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小说:高校图书馆应注意引导的新阅读趋势*
2020-01-09陶晶雯
陶晶雯
(广州大学 广州 510006)
2006 年,三联书社引进著名图像小说《我在伊朗长大》,首次让中国读者接触到“图像小说”(Graphic Novel)这一类型的出版物。2009 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图像小说名作《鼠族》时,在其封面和腰封上第一次冠以“漫画小说”,同时建议该书的上架类别为漫画、文学。2015 年,人民美术出版社正式以“图像小说”的名称,引进法国卡斯特曼(CASTERM)出版社系列作品《朦胧城市》,让“图像小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近年来,在受到数字化阅读冲击的纸质版图书市场上,图像小说表现得十分亮眼,不仅在销售排行榜上长期占据席位,市场销售额逆市攀升,其流行程度和文化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
然而,相对于图像小说不断增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相比欧美日韩等国家,国内对于图像小说的概念、阅读情况及其影响力,还鲜有讨论。作为最重要的阅读实践基地,图书馆应时刻关注新的阅读趋势和阅读样式,但目前在图书馆界的相关讨论中,鲜有涉及这一传播力巨大的阅读类型,由此带来阅读推广工作认识和方法上的盲点与误区,亟需新的研究观点的指引与启发。
1 图像小说的定义及其与其他阅读类型的区别
大英百科全书将图像小说定义为:一种结合文字与图像的文本形式,其包含一个完整的故事,并以书籍样式出版[1]。英国漫画史家保罗·格拉维特(Paul Gravett)在《图像小说:你所需知道的一切》中进一步阐释,图像小说是漫画、文学与艺术三者的结合,对比传统漫画,其篇幅更长,包含更多的严肃主题、 社会批判和个人反思,并以传统书籍而非连载期刊的形式出版,主要面向成人读者[2]。美国学者史蒂芬·韦纳(Stephen Weiner)表示:“图像小说是卡通具有了文学作品特征的一种艺术形式。”[3]中国台湾近年来对图像小说也有了一定的研究,谢慧贞认为,“图像小说是用漫画的形式来述说比较长的叙事故事,其根本的特质与独特性就是结合图画与文字完整地诉说一个故事,图与文缺一不可……图像小说也算是某种形式的漫画,通常(类似文字小说的)剧情较长较复杂,绘图表现风格的发挥尺度较宽,以成年读者为目标。通常比月刊连载漫画印刷精美,装订方式较厚较坚固,在书店与专卖店贩卖,而非街头书报摊”[4],与其他类型的出版物的边界可清晰地区分开来。
综合以上不同国家不同学者对图像小说的概念界定,我们可以发现图像小说已经有了区别于其他类型阅读物的典型特征。首先,图像小说以图言物,它的形式是有漫画分镜、有图文编排、有故事,有延续性图像表现的漫画或绘本,这与文字小说首先区别开来。其次,相对漫画和绘本,图像小说显然大大拓宽了其表现范围,加深了其表现深度,具有严肃文学的特征,这也是图像小说被称为“小说”的根本原因。其主题从严肃的政治话题如《切尔诺贝利之春》《我在伊朗长大》到深刻的社会反思如新加坡图像小说《漫画之王》,从展开严谨的科学幻想如《朦胧城市》到表达如反战、反恐怖主义的社会参与意识如《柏林》《鼠族》,还出现了深入现代人内心世界,探索人性深层结构和生命意识的作品如《一日谈》《棕色的世界》,以及将视角延伸至反思民族文化与剖析宗教意识等传统文学领域的经典作品,如《拉比的猫》,也有关注少数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的作品如《蓝色的小药丸》等。深刻复杂的现实主义题材、强烈的反思和批判精神、鲜明的文学性与艺术性决定了图像小说具有与漫画绘本不同的第三个特征:图像小说的目标人群主要为成人。最后,由于阅读者主要为成人,其发行方式主要为出版,在装帧设计上,也会有很强的艺术审美要求,整体较为精美。
2 图像小说的巨大影响力及其给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带来的挑战
图像小说在青年读者中已经拥有了巨大的影响力。2016 年至2018 年,中国共计出版约124 种图像小说,其中,2016 年约31 种、2017 年约47 种、2018 年约46 种,涵盖科普、剧情、历史、传记、幻想、文学等多种类型,《建筑师》《散步去》《蓝色小药丸》《我在伊朗长大》等多种图像小说成为当年畅销小说。在广受青年人关注的阅读平台“简书”“豆瓣读书”上,关于图像小说的评论和讨论往往能成为版块热门,如《灯塔》在“豆瓣读书”频道目前收获109篇长篇书评,3 178 条评论,48 篇读书笔记。国内也开始出现一批拥有优秀原创能力的图像小说作者,如聂峻的《向日葵男孩》《老街的童话》、吴青山的《山海戮》、李昆武的《从小李到老李》《我们这一代》等;也开始出现改编自中国古典小说的图像小说作品如蓝雯轩的《世说新语》、阿舍的《三言二拍》等等。
