透,应当梳理受教育者的不同层次,以农村的精英阶层作为榜样带动村民整体进步。但是,也要清晰地认识到农村中的精英阶层只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助力量,不能将其视为助推农村教育工作的“万能人”,仍然要以基层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主导,凝聚精英阶层的合力,提高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乡村振兴的乡俗新风需要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8 月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弘扬新风正气,焕发农村新气象。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农民在市场经济利益驱动下受到极大的心理冲击。部分农民甚至产生一切向“钱”看、向“厚”赚等扭曲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思想还有蔓延的趋势。针对部分农村群众信仰缺失的情况,如盲目信奉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有所警觉,加大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宣传力度,以主旋律高扬带动和谐乡村建设。形形色色社会思潮交汇下的农村存在如赌博、斗殴、好吃懒做等低俗现象,大有消解农村质朴勤恳的优良传统趋向。基层思想工作者要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思想内涵烙印在农村群众的价值观念中,帮助农村群众重塑劳动光荣的观念,让努力奋斗的良好风尚蔚然成风。
培育农村新气象是弘扬新风、促正气的重要途径。重视民风的教化古已有之,“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尧舜时代的国家,国力的比拼全靠国民精神是否团结统一。如果一个国家民风不正,百姓各行其是,那么这个国家会遭到征伐甚至有灭国的风险。三苗部落不服从舜的统治,舜没有讨伐而是教化自己的国民,使得百姓团结一致显示出震慑力,三苗部落就诚心归顺于舜。所以民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国家的兴亡。古代教化民众大多依赖君王及儒士,新时期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基层工作者的“传道”“解惑”。培育积极向上的家风、乡风、民风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路径。重塑乡俗新风需要生成农村群众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演化路径,首要实现农民的文化自觉,即对自身拥有的风俗习惯予以正视,剔除其中存在的腐朽部分。推行移风易俗,农村群众的自知自觉是重要的内在动力,梁漱溟先生认为乡村建设的关键就在于农民自觉[6]。但是农民的自觉仍然依赖基层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化和启发,实现乡俗新风的转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涵,寓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