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朝至今贺兰山生态的变化及变化原因

2020-01-08向家林魏星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明代清代民国

向家林 魏星

摘 要:明清时期,全国人口剧增,人们为了获得足够的粮食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垦荒,因此贺兰山生态环境受到了极具毁灭性的摧残,导致该时期成为贺兰山生态环境有史以来最为恶劣的时期。及至民国,由于战乱,未得到休养生息的贺兰山环境,开始走向不可逆的恶化。

关键词:明代 清代 民国 环境持续破坏

一、明朝贺兰山环境概况

在《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一文中,史念海先生指出:“这个时代是黄河中游森林破坏性破坏的时代。”这段时期也是贺兰山地区森林遭到破坏的时期。据张维慎先生在《人类活动和宁夏森林的变迁》一文中所载:“明王朝时,宁夏平原的灌溉农业继续发展,灌溉面积2 万顷左右,而额征田亩面积也达1.8 万余顷,与此同时,以畜养马匹为主的军卫畜牧业也有一定发展,农、牧业尤其是军卫屯垦业的大发展,使得森林植被仅存在于贺兰山中的深山。明宣德年间(1426—1435),贺兰山不仅“多松,堪栋梁之用,夏城官私庐舍咸赖以用”,而且还有荆芥、黄答、甘草、从蓉、构祀、麻黄等药材。但贺兰山因为在宪宗成化二十年(1484) 以前为“居人败猎樵牧之场”,所以到了弘治八年(1495)因边患而禁止“败猎樵牧”时,贺兰山的森林仅限于“悬崖峻岭之间”,由此可见在短短六十年间贺兰山森林被破坏程度非常严重。

明代朱栴在《贺兰晴雪》写道:“嵯峨高耸镇西陲,势压群山培嵝随。积雪日烘岩冗莹,晓云晴驻岫峰奇。桥松风偃蟠龙曲,怪石冰消卧虎危。屹若金城天设险,雄藩万载壮邦畿。”他在表面上以白描的手法刻画出贺兰山的高耸凄冷的景色,但在字里行间我们却可以看出战乱的逼近。明金幼孜《出郊观猎至贺兰山》:“贺兰之山五百里,极目长空高插天。断峰迤逦烟云阔,古塞微茫紫翠莲。旷野旌旗鸣晓日,高风鹰隼下长川。昔年僭伪具尘土,犹有荒阡在目前。”亦有战乱之显。明代修造长城,数万兵丁役夫涌来,建造营房、炊事取暖、施工架木都要木材,统治者派遣重兵把守长城,要用要烧,常年不断樵牧采伐,种种乱砍滥伐的行為加剧了贺兰山林木的消耗,于是形成了浅山区“陵谷变迁,林莽毁伐,樵猎蹂贱,浸浸成路”,林木“皆产于悬崖峻岭之间”的状况。明代钱宰在《题雪猎图》中写道:“胡儿善骑射,出猎古战场。白雪日夜飞,萧萧朔风凉。黄草蔽沙碛,马肥弓力强。小队出汉南,十骑如龙骧。前驱逐猛虎,后骑接飞獐。翻身激羽箭,叠中两羚羊。玄熊何前却,猛气亦跳梁。南行顾长戟,北走脱飞枪。联镳愈奋捷,性命不得将。自谓足驰骋,意气何扬扬。宁思汉廷将,英勇际武皇。去年出云中,置郡定朔方。今年战高阙,夜围右贤王。小勇何足矜,万里开边疆。”这样的场面,诗人虽是借此诗来抒发其建功立业的理想,但我们也可以从诗作中内容看出,当时的人们仍然以打猎来维持生计,并且把它作为一种生产生活的方式来对待。

二、清代至晚期贺兰山环境变化情况

清代,人们对贺兰山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加严重,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宁夏南部彻底改变了自明代以来以牧为主并兼营农业的局面,变成了以农为主并兼营牧业的局面,额征地亩面积超过3 万顷,创下历史最高水平,这就使得那些硕果仅存的森林也难逃幸免,遭到了极大破坏,大规模的开垦种田必然会刺激人口增长,到乾隆四十五年(1780),宁夏府的人口就已经达到了135万,如此多的人口,依旧秉持着靠山吃山的传统想法,最终使贺兰山呈现出“群山如褚秃无枝,竹树萧疏独见兹”的景象。在《宁夏府志》卷三《地理二·山川》中有载:“贺兰山,在府城西六十里,番名阿兰都山。……我朝百余年来,外番宾服,郡人攘桶薪楹之用,实取材焉。”又据乾隆《宁夏府志》卷六 《建置二·坊市》载:“炭市在羊肉街口南……东柴市在古楼街,西柴市在镇武门东……旧木头市在箱柜市西,新木头市在道署南。”可以看出炭市、柴市、木头市的设立,将木材作为日常生活的燃料等行为,也极大程度地破坏了当地森林。

