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一体背景下的乡村定位及其可能

2020-01-09刘志伟

关键词:村落乡土小孩

刘志伟

我们做历史研究的,也经常往乡村跑,也关注乡村的现状,试图去寻找一个历史现场,培养我们对历史的感知,当然也包括努力寻获一些历史资料。跑到乡村去,当然就要面对一个现实的乡村,就要跟乡村里面的人接触,了解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情感,了解他们的想法,所以很自然我们对乡村也有一些非专业化、非学术的认识,而这仅仅是一些感性的认识;但另一方面,我们这种基于历史关怀的认识,这种从历史进程和历史逻辑中形成的认识,令我们在这些感性的认识背后,也包含了我们对中国社会、中国历史的一种理解和关怀,这样一种关怀和很多当代乡村问题的思考都是可以联系起来的。

按照我们教科书的习惯,本来应该先讲历史,但我还是想讲我自己刚刚经历的。我在六月份这一个月,先后到过福建、甘肃等好些地方的农村。在这些乡村里,我们看到很多现象,有些是矛盾的,不同的地方也有很多差异。比如说,我在福建的永泰县,那里距离福州市区还不到一个小时的车程。这里令我最感慨的是在乡村里面连一个小孩都没见到。过去讲乡村空心化,说乡村只剩下老人和小孩,年轻人都出去了,但我们这一次看到的却是一个小孩(连婴儿)都没见过,更加不要说中小学生。这令我非常震撼! 我们跑了也有十个八个村子,真的没见过小孩,小孩到哪里去了?因为没有了学校,所以小孩都离开乡村了! 他们是不是都愿意到城里读书?村民告诉我们,有钱的当然愿意,没钱就很惨,到城里去读书对他们家庭来说就是最大的负担。

另外,前几天在甘肃调研,因为正是青苗会的时候,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热闹的乡村。青苗会在华北很多农村都有,农民在农历5 月的季节会搞很多乡村活动。在青苗会上,我看到了很多小孩,这些小孩基本都是小学生和初中生,他们在很多活动中差不多都是主角,他们非常开心,非常投入,活动非常热闹;甚至在一些场合中连成年人都没有,只有这些小孩,他们都会很熟练做各种活动,我当时感觉到,这些孩子可能已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者民俗活动的中心了。

乡村里面有很多孩子的存在,让你觉得这个乡村仍然很有活力,很有前途。其他细节我不讲了,只讲讲直接看到的景象。狄金华提出的问题,让我想到我们一直关怀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0 年代以后,乡村的变化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开始是用“空心化”的概念来表述,后来建设新农村、精准扶贫,国家都很努力去推动了,好像找到了怎么样挽救、重振乡村的途径,现在大家也许可以再次反思,这样用大量的资源投入乡村,是不是真的能够挽救走向衰败的乡村,我自己想到的一系列的问题是在这里。

我一直很困惑的问题,可能比回到乡村的话题更加沉重,这个困惑就是,未来中国是否还需要乡村。大家知道,我们这一代人在毛泽东时代受的教育,那时有一个理想的目标就是“消灭三大差别”,而三大差别中的一大差别就是城乡差别。所谓“消灭城乡差别”,在我们小时候的理解中,毫无疑问就是要把农村建得像城市一样,那时候形象的说法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不过,后来实际上的做法,一度是把城市人赶到乡下去,所谓“我们都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这些口号显示出,虽然以消灭城乡差别为目标,但如何消灭,其实是混乱和模糊的。但不管怎么样,我相信总的目标还是要乡村城市化的。如此一来,所谓“消灭城乡差别”便意味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是不需要乡村的。那个时候虽然没有这么说,但却是很自然的逻辑。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经验,在潜意识里造成一种向往,我认为这是人们的共识。理由很简单,最近几十年来,在国家机关也好,军队也好,工业企业厂矿也好,大学里面也好,大部分的人都是从乡村走出来的,很多乡下的人非常努力上学、读书、高考、参军,真正的目标都是为了努力走出乡村,跟乡村说再见。这种个人的情感和追求,同我们的国家目标——走向城市化、现代化道路——是一致并互相加强的。

