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育显于中学美术课堂的教学艺术

2020-01-09武沙沙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100028

流行色 2019年11期
关键词:显性色彩美术

武沙沙(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 100028)

齐白石的“万虫写照、百兽传神”源于一种感恩自然的“德”。自然界中的美产生美感,但审美主体的情感更是美感的主宰,同样是观山咏水,却会因为不同的情感产生“山欢水也笑”、“山泣水也悲”的不同镜像。美不尽取决于眼睛,更取决于情感。在美术教育中直接德育,以德育美,是将德育以透明的方式进行美术教学,既育美又育德。德育可以通过五觉直达内心,合理利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进行显性德育,是教师根据人性自然进行德育的教学艺术,这样教学引导学生将要立何德,目标明确,教学形式直接。《用色彩表达情感》一课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十四册第四课,属于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是学习者欣赏表现型作品的最佳课时,运用媒材和手段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

一、视觉型显性德育

憾人心者,莫先乎彩,但色彩在生活中过于司空见惯,学生容易习以为常,而对其嗤之以鼻。人生最大的喜事莫过于“失而复得”,失去才明晓珍惜,使学生意识到色彩的情感性,以两个视频对比色盲患者与普通人眼中的世界,创造情境体验,激起学生对缤纷色彩的珍惜、感恩之情。视频中表现的是两段相同的舞蹈,一边是普通人的视角,可以看到色彩在跳跃,舞蹈因此而绚丽多彩。另一边是色盲的视角失去了丰富、只余存单调。世界有近4500万盲人,3亿色盲症患者,他们的世界没有色彩斑斓。对比之后,学生更加敬畏、感恩司空见惯的色彩。教师是一种诱发剂,用一种情境体验唤起学习者心底隐藏的珍惜与感恩的情感,珍惜意识加强,内心对色彩真正的热爱,发自内心去创造艺术,这样才能创造出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艺术。有了道德情感所驱,学生会感受到色彩的生命,绘画的状态会是“我不能不画”,而非“我能画”,美将更接近人性美。

二、听觉型显性德育

教师的人格本身就是就是一种德育方式,古语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巧妙的利用语言直接德育触动学生的听觉,揣摩语言的魅力,利用语言的即时性、生动性直击学生的内心,是中学美术教育中显性德育的教学艺术。在美术实践中,学生将自己道德意象、审美意象用画笔表现出来,最能完全的体现学生的真善美。教师应注重教学实践环节的德育实施,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之余被自己的画作所感化。在《用色彩表达情感》一课中为了以美育德,将设计师生合作示范、学生小组创作等教学艺术。我将以温暖的情感为主题,让学生与我共同进行创作。我将为学生朗诵游子吟,让学生感悟母亲针线中的暖暖柔情。

赋予美育以显性的德育,恰似给予美重生的力量。但是显性德育硬讲效率较低,会让学生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在教学中应该让德育的内容与形式更贾精致,将“德育”挥发在空气中感染学习者,让德育在完成别的任务中无形的完成。

三、德育隐于中学美术课堂的教学艺术

美术课堂的生命在于美术的艺术性,美术是人类心灵的创造物,反过来,又以其丰富的精神滋养着人类的心灵。它的特殊审美特性是浓郁的情感性和思想性。没有情感的美术应该是说教,失去思想的艺术应是说梦。这些情感与思想隐藏在美术中,是道德教育能够隐藏在美育中的本质原因。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控诉法西斯的暴行,吴冠中的《回家》流露了对家乡的眷恋…中学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一种专业技能的教育手段,更是以自身的情感价值唤醒学习者心中最直观的道德观念。这就意味着美术中蕴含这强大的德育力量。美术教育工作者要在教学中做“加法”挖掘隐身的德育。

图1 毕加索 《格尔尼卡》

图2 吴冠中 《回家》

1.欣赏型德育

以其中张大千先生的《幽谷清霞》为例,分析道德教育在其中的隐藏性。美术的造型基础是点线面与色彩,这幅画中强烈的色彩令形体逐渐模糊,旨在让学生专心于感悟作品中的色彩传达的情感。整幅作品以大面积的泼墨泼彩表达出一种雄厚之美。在创作过程中,大千先生将自己置身于浓郁的青绿之中,从自然界感受着舒适清幽,遂信笔抒写。画中运用深邃的蓝绿表现山川,如若宝石一般,却又用一抹亮色构绘的飞瀑若隐若现,给我们一种敬慕庄重却轻盈跳跃之感,这就是大千先生给我们的大千世界。色彩对视觉神经的冲击超乎了想象。色彩是使画面有审美意义和道德价值的重要元素。美术中夺目色彩启发的情感是道德教育的潜在能量,能叫学习者回味再三。当然,美术本体语言除了色彩外,还有造型、肌理、体量感等等,这些都是美术中隐形的德育可以依存的元素。

