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兴起来 强起来 融起来

2020-01-08王琦琪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20年21期
关键词:嘉兴长三角

王琦琪

浙江嘉兴,一个地处长三角但还保留着大量耕地和乡村产业的地方。近年来,嘉兴面对市场需求,发力乡村一二三产业,从发掘培育特色农产品、打造“食物后花园”,到探路农业经济开发区、像开发工业一样开发农业,再到打造美丽乡村经济、积极融入长三角“朋友圈”,嘉兴把农业产业打造成一张靓丽的名片,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城乡融合。记者走进浙江嘉兴,一起探寻嘉兴乡村产业从“兴”到“强”再到“融”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秋日清晨,氤氳的雾气笼罩在田野之上,像极了云雾仙境。走近了看,一颗颗稻穗低垂着头,现出黄灿灿丰收的颜色。这正是稻子成熟的季节。“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欠,江淮为之俭。”位于太湖东南的嘉兴,水网密集,阡陌交错,自古以来就是江淮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如今,地处长三角经济战略核心区的嘉兴,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同时,作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保障基地,依然保留着超300万亩的耕地面积和约260万农村人口。乡村发展仍然是嘉兴的重中之重。

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嘉兴蹲点调研4天,作出了嘉兴“完全有条件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典范”的重要指示。实现城乡融合,基础和关键是产业发展。近年来,嘉兴铆足了劲儿让乡村产业兴起来、强起来、融起来,向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不断迈进。

打造“食物后花园”让乡村产业兴起来

位于长三角腹地的嘉兴,南临杭州北望上海,有着天时地利的市场优势。多年以来,借助长三角经济发展的东风,嘉兴大力振兴二三产业,财政总收入迅速上升,跃居浙江前三。但嘉兴的“风头”总是不够突出。“别看嘉兴处在沪杭之间,听上去特别高大上。这样最大的问题是,嘉兴成了沪杭的过路地,没点特色根本不能吸引人。”嘉兴本地人如是感叹。

嘉兴人将外地短板变成本地特色,转手将农业打造成一张能拿得出手的靓丽产业名片:瞄准长三角地区耕地面积少、农产品供应有缺口的状况,利用本地丰富的种植加工资源,稳定粮食面积,发展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打造消费者的“食物后花园”。乡村产业,成了嘉兴在长三角地区实现“弯道超车”的突出亮点。

槜李,李子的一种。吃时不用剥皮儿,用嘴轻轻一嘬,果肉就可直接被吸出,酸甜的汁液在口中炸开,夏日的清新直达胃底心尖,因此受到许多食客的追捧。收获季一斤槜李平均能卖到40元,在亩产1千多斤的情况下,是农民实打实的致富果。

嘉兴的桃园村有着2500余年的槜李种植历史,也是槜李最集中、最优质的产地。但在十年前,全村槜李树只剩十几棵,槜李只是当地百姓“好吃但不能挣钱的果子”,市场尚未打开、运输困难是槜李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农民只能用自家农用车将槜李拉到过境干道边叫卖。当时的村主任徐建锋,看着村民守着千年的“贡果”却不能转化成经济效益,心里十分着急。

兴旺槜李产业刻不容缓。2008年,徐建锋和所在梧桐街道的几个党员联名写信给浙江省农业厅,要求“抢救、保护、发展槜李”。经过细致的调研,各方都肯定了槜李的市场潜力和文化价值。桃园村还向上级申请了项目资金,用于拓展槜李市场。徐建锋带头将自家的桑树砍了,种上了槜李树苗,并动员全村人种植槜李。

千百年的历史让槜李在当地小有名气,但外地知道槜李的人却不多。因此刚开始扩张种植那几年,出现了滞销问题。桃园百姓对徐建锋的怀疑也与日俱增,徐建锋本人更是“压力山大”。就在一个普通的下午,刷着微信的徐建锋突然有了主意:建一个微信公众号,通过朋友圈转发扩大槜李知名度!他马上申请了一个公众号,上面细致地介绍槜李文化、吃法、联系地址、购买渠道等,让全村种植槜李的老百姓发朋友圈和微信群。一时间,转发、点赞、阅读量一下就上来了,一部联系电话更到了被打爆的程度。徐建锋还邀请了报纸、电视台到桃园村参观宣传,当年就让农民树上的槜李卖了大半。

槜李不耐储存,且上市集中,成了远销的大问题。徐建锋瞅准了发达的快递业,直接同顺丰快递建立联系,顾客通过顺丰下单后,农户接受订单并打包发货,实现了当天摘,次日达。桃园村还在槜李集中上市的时间段举办槜李文化周、槜李文化节等,将一批又一批客户直接拉到桃园的田间地头,让客户们品尝“树上熟”的槜李。