图像小说出版、创作及阅读、传播的繁荣,是因为其具有和一般阅读物不同的鲜明风格,符合当下发展趋势。图书馆,尤其是主要为大学生服务的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工作时,对此要有深刻的认识。
2.1 图像小说的视觉传播推动图书馆变革和创新阅读推广工作
我们注意到,图像小说的魅力首先来自文本本身的文学性与艺术性(目前国内已经有多篇论文关注到图像小说的文学性,如詹婷的《美国图像小说<鼠族>的主题和叙事策略研究》、孙杨杨发表于《中国比较文学》的《图像小说探讨之克里斯·韦尔作品的特质》等)。但更重要的是其符合“读图”和“数字化阅读”的整体发展趋势。如今,视觉文化与图像社会的特征愈加明显,而互联网的兴起,也大大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与人们的阅读方式。图像小说增加了网络传播渠道,依托于各种数字阅读设备,契合并强化了数字受众的读图需求。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图像小说会持续保持发展的态势,不断冲击和改变大众尤其是青年读者的阅读习惯。这必然要对图书馆变革和创新阅读推广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基于图像小说的传播特点,目前其在图书馆工作中仍处于被全面忽视的状态。虽然已有大量关于“读图时代”的阅读研究,但大多将其置于“精英文化的衰落”“大众文化的兴起”的背景之下,陷入“深阅读”“浅阅读”“感性阅读”“理性阅读”的标签化分类,更无法摆脱对“读图”“读字”之间某种价值取向上的偏重。如最近的研究成果中,刘智跃认为:“图像浅显易懂,容易理解,读者只要被动接受就可以了,这样,读者面对文字主动思考、想象的乐趣也随之消失。用读图取代阅读,会造成全民阅读水平的低下,弱化,甚至丧失。”[5]徐瑞认为:“图像信息一般浅显易懂,读者无需深入思考即可理解所包含的信息,如此一来,由深度思考及发散思维所带来的阅读乐趣也将随之消失。此外,读图会带来泛娱乐化现象,进而造成全民阅读水平的下降。”[6]这些几乎成为图书馆界“共识”的观念,隐含着一种“被迫接受”的心态,对视觉传播中图像本身具有的深刻性与艺术性认识不足,更对“读图”与“数字化”时代发展到一定阶段,图像和文字高度融合,不断拓宽其表现力的发展趋势缺乏整体认知。这种心态和观念会一定程度上限制图书馆推进阅读推广工作,在阅读实践中更显被动。
实际上,“读图”与“数字化”的出现,甚而成为一个时代和社会的重要特征,本身就意味着读者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可以预见,这种转变将随着科技发展、大数据升级、人工智能的出现继续向前推进。图像小说的出现,正是这一发展趋势下的必然产物,作为对科技、视图比较敏锐,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而言,无论是从培养思维方式的需要,还是其自身发展的特点而言,对它的接受度高是值得肯定的。作为阅读基地和阅读研究前沿阵地的图书馆,有必要敏锐捕捉到这一转变背后的深层原因和其后发展的可能趋势,从而适应和引领阅读方式的转型。
2.2 图像小说的艺术性与审美性有利于图书馆开展审美教育
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承担着明确的的教育职能。同时作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门,高校图书馆扮演着“第二课堂”的角色,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最重要的校园平台,在扩宽学生视野,培养思维方式,引导心理健康上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图书馆的美育功能曾经是图书馆的研究热点,它意味着:“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各种资源,对读者进行审美教育,以培养读者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理想,即培养和提高读者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能力、鉴别能力、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帮助人们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趣味,促进身心健康。”[7]