这样的一种去乡村化的趋势,虽然可能没有认真讨论过,也可能从来就没有人这么直截了当提出来,但大家潜意识里都会引向这个一致的方向,就是认为中国最终不应该有乡村存在了。我认为,我们的乡村走到今天这个状态,跟这种追求和期望可能有很大的关系。然而,中国真的不需要乡村了吗?如果中国不需要乡村,我们现在整天强调的中国特色、中国体制、中国道路,它的根在哪里?它的本在哪里?我们所谓的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国家的原理、社会的体制、文化的结构、中国人的心灵结构,乃至整套意识形态、世界观,是不是可以在乡村社会消失以后,仍然延续下来?我们未来努力实现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是不是可以离开乡土中国这个基础?这个问题,也是我的一个困惑。

我几十年来一直在乡村做研究,在乡村跑了几十年,对乡村是有感情的。虽然我不是在乡村出生长大的,但是我对乡村有很深的感情。现代的城市人,喜欢用所谓的“乡愁”来表达对乡村的情感,不过这种对乡村的感情,可能有很多种:有些城市人把乡村看成清静休闲、寻找田园生活、返璞归真的一种途径;有些从小在乡下长大的人,乡村是一种对儿时生活的眷念;我不能说我对乡村的情感与这些“乡愁”不同,但我对乡村的感情,恐怕更多是从我在乡村研究中产生的理性思考演化出来的。多年来,我们都致力于从乡村中寻找“中国”原理,虽然一方面我们可能对乡土社会有很多的不适应,甚至有很多的批判和反思,但另一方面也深深体会到,没有乡土社会,我们会失去大地,悬在空荡的空间中。

我在乡村,接触到种种不同的人,听他们讲述他们的人生经历,也目睹甚至体验着他们现时的生活,感受到他们对生命、对人生、对生活的情感和欲求,常常被他们感动。这种感动一直在强化我的一种信念:中国社会的未来,不应该把深深根植于乡土社会的这种人性和精神遗弃。前些日子,我在甘肃南部一个乡村遇到一位老人,他比我才年长三岁,人非常聪明,知识也很渊博,人也非常好,但他不认识字。我感到很困惑,和我同辈的人,如此聪慧,怎么可以不识字?后来他讲了他的身世,听了之后我非常动容,我在他身上感受到一种乡土社会的生命力,乡村中存在着一种原生的力量,这是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源泉。我对乡村怀有的就是这样一种感情。我觉得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对自然界和外部世界的理解,都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珍惜,值得我们去认识。当现在我们面对的乡村社会在眼前迅速消失的时候,情感上我觉得是不应该发生,但理性上我们也看到是不可避免的。也许我们可以说,以后的发展方向不是乡村的消失,而是城乡一体化,但我认为,所谓城乡一体化其实就是城市化,因为这个本质上是现代化的概念,而在已经发生的历史过程中,现代性与乡土性其实是不相容的。

然而,如果乡村消失了,我们这个国家会变成什么样,就得重新思考了。也许我们说,今天我们讨论乡村问题,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守护乡土、守住乡村、记住乡愁。那么,我们要的是什么样的乡村呢?最简单的一个答案当然是城市化的乡村。1980 年代时,好像主流的想法是走小城镇的道路,当时费老还健在的时候,他是主张走小城镇这条路的。现在我感觉似乎大家不再认同这是一条可行的路。那么,到底乡村的未来是怎样一种前景呢?如果乡村只是意味着农业,保护乡村只是留住乡村里面的旧房子,或者把旧房子改造成为小资情调的雅居。城市的人到乡下去,见到旧房子,常会赞叹说这个乡村建筑很漂亮,但说房子很漂亮的人,大多都不会住在那里,要住在那里的话也一定会把房子改造成雅致的房子。但如果是这样,如果乡村都成了城市人休闲雅聚的地方,它还是作为我们国家的社会文化根基的那个乡村吗?它最多只是一种城市的度假地。我在四五月的时候也到过江西的一个所谓传统村落,其实只是在那里建成一个旅游点而已。我们做学术研究,会把这样的乡村建设道路看成是中国乡村的未来吗?现在很多人还很热衷去做这样的乡建,我肯定也不反对,我也很喜欢到乡村度假;但是,这是另一个领域的话题,好像不属于我们要思考的乡村建设问题。