如今在桃园村,已经种植有一千七八百亩的槜李,农户不出家门就能将槜李卖出好价钱。“十年前动员大家砍桑树那会,这几户都指着鼻子骂我。”徐建锋指了指前方的几幢房子。“如今槜李让大家发家致富。有农民说,销售一礼拜,收入三十万。下一步,我将市场对准杭嘉湖地区,继续优化槜李品质,让槜李产业再一次兴旺起来。”

凤桥水蜜桃、姚庄蘑菇、海宁鲜切花、桐乡杭白菊……如今,越来越多的嘉兴地方特色农产品在长三角乃至全国打响了名号。嘉兴瞄准市场,借助本地资源,通过数十年的持续努力,让乡村和农产品成了本地人骄傲、外地人津津乐道的嘉兴关键词。

探路农业经济开发区让乡村产业强起来

走进嘉兴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繁忙景象:耕地划块被翻犁平整,工厂化育苗设施组装待用,温室外围设备加紧检修,研究所大楼工地人来人往。给人的第一印象:这不是传统的农业产业集聚平台。

当前,“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综合开发区”已经成为耳熟能详的词,其管理体制和集聚效应已被市场证明具有推动产业发展的作用。“农业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农开区),目前来说在全国尚属新鲜词汇。

“像开发工业一样开发农业,像抓工业招商一样抓农业招商”。借助建设工业集聚平台积累的经验,2017年,嘉兴在平湖市广陈镇成立浙江省第一个农业经济开发区。这是一个振兴乡村产业的新平台,让农业产业以市场化经济效益论英雄。

或许您还会问,这与我们通常所见的“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产业园”等各种名目的农业产业平台有什么不同呢?——“在嘉兴,现代农业园区等承接的大都是种植业及少量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功能相对简单,展示、参观的成分要多一些,市场化程度低;而平湖农开区以引进农业企业为主,以品种研发和市场营销为核心,是能让农业产业做大做强的载体。”平湖农开区相关负责人说。“可以说,农业经济开发区是传统农业园区的升级版,是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集聚平台。”

在管理上,农开区采取“区镇合一”体制,大大增加了管理开发权限。农开区还按照公司化原则,组建农开区集团公司,下设金天野农业发展等五大专业公司,分版块负责项目基建、营销企划等工作。管委会机构拉起一支“农小二”服务团队,让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落到了农开区为企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嘭”一声巨响,将前来参观农开区浆果种苗研发基地的人们吓了一跳。正在大家不知所措时,工作人员赶紧上前解释:这是新安装的調气设备发出的声音,嘭一下正是往里迅速充气、调试设备所发出的。记者仔细观察,调气设备安装在育苗设施下方,外观像是巨大的风筒,上面布满了一个个直径约半厘米的出气孔。据工作人员介绍,该调气设备具备调节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温度及湿度等多种功能,能将室内空气调节至最适宜种苗生长的状态。在浆果种苗研发基地,还引进了水肥控制设备、嫁接设备、脱毒设备等一系列先进设施设备,为实现精准化育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种质资源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就说我们熟悉的新西兰佳沛牌猕猴桃,原来只进口给我们猕猴桃成品,而种子是保密资源,从不进口给大陆。但经过来农开区考察,他们最终决定将正版佳沛猕猴桃种源放在这里。这样我们就有了最宝贵的种质资源,通过数代的选育,可以生产出适合我国不同地区的‘佳沛猕猴桃,并给全国供给合适的种源。”园区负责人介绍。

在项目引进上,农开区大力招商引资,吸引了许多种子种源企业、农业智能机械企业、现代农业服务业等高附加值农业产业。农开区专门举办数次农业经济洽谈会,以色列高密度养鱼项目、无人机飞防项目、全国第一个商业脱毒中心、上海蔬菜集团外延基地等一大批高新项目相继落户农开区。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到2021年,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要新引进具有融合示范、科技引领、带动辐射等特性的新型农业产业项目32个、总投资26亿元。

除了嘉兴平湖农开区,嘉兴在多个县市区也启动了农开区项目,这些“姓农”的经济开发区成为嘉兴高新农业发展的主打平台,扛起了让嘉兴乡村产业强起来的大旗。

拥抱长三角“朋友圈”让乡村产业融起来

在稻田与天空接壤的地方,是联丰村的一幢幢粉墙黛瓦的农家小楼。“最多的时候,一个月能来几百桌呢。”徐大哥,一名本地出租车司机,但“兄弟农家乐”最忙的时节,他就顾不得自己的出租车生意了。“现在村里美了,很多人都过来玩。自己也不用出门(打工)了。”

