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厚德教育”特色的文化育人功能
2020-01-09辽宁省大连市渤海高级中学周建章
■辽宁省大连市渤海高级中学 周建章
特色发展是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然而,目前普通高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学校文化的迷失。笔者认为普通高中应该根据自己的历史和传统、办学理念及目标,对学校文化进行准确定位,形成自己的主题文化,根据主题文化实施物质、制度、精神、行为等文化建设,形成一定的文化价值导向。“厚德教育”特色文化就是学校以“人”为基点,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师生员工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
一、建设主流文化内涵,强化“以文化人”的育人功能
“厚德教育”特色文化建设体现为精神追求、行为规范和物化环境等风貌的有机融合,在宗旨、任务、特性与功能等方面,与校园文化基本相同,但学校强化了其主题化、特色化、系列化,增强了特色文化育人功能。“厚德”一词出自《周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即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学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提炼出“厚德”“明智”的元素,凝练为“厚德载物,善学明志”的校训,确定了“尊重个性,自主发展”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增厚美德的主流文化教育。“厚德教育”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三大教育为重点,以“五德”品质培养为落脚点,以“六育”为育人路径,引领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完善和提升学生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必备品格素养的教育。学校将“五德”注入了新时期的元素,对于学生个体而言,要求学生从最丰厚的德性和最优势的品格品质入手,积累道德修养的体验和能力,进而将这种体验和感受扩展到其他方面的品格品质上。对于师生群体而言,要做到爱党、爱国、爱亲人、爱朋友、爱大自然等,实现厚泽深仁、仁民爱物的品质提升。要养成责任、担当、勇气、正义、公正、真情、真爱的品质,实现见利思义、守道立命的自我教育;要增强尚礼守法、文明礼仪的意识,规范自身行为,实现礼致诚敬、教训正俗的礼德教育价值;要传承中国智慧,结合时代要求创新“知”的内容、思维方式与表达形式,智周万物、日知心慧,不断提升自我;要守诺、坦诚、诚信无欺,学做正心诚意、无信不立的“真人”。
建设主流文化多元化内涵,突出特色文化的导向性功能。“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告诉人们要依托文化,重视伦理道德,来感化人,以文化人正是文化价值回归。教育家陶行知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而学校则不应重智轻德,学校的责任是“立德树人”。
二、构建系列主题活动,实现“以德成品”的育人功能
特色主题活动是指在集体性活动中,以一个主题为线索,围绕主题开展活动与交流,其特征是生活化、灵活性、针对性、操作性、创新性、系统性与实效性。其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围绕某一个主题或者系列主题,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情景生动的系列活动。而活动育人是“厚德教育”育人主要途径之一,在活动参与、体验感悟中养成良好品德。学校坚持读经典与特色活动相结合、特色主题与常规活动相结合、讲渤海故事与传统节日活动相结合、厚德教育与学习活动相结合以及学生活动规范管理与创新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精心设计,有序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性强和寓教于乐的教育实践活动;构建了以“传承经典,提高素养”为主题的国学晨读、经典阅读、古诗词吟诵、读书报告等系列的读书活动;以“以德弘道,以德成品”为主题的三大教育体验系列活动;以“重文明习惯,做生态卫士”为主题的生态教育科技系列活动;以传承与创新“五德”为主题的“仁者见仁”辩论会、“义胆忠肝”经典演绎展示、“礼乐中华”文化展示、“智者不惑”国学知识竞赛和“信以为本”读书报告会等系列活动;以“明公德,严私德”为主题的“讲渤海故事”宣讲;以“六教育”为主题的渤海讲座及以“强身健体,传承精神”为主题的太极比赛展演等。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无论是从心理上、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还是职业规划、人生规划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认知变化、行为变化,达到知、行、意的融合。
三、构架主打课程体系,实证“以德启智”的育人功能
《礼记》有云,“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而以德启智则是以学校德育促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潜能,用德行启发学生的智力。学校以课堂为主渠道,以特色校本课程为支撑,建构了“一体四轮三系列”的厚德教育特色校本课程,优化了特色主打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
“厚德教育”特色课程的总体目标为一个目标、一条主线、三全、三基地、六教育、六育人、四会与四种习惯。即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贯穿“立德树人”的主线;突出全员参与、全方位渗透、全过程体现;建立革命传统教育、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三个教育基地;进行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心理健康与法制的六教育;狠抓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与协同六育人路径;达到会做人、会学习、会生活、会劳动四个教育目的;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与劳动习惯。构架了基于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的以“基础型课程”为主体,“拓展型课程、体验型课程、兴趣型课程及探索型课程”为四轮,“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为体系的“一体四轮三体系”课程结构。其中以探究性为主要特征的《礼仪与素养》《仁爱与素养》《诚信与素养》,“人与自我”系列课程的建设,是围绕学生需要研讨和解决的问题来组织具有多样性、动态性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调查研究、讨论探究等活动中进行生动活泼的学习,激发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综合性为特征的自然科学与生活的“人与自然”系列课程,依托数物化生地等学科知识,兼容优秀传统文化而进行的专题研究与活动体验。如地理的“三才和韵”,从天时、地利、人和切入,从古代的战争、地理到现代的人与自然,探究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的规律。学生将天时、地利、人和引申为成功之路三要素,认为天时是成功之路的伯乐和机遇,地利是成功之路的环境与条件,人和是成功之路的综合实力。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厚德教育”特色建设则属于学校思想品德教育领域,是学校“尊重个性、自主发展”办学理念实现的一个突破口。陶行知说:“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则是“厚德”文化育人的追求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