清代诗人田均晋在《循黑山而东望贺兰诸山》中写道:“矗矗贺兰山,黑山山之尾。山石殊碅磳,山形何俶诡。联络受降城,襟带黄河水。月竁大蒙人,乳酪此趋止。闻昔胜国时,河套逞奸宄。非无济时才,长城实自毁。于今百年间,职贡盛筐篚。所怪岩壑阴,积雪夏常皠。朔风卷地来,尘沙障天起。岂惟昧朝昏,两目苦先眯。人生行路难,沾襟方陟屺。”其中“朔风卷地来,尘沙障天起”句可知贺兰山当地植被已经大幅度减少,山上也已经出现大片的风沙地。同治年间回民起义失败后,清政府采用左宗棠的建议,将其余回民安置于化平川厅,而“化平业农者十之九,业商者十之一,十一之商且多兼营农业……惟农耕之暇,则砍天然林木运往邻县出售;冬季,或燃炭卖之以养生”,占民众九成的农民都在农闲之时砍伐天然林以获取利益,这就直接导致了上述风沙日益严重的后果。因此,鉴于林木破坏的种种危害,在当时清代总督陶模在《种树兴利示》中指出,种树有六利:“ 一是种树于山坡,可以免沙压而减水害;二是种树于膺土,可以化碱为沃,引导泉流;三是种树于旷野,可以接洽霄壤,调和雨泽;四是种树遍于僻壤荒村,可以上近天和,驱疫厉而养民生;五是凡连吁陌者,每隔数亩商同种树成一长排,可以改风势而阻冰雹;六是与其博错株于异地,何若话桑麻于故乡!”由此可见,贺兰山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引得到了政府的重视。

频繁的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异常,再加上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系统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致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的旱灾又造成一部分环境特别是靠天吃饭的黄土地带的环境进一步恶化。相传西夏时贺兰山中有九十九道泉水,但西夏时期以后山中和山前地带许多泉水都消失了,可看此时贺兰山荒漠化极其严重,生态环境遭到不可逆的破坏。香山旧称有七十二水头(水泉),罗山旧称一年有七十二场巡山雨,均成历史陈迹。原先清水河水量充沛,山青水绿,但随着水土流失加重,在山洪暴发时浊浪滔天,清水河变成了浊水河。同心韦州东侧的鸳鸯湖、灵武白芨滩附近的鸳鸯湖,原本一根芨芨草插到地下可见水的地方,以后却变成盐土或小沙丘了。当然,除旱灾外还有暴雨、霜冻、大风、冰雹等灾害,都会对环境和资源造成影响,严重时,树皮草根都被吞食殆尽。自此之后贺兰山片区逐渐变得风沙遍布,空气干燥,成为荒漠地带。

三、清末至民国时期环境变迁

在清末及民国时期,宁夏地区一直饱受战火蹂躏,并且被马千龄子系马鸿宾、马鸿逵的马家军长期占据,导致人民生活困苦,处世艰难。俞明震在《晓发铜青峡望贺兰山绕河套北行》中写道:“入塞复出塞,黄河如奔马。捩舵贺兰山,谁是重来者。一发见中原,惝恍泪盈把。沙飞万里黄,月出半轮赭。况闻宁夏乱,战血膏原野。遗黎对鸣咽,一去吾宁舍。极目断冰流,鹰边辨庐舍。行役但悄悄,人烟渐清暇。野旷驼为城,屋低泥作瓦。不知春几时,寒日垂垂下。”这惝恍泪盈,这黄沙万里,还有这“血膏原野”“遗黎鸣咽”,一幕幕都反映出在那个军阀格局混乱的时代里黎民百姓的悲惨生活。同时也从侧面可以看出,在战乱期间贺兰山地区环境被破坏得千疮百孔,一句“沙飞万里黄”写出了多少森林被夷为平地,写出了多少草地变成沙地,环境再一次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今的环境变化以及改革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宁夏地区进入和平发展阶段贺兰山地区林木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并且在各级政府的协同配合下,贺兰山绿化工作明显改善。1988年,国务院宣布贺兰山自然保护区为国家保护区,面积6.1万公顷。时至今日,贺兰山已不再是过去的那一片枯山裸石,而是一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塞上江南。

回顾前史,贺兰山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有两点:一是战争;二是不合理的开垦。国家处于混乱的时期,战争频繁,大量砍伐林木以供军用;在和平时期人口急剧增加,不得不大量开垦,以满足人民的日常生活。因此结合历史因素保护贺兰山生态环境在当前条件下,首先要做到的便是坚持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的政策,同时解决好农民的收入问题;其次建造保护区、防护林;最后以立法的形式,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如此一来完全恢复贺兰山生态环境指日可待。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贺兰山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好的恢复和发展。下面就从具体的方面来仔细讲述一下贺兰山生态变迁的情况。