图3 张大千 《幽谷清霞》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色彩都会有不同的情感,让学生的个性化得以发展也是德育的一种实现。上节课是《用装饰色来表达》系统的讲解了色彩,与本课构成体系却又相互独立。孔子认为教学是为了唤醒学生,应该把自主权还于学生,避免学生怠于感受与思考。因此,在教学前应该找准学生已知与未知的切入点,切勿将教师的色彩情感强制加于学生,在佳作鉴赏环节考虑更换教学方式。我将采用师生交换角色法,以此突破“满堂灌”的枯燥教学,给学生表达自我情感的机会,并给教师倾听学生心声的机会。为保证可实施性,在课前为学生分好小组,挑选教材上较为通俗易懂的作品,或者由小组成员在讨论协商以后挑选感兴趣的类似图片,作为本小组的授课内容,在这个环节当中,小组长明确每个成员的职责任务,做好协调工作,监督每人都参与到学习任务当中。

在教学实践中,小组分派代表上台授课,教师此时当学生坐听百家争鸣。学生找出画面主要色块,感悟画家如何用色彩表达情感,讲解毕加索、梵高以及教材上作品,由具象到抽象作品的鉴赏,展现出学生在课下做的功夫,完成

本节课的重点讲解,化解以往鉴赏环节的枯燥。学生的授课的最后一幅作品为斯塔尔的《月》,丰富生动、自然真实,总体感觉细致的色彩表现出思乡的哀伤。学生 觉得这幅画给他们的第一感受恰似一个奔波的父亲外出出差, 月圆佳节不能与家人团聚,只能赏月感怀,画面中的色彩是情感的主导因子,天空蓝色却是灰闷,月圆但是暗淡。学生的解说,让我也假想,假若深处外地,看到的必定不是皎洁的月光,正应了那句“月是故乡圆”。

假如一开始是从教师的视角讲解一幅作品,学生未必能够真正的领悟作品的情感,而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刻板的感受一幅有情感的作品,这是对艺术的不尊重,也是对美术教学的不尊重。寓教于情,让学生的情感融入课堂,让更多的美打动内心,让学生真实的情感感受美,潜移默化的诱发并彰显美术教学的德育力量。

2.实践型德育

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好学科的具体知识,还要具备各种实践,创新能力。

我以显性德育引导学生联想温暖的情感,之后用海绵在油纸伞上做范画。海绵和油纸伞的运用让学生眼前一亮,增添绘画趣味性,拓展绘画的形式美。首先让学生通过情感定画面的主色调,联想到“和煦的阳光”、“母亲的笑容”等等,选择三至五种色彩,运用点线面设计画面布局。学生参与示范,通过实践插入冷暖色、补色、间色等色彩知识。最后请同学们为画起名字,共同完成一幅作品。泼洒点染,情感的自由释放,让学生人格完善更进一步。

适当的教师示范引领学生实践。根据教材上“学习建议”加以拓展,作业布置如下:学生以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作业。用色彩在油纸伞上表现某种情感,可以根据图片联想,也可以自由选择一种,不要求表现具体物象,降低美术技能难度,学生利用画笔将自己的情感直接抒发。有情感的绘画,让学生明晰不能为了画画而画画。在学生创作过程中我会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环境卫生,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根据每个同学不同的个性风格倾向、内容表现等,加以引导和完善,使每组学生的作品都能渐趋一种独特的美感。学生的情感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不同的作品反映了以美育德的不同教学效果。学生完成作业之后评价反思,学生展示作品,教师加以点评。点评应保护个性,发展个性,不能以干净整洁或者像不像为衡量标准,而是让学生亮出名称,解说作品表达了哪种情感。此时教师语言艺术也是一种隐形德育。

在教学中,我们说直接德育与隐性德育,并不是说哪一课以哪一个教学方法为主,另一课以其他的教学方法为主。我们说美术有真善美,并不是说真善美是相互割裂的。实际上,隐性德育与显性德育者在教学中也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惟其如是,才能将美术的德育功效彰显的淋漓尽致,使美术教学充满科学性、艺术性。

图4 斯塔尔 《月》

猜你喜欢

显性色彩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