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成若天性 习惯成自然
——浅议利用传统文化教育幼儿的点滴做法
2020-10-16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东苑幼儿园赵菊玲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东苑幼儿园 赵菊玲
古人说“童蒙养正”说的是教育一定要从娃娃抓起,所谓“三岁看八十,七岁看一生”,都强调了孩童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幼儿良好的德行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教学中对幼儿尝试继承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元素,让那些浓缩了华夏五千年思想精粹的睿语哲思熏陶孩子的言行,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天性。在教学中我们对幼儿尝试以下做法,效果良好。
一、教师以身作则
(一)从自身做起
作为教育者,我们认真学习《弟子规》等传统经典文化,背诵下来,理解其意思,每天早晚念一遍,早上用来提醒自己,晚上用来反省自己。并把《弟子规》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在言语行为中做出来。给学生儿童给一滴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
(二)顺应天性,塑造幼儿
作为教育者,我们该顺应孩子的天性对他们进行教育。我们知道,孩子的天性都是善良的,可塑性也很强。你看那些幼儿,你怎么教他,他就怎么做,你怎么塑造他,他就成什么样。他们天真善良,没一点私心。别看他们小,他们都是勤劳能干的,从小都爱劳动。在笔者保育期间给孩子洗锅碗时,就常有孩子跑过来问:“老师,我帮你摆碗好不好?”甚至有的孩子还问:“老师,我帮你拖地好吗?”每当这时候,笔者就允许孩子干一干,这干了活的孩子很骄傲,没干上活的孩子心情很失落,于是下次笔者让上次没干上活的孩子也来帮忙,这帮助教师干过活的孩子总是很高兴,还有一种成就感。古人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句古言说的是孩子在年少时我们就应该注重他们的勤劳勇敢等优秀品质的培养。我们众多的家长却习惯于说“你才多大,到一边去,等你长大了再干”之类的话。他们忽略了教育,就在无意中抹杀了孩子的天性。
勤俭节约本应是孩子的天性,可是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逐渐被他们丢失殆尽。你看那些幼儿园的孩子,在他们刚刚入园那一段时间,他们吃完饭后几乎每个孩子都会把自己的碗吃干净,甚至连掉到桌子上的米粒都会捡起来放到嘴里,可是教师发现的时候却这样教育他们:“掉到桌子上的米粒、馒头,不干净,不可以吃。”正是这样的好心提醒,让孩子将教师的话长久装在了他们的脑海当中。于是,我们在校园里常常会看到中小学生把掉到地上的馒头一脚踢得远远的这样的情景。可见,“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节约、浪费的品质就是在儿时养成的。
二、家长身体力行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位智慧老人说:“社会的安危,国家的兴亡操在谁手上?操在家庭妇女的手上,世有圣母,才有圣人出现。”所以,父母要学《弟子规》,要把孝道做到,给儿女做榜样,在孩子面前要恭敬老人,婴儿一出生,眼睛才张开,他会看,他会听,他就在学习,大人什么样子,他统统看到了,听到了,这是扎根教育,要从这个时候教。如果不要这个根,做得怎么漂亮,那是花瓶里的花,没有根,几天一定会枯死,它不是活的。所以家庭教育很重要,家长的品行直接影响孩子的形象。
三、活动丰富多彩
为了让传统文化真正深入孩子心中,我们设置了一系列亲子活动巧妙教育孩子。如举办幼儿给老人洗脚、捶背,说说感恩词,文艺演出等活动,让幼儿切实体验到孝心的可贵,把“孝”的概念从小就扎根在孩子的心灵。让那些做得好的家长讲讲自己的心得体会,使家长认识到“孝”是“家和万事兴”的根。
四、形式多种多样
(一)提供好的媒体
达到有效教育孩子的目的。作为教育者,我们真正关心的是孩子的未来,希望他们长大后成为社会的栋梁,我们和家长共同讨论的结果:在家不玩暴力游戏,家长和孩子都不看暴力色情电视。为此我们特为家长提供有益的故事片如卡通片《中华德育故事》《二十四孝故事》、优秀歌曲等教育资源,协同家长培育孩子,陶冶家长和孩子的情操。
(二)推荐典型事例
在利用传统文化影响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园的孩子整体变得、有礼貌,守规矩,且很有孝心和爱心。家长自身素质也明显有所提高,尊老爱幼的事迹频频发生,某班有一名孩子的家长给笔者留下很深的影响:她深入学习传统文化,并将之落实到生活当中。她的婆婆病了,她就亲自背着婆婆到医院去,一手还牵着孩子。平时,她不怕苦不怕累,又是给婆婆喂饭,又是擦身、洗衣、洗脚等,她所做的这一切都让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她的孩子叫瑞瑞,在家吃饭时瑞瑞就学着她的样子给她喂饭,晚上给她端洗脚水。平时吃饭时总是先把第一碗让给老人,瑞瑞会说:“长者先,幼者后。”在瑞瑞的影响下,其他孩子和家长们也快速成长起来。这就是家长以身示范,蒙以养正的结果。
还有一个家长有一次赶着带孩子去参加一个比赛,却不巧在路上姥姥脚下一滑摔倒骨折了,一家人手忙脚乱地打120急救,等救护车来的时候,比赛时间已经错过了,孩子很着急,这位母亲却对孩子严肃地说“姥姥才是最重要的”。对孩子安抚几句后,引导孩子一起照顾姥姥。她给我们说:“人的一生,赢的机会很多,值得爱的人很少。”最好的教育不是教会孩子赢,而是教会孩子爱。平凡人的幸福,无非是家庭和睦的天伦之乐。
以上事例告诉我们,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孩子行为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是教育出现了问题。古人强调“童蒙养正”,幼儿时期是“养正”的关键时期,从小培养好习惯,让他们懂得温良恭俭让,“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长大了跟谁都能相处,都能一团和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教育者就完成了“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