首先从生物多样化方面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特别是明清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不久的这一段时间内,由于人类活动过于频繁,导致贺兰山周边地区环境较为恶劣,生物种类减幅较大,生物种类较少。但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发展变化,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提高,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种类繁多,数量开始增加。到如今,賀兰山已经成了一个隐藏的动植物王国,岩羊是其中最主要和最常见的动物。在诗人巴山细雨的诗词《贺兰山岩画》中就提到了岩羊这种动物。原诗是这样描述的:“贺兰山口影斜阳,远望烟村满露霜。秀逸风姿摇豁口,悬崖岭上跑岩羊。奇峰万里灰青色,水泻千年刻画廊。漫漫西域皆粗犷,潺潺华夏照虹光。”这首诗中“悬崖岭上跑岩羊”提到的岩羊就是贺兰山地区特有的动物。除了岩羊,在贺兰山深处还有很多种野生动物,仅脊椎动物就有218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8种,如黑鹳、金雕、大鸨、白尾海雕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32种,如马鹿、雀鹰、红隼、蓝马鸡等。除动物之外,还有许多的植物。光是野生植物便有500多种,经济价值高的在100种以上,像青海云杉、油松、青杨、山杨、榆树、山里红、黄柏树、山葡萄、野玫瑰、黄刺梅等等。其中,最享有盛名的还要数贺兰山丁香,它不仅是一种属于国家级的珍贵保护植物,而且是一味名贵的中药材。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其次,从森林植被覆盖率方面来讲,贺兰山区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特别是改革开放前,我国使用的主要资源是木材资源,尤其是在封建王朝社会,对于木材森林资源的需要是特别显著的。有时候甚至是达到了极端的地步。像修建宫室、战争征伐等,都会损坏森林资源。就连日常生活也需要靠樵材来维持,所以贺兰山周边地区环境较为荒寂。例如当代诗人玄通的诗词《贺兰山》中就这样写道:“贺兰山丘乳腺圆,好似馒头布眼前。风蚀裸岩沙罩顶,空谷死寂绿色厌。”在这首诗中,前两句主要描述的是贺兰山的地形外貌,而后两句中的内容则着重表现出了贺兰山周边地区环境的荒芜和情况的恶劣。但到了今天,人们的日常生活大多不用靠樵材了,所以森林资源得到了很大的恢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贺兰山周边地区呈现的是一片荒芜、光秃的景象,但到了今天,周边地区环境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森林植物覆盖率得到了很大提高。例如在寒江竹的《咏贺兰山》中有这般描写:“贺兰风景异,峭壁石嶙峋。林寂时闻鸟,山幽不见人。崖前松似盖,涧底草如茵。坐看云来去,清风涤俗尘。”很明显,我们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出贺兰山生态环境的恢复,林中寂静时常听到鸟儿啼鸣,山崖前青松如盖,涧底绿草如茵,无一不见作者对当前美好环境的赞叹,也显示出当前环境保护的成就。贺兰山地区的生态环境之所以能够得到改善和提升,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进行论证:

第一,从国家政策法规层面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于今后国家如何发展进行了仔细的规划和讨论。特别是1999年以来,国家对关于森林资源保护方面,制定了退耕还林工程计划,这是迄今为止最有力的政策、最大的投资、最广泛和最大程度的群众参与生态建设项目,也是加强农业和惠及农民的最大项目。仅中央政府就投入了4300多亿元的工程资金,使之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建设项目。

第二,从经济发展情况来讲,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发展,特别是我国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的进步使得以前发展所需的木材资源现在已经可以被其他的资源所替代,所以导致木材资源需求量减少,森林资源可以得到恢复发展。例如在封建社会时期,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黎民百姓,建造房子都是需要大量的木材资源,而现如今这个社会,建造房屋根本就不需要多少木材,都是使用钢筋水泥来建造,所以就减少了大量的木材消耗。

第三,在可持续发展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变和发展。以前,人们往往只看重当时的利益最大化,而没有想到未来的发展。但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追求绿色生活,可持续发展,开始注重保护生态环境,而可持续发展也被国家和社会列入了社会发展政策中。因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维慎.人类活动与宁夏森林的变迁[J].古今农业,2003(4):28-36.

[2] 梁旭,冯建民,张智,郑广芬.宁夏干旱气候变化及其成因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8):68-74.

[3] 束锡红,廖力君.生态环境变迁与宁夏农牧经济区域开发互动关系分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43-48.

[4] 张维慎.人类活动与宁夏森林的变迁[J].古今农业,2003(4):28-36.

基金项目: 本文系北方民族大学大学生创新项目,编号:2019-11407-009

作 者: 向家林、魏星,均系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读本科生。

编 辑:水涓?E-mail:shuijuan3936@163.com

猜你喜欢

明代清代民国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清代怎样整治形形色色的诈骗案
清代典妻习俗与户婚制度的竞存及原因评析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明代休宁隆阜戴氏荆墩门的派分、建构及生活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
午社“四声之争”与民国词体观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