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儿童并肩看数学
——基于儿童立场的数学教学观

2020-01-09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仇学春

天津教育 2020年26期
关键词:视界长方形儿童

■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 仇学春

人生就像一道风景线,总有人陪你欣赏沿途不断更迭的风景。课堂上师生的对话与互动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与儿童并肩看数学,就是与儿童一起欣赏数学学习过程中那一道风景,带领儿童平等对话,体验数学思考的美丽,打开儿童数学的视界。

一、与儿童“并肩”,带领儿童平等对话

与儿童并肩,就是坚守儿童立场。教师放下身段站到儿童那边去,带着尊重和理解走进儿童的世界,真正去认识儿童、发现儿童、发展儿童。当你蹲下身来和儿童一样高,你就变成了儿童;当你在课堂上读懂儿童的表情时,你就变成了儿童;当你心里开始装有儿童,说明你与儿童并肩行走了。当然,与儿童并肩,就是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儿童共同学习,一起成长。

(一)儿童体验当“老师”

儿童自己当“小老师”,就能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知识、理解教师。鼓励儿童在课堂上当“小老师”,把讲台让给儿童,凡是学生能够说清楚的,教师不要插嘴。问题让儿童自己提,方法让儿童自己找,总结让儿童自己来,坚持先生后己,不越位才到位。儿童当小老师时,除了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让其他学生补充、建议、评价等。让儿童当小老师,就是让儿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教师学会“踢皮球”

当一个孩子说了比较重要的话或者重要的内容时,教师开始“踢皮球”了,“谁听懂了他的话了?”“谁能解释一下他的意思吗?”这样重点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充分的关注。又比如,当遇到难点时,教师也会“踢皮球”,把问题抛给孩子,“咦,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于是激起孩子相互间的争论,而“理”也就在争论中越辩越清。“踢皮球”的现象在课堂上比比皆是,表面上看是一种教学行为,其实是一种教学状态,更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主张让儿童自己学习、自己思考、自己研究的思想。

(三)与儿童“一起学”

最佳的课堂学习状态就是师生一起学,一起经历知识发现和创造的过程。比如在学习《平行与垂直》时,与儿童一起玩“拨棒”游戏,从而关注两根小棒的位置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与教师一起学,体会到儿童在学习过程中酸甜苦辣,不再投以责备的目光,而是多了鼓励的语气。此时师生互相吸引、彼此分享、共同提高、共同发展。与儿童并肩,不是牵着学生走,也不是跟在儿童后面亦步亦趋,而是师生并肩前行——课堂最终走向哪里,由儿童学习的起点和教师的引导共同决定,这就是“并肩行”的课堂。

二、并肩“看”数学,启发儿童自我反思

与儿童并肩“看”数学,这里的“看”数学比“学”数学要更高级,这里的“看”不单纯是用眼睛看,还要用心去想;这里的“看”要用思维方式去看、去反思。与儿童并肩看数学,这里的“看”是让儿童自己看,与儿童一起看,支持儿童看,让儿童的看提升教师的看,教师留一只眼睛看自己。

(一)让儿童自己“看”

这里让学生自己“看”,就是每个环节学生有回顾与反思的机会,有补充与完善的时间,有提出困惑与质疑的能力。比如看到课题能想到哪些问题?看看自己的方法和别人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交流完单元整理后有什么需要完善和修改的?等等,让儿童及时反思,记录自己的思想变化,活动方法和过程中困惑、收获以及各种感受,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自我反思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

(二)与儿童一起“看”

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因为比较难,只有部分儿童想出了把除数转化成了整数的方法,而大多数孩子不能独立计算,但孩子有自己的思考和思考后的困惑,在交流中通过“我补充、我提醒、我总结”,教师带领儿童一起理解算理,建构算法。与儿童一起经历思考的过程,与儿童一起分享智慧和困惑,与儿童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留心“看”自己

教师要留一只眼睛看自己,这里“留”起来容易“看”起来难。因为很多人常常不会自觉“看”自己,不懂怎么“看”自己,不知何时“看”自己。教学《倍数和因数》,思考教材“摆”的意图,思考学生“摆”的需求,思考“摆”与“不摆”的差别,思考“摆”还能惠及学生什么。像这样,留心“看”自己的教学,带来的不仅是对“因数和倍数”内涵的深度挖掘,还有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关系、方法巧妙渗透于实践操作活动具体实施,更有意义的是儿童在“摆”而非“摆设”的学习中获得了思想方法和活动经验。

三、与儿童并肩数学,打开儿童数学视界

儿童的数学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问题引领学习,打开儿童数学视界。“问题引领学习”即基于儿童真实问题而开展的学习,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提问、因问而学、问学交融。打开儿童的数学视界,这里的“打开”的意思是激发、启发和引领儿童;“视界”的意思是知识的视界,思维的视界,最终上升至智慧的境界。

(一)以疑促问,打开知识的视界

什么样的儿童能获得真正的学习?是那些充满好奇心、不懈追求真知的儿童。多疑方可多进。“疑”是对知识的主动思考,是思维的助推器,能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问”是对问题的主动描述,是探究的开始,是学习的重要目标。以疑促问,点燃儿童好奇心,打开儿童的知识视界。

(二)因问而学,打开思维的视界

真正的学习从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开始的,不断产生问题也成为学习的动力。因“问”而“学”,“问”从“思”来。问题激发儿童思考,打开儿童思维的视界。特级教师贲友林指出思考的四步:独立思考,关联他人思考,看得见自己思考,走向“一”与“多”的统一。理性思维强调通过分析、综合、推理、抽象,直达事物的本质。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

(三)问学交融,打开智慧的视界

李政道先生说:“要创新,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问愈透,创更新。”在儿童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问学交融,引领儿童不断提出新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在教学《认识长方形》时,课前发给他们一张“狗啃纸”,儿童把它折成长方形,自然会思考长方形的特征,边操作边思考:怎样把它折成长方形?我折的是长方形吗?大小不同,颜色不同怎么都叫长方形?在交流老问题的基础上不断产生新问题,这样问学交融,儿童不但打开思维的视界,最终上升为智慧的境界。

猜你喜欢

视界长方形儿童
我爱长方形
分类数 不出错
巧替换 妙解答
机视界
长方形的困惑
视界
留守儿童
视界
六一儿童
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