随着视像时代的到来,社会审美的取向和定位都发生了意义深刻的变化:一方面传播媒介多元化,人们对生活的体验和认知范围得到极大延展,另一方面,“视像信息的爆炸式更迭让人们在接受、掌握信息时越来越依赖于对视像化的外在形式的客观认知。”[8]目前,对图书馆审美教育的讨论还未及时关注到这些变化。
图像小说的出现,无疑是高校图书馆通过阅读推广发挥其美育功能的一个契机。首先,国内外研究表明阅读疗法已被证实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栗波在2015 年通过以情绪教育为主题的绘本阅读教学,发现绘本阅读可以让大学生“知觉情绪概念”“情绪问题浮现”“催生自主能力”“懂得恰当处理情绪”[9]。陶晶雯认为“高校图书馆应……将其(绘本阅读)作为应对阅读趋势的发展和数字化时代对图书馆挑战的应对方式之一”[10]。图像小说拥有和成人绘本相同的视觉经验想象和再现特点,其较强的艺术性、文学性,通过画面与阅读完美结合,从而创造出一种与自己和他人沟通的感统语言。这套体系能够释放心理压力、缓解情绪,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其次,图像小说通过高度凝炼的文字表述与精心设计的图画并置叙事,在揭示人类情感世界、传达哲学主旨,反思社会和人性观念的同时,也传递了丰富的视觉审美信息,这样的阅读体验扩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升华了美感知觉体验。最后,相较于文字作品,图像小说有多媒介传播的可能,对读者更具分享性和开放性,因此,在营造阅读审美活动的氛围与充满美学感召的精神情境上,图像小说具有突出优势。
2.3 图像小说的数字化阅读等方式促进高校图书馆提升服务品质
近年来,已有大量的研究和数据调查统计表明,纸质阅读量的下降是高校图书馆的普遍现象,2017 年5 月9日,《南京晨报》刊登消息称,近十年来,北大学生到北大图书馆借阅的纸本书从每年120 万册下滑到40 多万册;《楚天都市报》报道,武汉大学图书馆年借阅量从2010 年的100 万册,逐渐下降到2017 年50 万册;杭州在线报道,浙江大学图书馆借阅量每年下降10%,从2014 年的85 万册到2017 年的45 万册;湖南科技学院的图书馆纸质借阅量从2008 年的261 358 册降至44 869 册,十年间降幅为82.83%[11];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本专科学生的借阅量从2014年的142 147 册下降到了2018 年的65 496 册[12]。纸质图书资源利用的下滑,引起了全社会各界关注。
诚然,电子资源的极大丰富对纸质图书借阅有着极大的冲击,但作为学习中心的图书馆也不能视这一现状为理所当然。首先,图书流通仍然是图书馆最基础的服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会是外界对图书馆职能的基本印象,这意味着馆藏量和借阅量还将继续作为衡量图书馆业务水平的重要指标。其次,通过借阅获取图书馆服务的过程,会使读者对图书馆产生很强的情感耦合,从而推动图书馆其他服务的开展。最后,图书馆的阅读推广至今很大程度上必须依赖纸本图书的流通,数字化阅读很难体现并负荷图书馆举办线下阅读活动的优势。
纸质图书自身也有其难以被电子资源取代的地方,这一点在图像小说上体现的格外充分:图像小说的精美装帧设计本身即可能是其叙事表达方式的一部分,很难被数字阅读取代;图像小说的价格一般会高于文字图书,对于尚未经济独立的大学生来说通过图书馆借阅是最佳阅读渠道,这有利于保持图书馆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图像小说的内容含量相较同等页码的文字书籍要少,又具有较强的传播能量和亲和力,许多图像小说本身改编自经典名著,如《追寻逝去的时光》编绘自文学经典《追忆似水年华》,是通往经典阅读的一扇窗户。因此,图书馆应充分把握图像小说这一新的阅读类型,开展形式多元的阅读推广活动,提升服务品质,满足读者需求,塑造与时俱进的图书馆形象。
3 高校图书馆推广图像小说的方式和途径
公共图书馆在儿童绘本阅读推广上已积累了丰富经验,但遗憾的是,对于图像小说这一比较新的阅读类型,尚未有开展阅读推广的经验。对高校图书馆而言可供借鉴的是传统文学、艺术书籍的推广模式,因此我们有必要结合图像小说自身的特征来推广图像小说,以全面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3.1 重视图像小说流通特点,优化图像小说采购、馆藏、流通各个环节