近年来,好像颁布了很多传统村落的名单,我不明白“传统村落”的意思是什么。这个传统村落是按传统方式生活的?还是只是一个大家可以去开发旅游的地方呢?我相信时下各地还是很热衷于申报“传统村落”,我看到很多地方说,我一个县就有20、30 个传统村落,我不清楚县里面致力于保护传统村落的人申报是为了保护乡土社会还是为了城市人的旅游,但我认为如果是旅游,它便不能成为我们做乡村研究的学者真正的关怀所在。有一个似乎是悖论的问题,当大部分的村落没有列入到传统村落的名单之中,就应该不属于传统村落;既然不是传统村落,那么就应该还是以乡村现代化为路径。但是,我们看到常常是列入“传统村落”的就有可能得到更多的投入;未列入的,反而因为缺少外来资金的投入,而更多保存了原来的乡村面貌,只是常常就凋落下去了。对于大多数乡村来说,现代化目前可能还是一个遥远的未来,我们现在还只是把乡村的贫困状况改变过来,不让乡村那么衰败,大家已经很满意了。但作为学者,我们还是要思考“中国的未来还需要乡村吗?乡村是什么?乡村对于国家来说意味着什么?”这一类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以我的孤陋寡闻,我觉得比较能够看到乡村未来的,是我在莆田乡村的所见。莆田乡村给我最强烈的感觉是,乡村里面住的人都在乡村,但是他们的生意,却大多不在本地。那么乡村是不是只是他们回家度假、消解乡愁的地方呢?我看也不是。他们同时在乡村里面做了很多乡村建设的事情,让乡村的社会组织、生活的样式,甚至乡村里面的文化、乡村人的世界观、意识形态,都保留下来,而且还有很多现代性的创造。当然,如大家所知,莆田乡村这种模式是由所谓“莆田系”强大的经济实力来支撑的。我不敢说所有的乡村都可以按这个模式走。

现在更多的乡村,面对的还是如何走出贫困的问题。为了改变乡村的贫困,政府动用国家的力量大量地投入资金,从扶贫到建设新农村,再到发展工业和发展经济,这些做法背后是不是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我也有点怀疑。我觉得国家大量投钱进去,最高决策层的想法是怎样的我不知道,但从我接触到的经验来看,县市的领导大部分是没有清晰目标的,他们认为这只是上面布置的工作,自己要突显出自己的工作成绩,所以就做了。这种工作的成效是差强人意的,很多地方都只是把乡村的房子刷成白色,甚至都不是刷整个房子,而只是刷了在公路上能够看到的那一面。而乡村的空心化还在继续,还在恶化,甚至现在有些新的政策措施,例如不承认户籍迁入城市或外地的村民资格,剥夺他们原本在乡村拥有宅基地的权利。我认为这实质上是要在乡村里面消灭“乡绅”,切断乡村的来自外部世界的活力,这是一种毁灭乡村的做法。时间不允许我多发挥,简单说,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农村,是首先应该通过研究去思考、去形成共识的问题。我们在农村的投入,国家可能有清楚的目标,但在实践中,却有时是非常盲目,乃至迷失的。

猜你喜欢

村落乡土小孩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云小孩(上)
懒小孩
绝对小孩
绝对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