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刚 用心理研究助力教育脱贫
2020-01-08郭翔妹
郭翔妹
王利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硕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學普及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从2008年开始,王利刚便跟随自己的导师高文斌研究员开展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干预研究。自此,他研究的实验室就是广阔的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村。王利刚与团队一起探索亲子分离,尤其是早年的亲子分离对儿童心理成长的影响。2017年,为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在中国科学院扶贫办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领导下王利刚与团队踏上了扶贫征程。
内蒙古库伦旗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定点帮扶地。2017年5月至11月,王利刚带队赴库伦旗两次针对贫困群众开展贫困心理问题的调查研究,他们发现,相较于非贫困户,那些身陷贫困的农民表现出更高的延迟折扣(心理学概念,指未来奖赏在当前的主观价值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减少的心理现象),缺乏内在脱贫发展的动力,即他们更渴望马上得到,更倾向把得到的意外之财用于解决消费问题,而非投资或扩大生产;他们在孩子教育上的投入也更少,对孩子的教育期望也更加模糊。
根据调研结果,王利刚带队在库伦旗落地实施心理学精准扶贫工作。2017年11月与库伦旗妇女联合会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国务院《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0-2020)》在库伦旗地区实施。
在库伦旗对口帮扶的初期,王利刚以及团队主要支援教具、教材等物资,后期他们认为物资援助远远不够,也并不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于是王利刚与团队逐步开始转变帮扶思路,对库伦旗地区的贫困家庭进行摸底,深入了解情况。
王利刚说:“就贫困地区的孩子而言,因家庭内部交流较少,这导致他们很多时候不具有更好的计划性,即以更长远的目光去思考的能力。”此后,王利刚开始在学校里面做起教育扶贫的工作。“我们不仅仅要改变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孩子的教育问题,要改变和重视的是整个地区的教育问题。”他说。
王利刚与团队为库伦旗的教育脱贫找到的第一个着力点,就是改变教育中的交互方式。他说:“要想改变孩子的教育,要想办法让家长和老师们合作起来,倡导家校合作,家庭和学校通力合作来给孩子搭建一个好的育人环境。这几年国家也在倡导家校合作,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希望每个家庭都能系好第一粒扣子。这也是在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王利刚介绍,在学校,老师面对的是一个一个的孩子,但每个孩子背后就是一个家庭,在跟这个孩子沟通的时候,也会间接影响孩子背后的家庭。2020年,王利刚团队倾注极大精力去做家校合作的工作。“首先去帮他们摸底当前的家庭、学校之间关系的现状,然后我们依托工作坊的方式,跟校长们一起探讨怎么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怎么去通过家访的方式去融洽学校与家长的关系。”
面对单亲、留守的贫困儿童,王利刚认为,此时教育就可能要承担很多家庭的责任。他说:“我们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逐渐地走向育人。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的。”他们在努力进一步的规范化,针对这种深度贫困、家庭情况特殊的孩子们能采取的一些措施来进行社会帮助。
王利刚多次在库伦旗面向教师和家长开展心理教育讲座和培训,覆盖库伦旗上千名教师和1500多个家庭,他希望这些努力能为库伦旗教育事业注入新思维,能为库伦旗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做出贡献。他说:“我刚来这里的时候,大家对心理健康的概念不是很了解,对我们也没有很接受。但是到现在,当地已经组织了心理咨询队伍深入到贫困家庭,帮助贫困的孩子们解决心理问题,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进步。”
此外,2019年5月和6月,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高级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项目的支持下,王利刚代表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带队完成了面向库伦旗500多名扶贫干部的扶贫工作方法及沟通技巧培训。
王利刚说:“因为我也是成长于农村贫困家庭,所以深知教育对改变命运所发挥的作用。”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尤其是扶贫扶智扶志的大扶贫框架,极大鼓舞了他及其团队。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先锋以及前线心理学科研人员,王利刚及团队发挥学科专长,关注农村的未成人心理成长,为国家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贡献力量。
(本报道未署名图片由王利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