首先,目前高校图书馆对图像小说的认识有限,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很难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图像小说的阅读方式也较为多元,因此有必要从文献采访环节开始,优化图像小说的各个环节,如建立多种渠道尤其是线上渠道让读者能够参与到图像小说的选择采购环节中。90 年代北美提出的读者决策采购(Patron Driven Acquisitions,简称 PDA)模式,特别适用于图像小说这一类拥有广泛阅读群体的阅读类型,也特别适合具有很强情境性借阅冲动的大学生群体,而且因为图像小说的单价往往更高,有必要放宽对读者参与图书采购的价格限制。其次,图像小说的流通呈现出较高借阅频次、阅读所需时间相对较短、在大学生中阅读需求较大的特点,因此有必要考虑在新书流通区域建立专门的图像小说陈列区,而不是将其按照主题或类型混合在其他如文学或艺术大类中。同时,为了进一步促进图像小说的流通,图书馆可进一步简化借阅流程,如借助RFID 技术全面推行自助式借阅;通过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网页及其他小程序,可直接预订借阅。有条件的高校图书馆还可以在学生密集区如宿舍、食堂等地安放自助式借阅的流动图书馆,优先考虑图像小说一类的读物,这些举措更符合图像小说的流通特点,可进一步提升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水平与形象。
3.2 结合图像小说视觉及美学特点,营造适宜的阅读环境
图像小说相对于其他阅读样式,在内容上更具美学意蕴,也更符合读图时代的视像化传播特点。高校图书馆完全可以汲取公共图书馆在儿童绘本阅读推广上的一些经验,利用图像小说自身的内容特点,打造对大学生更具亲和力的阅览室。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打造专门的图像小说阅读区域,建立融艺术展示、咖啡休闲、App 平台阅览、视频放映、主题分享、研讨会议为一体的特色阅览空间;布置陈设风格上,也可更接近年轻人的审美品位,如张贴图像小说的相关设计海报和作品内容,甚至直接从著名图像小说如《建筑师》《画的秘密》等中撷取相关元素加入到图书馆阅读空间的设计中,尽力拓展图书馆的想象空间;还可结合图像小说的数字化传播的特点,如投影、视频播放等设备,将图像小说相关影像作品以更为多元化的方式呈现。以上这些举措,不仅有利于图书馆打造个性化的阅读环境,更可通过图像小说阅读活动渲染图书馆的美育氛围,安抚大学生的情绪,促进其心理健康,也培养了其对艺术、文学与美学的热爱,不断增强对高校图书馆的价值认同。
3.3 组织更丰富多元的线上线下阅读活动
图像小说有“纸上电影”之称,这正表明了图像小说的阅读有其独特的分享性和开放性,加上图像小说的题材本身所具有的文学深度和话题性,使其相较于其他一般文学作品有更大的可能去拓展阅读活动的范围,也能激发大学生读者的热情。目前高校图书馆都累积了丰富的阅读推广经验,传统的方式有举办阅读周、阅读月、读者沙龙、图书展览和读者评比活动等阅读活动;邀请专家举办阅读讲座、阅读培训班;成立阅读协会、师生阅读会、读者俱乐部等;在网站主页设置阅读板块;举办阅读比赛、竞赛等等,这些经验都可以应用在图像小说的推广中。值得注意的是结合图像与文字的图像小说本身内容所具备的独特属性,因此在阅读活动的开展中,需采用多元化的媒介和手段。以一次理想的图像小说阅读讲座为例,活动的设计应当包括:讲座场地的美学设计、微信公众号及论坛上的线上讨论预热、讲座过程中的多媒体展映和跨学科讨论、同好者的线上线下分享平台设计、讲座结束后的线上线下评论与交流、以及根据内容环节设计的实践活动延续:绘画、设计、音乐等其他艺术活动等。近年来 “立体阅读”被学界广泛关注,利用电视、视频、网络、App、纸介等等多元媒体并对这些媒体进行优势整合的“立体阅读”能引导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理解图书内容,特别适用于图像小说的推广。而图像小说的推广也可以促进“立体阅读”实践,从而带来阅读者思维方式的变革。
4 结语
当图像小说这一阅读样式开始走进成人尤其是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具有较一般文字书籍更强的传播性,对我们的生活颇具影响力时,图书馆界对其的认识也应该是一个从无到有,不断加深的过程,无论图书馆如何转型发展,其作为阅读基地的职能属性不会改变,这需要图书馆工作者不断保持探索、开放的心态,关注新的阅读动向。笔者希望图书馆界能充分意识到这一新的阅读趋势,并以此为契机,主动引导,使其成为创新阅读推广工作中开展审美教育和提升服务品质的新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