走出兄弟农家乐,远远闻到了一股桂花的香气。顺着蜿蜒河道旁的小路一直往前,记者来到了“灼华居”,原来香甜的味道就是从这家民宿门口摆着的一桌桂花豆沙糕中飘过去的。桂花豆沙糕香气扑鼻,软糯适口,让前来品尝的食客大呼过瘾。做桂花豆沙糕的是灼华居隔壁的徐金妹。徐金妹告诉记者,她原来在城里打工,自打2017年回乡,将原来制作桂花豆沙糕的技艺重新拾起来,没想到还能因此赚到不少养老钱。

当下,繁忙都市人群追求鲜活农产品、向往诗意田园生活已经成了一股清流,源源不断地汇聚到周边的乡村,这为拥有广袤田野的嘉兴提供了“坐在家里就能搞产业”的巨大机遇。嘉兴与长三角地区的大量优质客户之间只隔着“一层纱”。如何戳破这一层纱,将嘉兴乡村的美景美食推送至长三角的“朋友圈”里,是嘉兴人近些年苦苦钻研的事情。

南湖区新丰镇竹林村曾经是著名的养猪大村,房前屋后全都是猪圈。由于养猪设备落后、粪污处理力度不够,造成了不少环境问题。“坐飞机往下看,有一片地方黑乎乎的。那就是竹林村了。”至于那黑乎乎的一团,则是满天飞舞的苍蝇。这句话不排除有夸张的成分,但也反映了竹林村前些年糟糕的环境状况。

落后产业阻碍乡村产业发展,污染乡村环境。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指示为竹林村提供了让乡村产业获得新生的方向。竹林村下定决心关闭所有不达标的养猪小场,并开始种植苗木、园艺作物,妥善安置失去工作的村民。竹林村还把拆养猪场剩下来的砖块、瓦片重新利用,搞成围栏、院墙,这些曾经给竹林村带来污染的一砖一瓦摇身一变成了竹林村一景。如今的竹林村,已经是闻名的美丽乡村了,绿水青山更是变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淘汰落后产业在嘉兴许多乡村陆续展开。嘉兴通过整治非法、淘汰落后、对企业进行规范提升并整合统一搬入工业园区,推进了乡镇工业经济规范、绿色发展。2018年,嘉兴整治“低散乱”乡镇小企业22158家,腾退有效用地2.27万亩,为新的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环境美了,嘉兴开始在发展融合产业上做文章:围绕文化特色打造出住行游购娱“一条龙”,让游客“来了不想走”。2017年,海宁市丁桥镇新仓村引进一家旅游管理公司,让梁家墩华丽蜕变为集旅游接待、住宿、餐饮、农事体验于一体的民宿村,运营不到一年时间,梁家墩村民的平均收入就增长了20%;秀洲区潘家浜村成立了嘉兴首个乡村旅游合作社,与新塍美食古镇联手打造旅游村镇,2018年接待游客已超40万人次;平湖市林埭镇徐家埭村利用自然村落和两个非遗文化打造原始淳朴的郊野乡园,2019年国庆节期间,徐家埭村吸引周边城市客源86800人次,带动乡村旅游收入121万余元。

种好梧桐树引来凤凰栖。2019年盛夏时节,秀洲区王江泾镇举办了热热闹闹的荷花节。其中有一批客人格外瞩目,他们就是来自上海市快乐游旅游业联合体、上海市旅游协会的近130家旅行社负责人。他们在王江泾镇兴致勃勃参观了“嘉兴灶头画”、莲泗荡、古塘村,并签署了旅游市场区域合作协议。这个嘉兴最北部的水乡小镇,未来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

像这样通过发展乡村融合新产业的村镇已在嘉兴呈遍地开花之势,为嘉兴带来了乡村经济发展新的出口。如今的嘉兴,不仅保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栖居,还实现了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三产融合的文明富裕。截至目前,嘉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2100万人次,营业收入15.4亿元。产业融合,已深深印入嘉兴乡村振兴的每一个脚印中。

喜看稻菽千重浪,成就嘉兴幸福乡。产业发展带来的是更好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据相关统计,2019年,嘉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66∶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413元,连续16年居浙江省首位,许多农民过上让城里人羡慕的生活。2018年,嘉兴更是提出“奏响新时代的田园牧歌,复兴升级版的农耕文明,打造世界级的诗画江南”的目标,全力建设高质量乡村振兴示范地。在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嘉兴农业产业从兴起来到强起来再到融起来,这个古老的鱼米之乡正焕发着乡村振兴的新活力。

猜你喜欢

嘉兴长三角
《初心》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嘉兴学院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浙江嘉兴卷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
嘉兴:两条底线之间的平衡
长三角区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