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观察

2020-01-08吴雪梅米英姿张龙兴王少帅

光明中医 2019年23期
关键词:动脉血基底丹参

苏 彧 吴雪梅 米英姿 张龙兴 王少帅

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共同组成椎-基底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又被称为后循环系统,后循环系统功能正常可保证脑干、小脑、丘脑等脑组织血供正常,椎-基底动脉狭窄、梗阻,影响脑组织供血可致患者出现头晕、头痛以及面部麻木或短暂性意识丧失等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状[1~3]。本次研究为论证养血清脑颗粒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临床治疗应用价值,比较我院2018年4月—2019年4月38例单一丹参注射液治疗患者与38例丹参注射液联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以及好转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8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76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按照治疗中是否应用养血清脑颗粒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未应用养血清脑颗粒)与试验组(应用养血清脑颗粒),试验组38例患者中男(20例)女(18例)比例为10∶9;年龄为51~68岁,中位年龄为(58.12±1.12)岁;患者出现不适至入院耗时为1~6 h,平均病程在(2.44±0.32)h。对照组38例患者中男(19例)女(19例)比例为1∶1;年龄为53~72岁,中位年龄为(60.11±1.11)岁;患者出现不适至入院耗时为1~6 h,平均病程在(2.41±0.31)h。2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验证,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本次研究对象均因眩晕、头痛入院,部分患者伴有恶心、呕吐以及肢体麻木等症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均在8~15分,医师结合患者颅脑CT、MRI以及颅内外段血管彩超检查结果,参考我国2018年中华医学会颁布的《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患者均符合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诊断标准且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1)入院后伴有意识障碍、认知障碍或神经系统功能异常患者;2)合并颅脑创伤、颅脑肿瘤等颅脑器质性疾病患者;3)血管炎等全身性血管病变患者;4)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等其他因素致眩晕、头痛患者。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控制血压、降血脂、扩张血管等础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丹参注射液(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33020177)治疗,250 ml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与20 ml丹参注射液充分混合后静脉滴注给药,每天1次。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养血清脑颗粒(天士力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0960082)治疗,口服给药,每次5 g,每天3次。

1.4 观察指标观察比较2组患者入院时、持续给药治疗2周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相关数值变化情况,患者入院时、持续用药治疗2周后均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患者左椎动脉、右椎动脉以及基底动脉平均血液流速。观察比较2组患者入院时、持续给药治疗两周后血液流变学相关数值变化情况。观察比较2组患者持续给药2周后病情好转情况,痊愈:患者眩晕、头痛等不适症状均消失,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恢复正常;显效:患者眩晕、头痛等不适症状均明显改善,对患者正常生活不会造成显著影响,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接近正常;无效:未达有效标准。好转率=(痊愈+显效)/(痊愈+显效+无效)×100%。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2组患者入院时各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2组患者治疗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试验组持续给药治疗2周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明显,P<0.05。见表1。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相关数值比较2组患者入院时各项血液流变学相关数值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2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相关数值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试验组持续给药治疗2周后血液流变学相关数值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明显,P<0.05。见表2。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 (例,

注:治疗2周后与对照组比较,1)P<0.05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相关数值比较 (例,

注:治疗2周后与对照组比较,1)P<0.05

2.3 2组患者持续给药治疗2周后病情好转情况比较试验组共有37例患者病情好转,试照组共有31例患者病情好转,实验组持续给药治疗2周好转率高于对照组。见表3。

表3 2组患者病情好转情况比较 (例,%)

3 讨论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基础病理为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机体脂质摄入超过机体代谢承受能力,血脂浓度高可对血小板在内炎症因子造成刺激,血小板、血脂聚集沉积在椎-基底动脉血管壁上形成粥样硬化斑块,粥样硬化斑块可破坏椎-基底动脉血管内皮结构,降低椎-基底动脉血管弹性[4,5]。除此之外,伴随个体年龄的增加,机体血管生理性退化,致使椎-基底动脉血管弹性进一步降低,并进一步加重椎-基底动脉狭窄症状,甚至导致椎-基底动脉局部发生梗阻,影响脑部正常组织供血[6]。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个体,约有20%以上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伴有后循环缺血,因此及时改善后循环缺血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7]。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目前临床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丹参注射液属于临床常用药,该药属于丹参制成药,其主要成分为丹参提取物,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丹参注射液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本草纲目》记载丹参性苦、微寒,具有活血祛瘀的功效[8]。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属于中医“眩晕”范畴,本病病位在脑窍,本病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常具有一定的联系,脾胃虚弱,内生痰湿,肾气亏虚,水湿气化无力,痰湿郁久化热,肝气不舒,肝气郁结可促使痰湿邪气上逆,上扰清窍,影响脑络气血运行,脑络失养。养血清脑颗粒是在“四物汤”基础上加减而来,该品中主要药物成分为当归、川芎、白芍、延胡索、细辛、熟地黄等,其中延胡索、川芎、当归均有活血化瘀的功效、白芍、细辛可平肝潜阳,诸药合用在养血活血的同时达到改善患者脑部血液微循环的作用[9]。王进华[10]临床研究显示联合养血清脑颗粒的观察组好转率为95.62%,明显高于未联合养血清脑颗粒的对照组,本次研究显示联合养血清脑颗粒的试验组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本次研究试验组好转率与王进华临床研究好转率经χ2检验,数据差异不明显,P>0.05。由此可见,对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用养血清脑颗粒可提升患者预后效果[10]。

本次研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情况以及血液流变学相关数值变化情况,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治疗2周后上述观察项目均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综上所述,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应用养血清脑颗粒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动脉血基底丹参
丹参“收获神器”效率高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勘误声明
丹参叶干燥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
丹参叶片在快速生长期对短期UV-B辐射的敏感性
解答立体几何问题的向量方法——基底建模法
可溶岩隧道基底岩溶水处理方案探讨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超声测定胎儿脐动脉血流诊断胎儿窘迫的临床研究
磁共振显像对老年椎基底动脉缺血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