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科学名称的规范化使用探讨
——以沿阶草属和山麦冬属为例
2020-01-08张佳平汪远夏宜平
张佳平汪远夏宜平*
1.大雪覆盖下的麦冬
2.麦冬搭配景石栽植
园林植物名称的规范化使用对于植物景观设计和苗木产业发展非常重要。近年来,在国内园林建设行业的设计、施工、教学、科研等各个环节,普遍存在植物名称应用严重混乱的问题[1,2],诸如对新引进植物材料的随意命名,相近植物名称的交叉使用,甚至忽视属名的明显区别而混乱使用等现象。在我国的华南、江南等经济发达地区,因本地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外来植物资源的大力引进,以及从业人员对于植物认知和分类水平整体不及林学、分类学,导致园林业界对于植物名称规范化使用的错误更为严重,已经发展成为业内的一大问题。
以百合科(Liliaceae)的沿阶草属(Ophiopogon)和山麦冬属(Liriope)为例,其在江浙沪地区的代表种质有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 (L. f.) Ker-Gawl)、山麦冬(Liriope spicata (Thunb.) Lour.)、阔叶山麦冬(Liriope muscari (Decne.) L. H. Bailey)和“兰花三七”等,均是在地被景观营造中使用最为频繁的重要常绿宿根花卉(Evergreen perennials)[3]。因外观形态和应用方式极为接近,这些植物的名称使用和园林应用混乱不堪[4],在各类经典专著、全国众多院校使用的教科书和网站中的文字介绍、图片往往张冠李戴,导致众多园林从业者难以查得正确信息并准确应用。
本文选择该两属常用的种和品种作为分析案例,通过对各类文献、网站和专业书籍的查询,结合植物分类专家的建议,对其科学名称和园林应用进行深入阐释,以期能够引起园林植物行业对于园林植物名称规范化使用问题的重视。
1 材料与方法
以沿阶草属与山麦冬属在江浙沪地区的常用种质作为研究对象,讨论园林植物名称规范化使用方面的问题。以Flora of China(FOC)[5]、Tropicos[6]、The Plant List[7]、RHS Horticultural Database[8]和APG Ⅳ植物分类系统为依据,参考国内或国际著名的植物分类专业数据库,对比传统的《中国植物志》《浙江植物志》和《江苏植物志》等[9-11],并结合植物分类专家的意见,对两属常用种质的科学名称应用进行深入阐释,并由此引申、讨论在园林植物教学和应用中是否可以推广使用更新的植物分类系统,从而与植物分类学、林学等相关学科接轨。
2 结果与分析
2.1 科学名称规范化使用辨析
2.1.1 麦冬与沿阶草:不同园林植物物种的中文名称交叉使用
麦冬为沿阶草属,别名沿阶草、麦门冬、书带草、麦冬沿阶草等。笔者曾对杭州园林植物进行过130个样地的调查,发现麦冬是杭州市使用频率最高的草本植物。其常绿性状稳定,大雪覆盖下可显出片片绿色(图1),在皖北地区隆冬时节亦可郁郁葱葱;叶丛柔美,可夹道种植或搭配景石(图2);果实好似蓝色珍珠(图3),尤其以长势良好的野生植株观果效果更佳(图4)。
麦冬(O. japonicus)常被园林业内称为“沿阶草”[12],该称呼很不合理。FOC和《中国植物志》收录O.japonicus的第一中文名称为“麦冬”,同时还收录了“沿阶草”这一中文别名;而“沿阶草”却又是另一种同科同属的O. bodinieri的第一中文名称,O. japonicus的中文别名与O. bodinieri的中文第一名称相重叠。在FOC和《中国植物志》的分种检索表里,麦冬和沿阶草均在最末级分支被区分开来,二者在地域分布上差异显著:沿阶草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陕西、甘肃和西藏等地,与华东地区几乎没有交集;麦冬则分布在广东、广西、浙江、江苏、江西、安徽、河南等地区,完全涵盖华东地区[5,9]。《浙江植物志》和《江苏植物志》的沿阶草属均只收录了麦冬而无沿阶草[10,11]。
3.麦冬果实
4.野生麦冬
5.山麦冬的园林应用
6.杭州西湖景区的“兰花三七”园林应用
因此,这种在华东地区栽培极为广泛的沿阶草属植物,理应是本地种,即麦冬,除非有充分证据表明其是选育自西南或西北地区的沿阶草。园林业内应当准确地称呼其为麦冬,而非沿阶草,这是对两个完全不同物种的尊重,也是对常用地被植物的正确理解。
2.1.2 山麦冬与麦冬:名称使用混乱的不同属植物
山麦冬别名麦冬、土麦冬等,别名与麦冬有重叠。麦冬属于沿阶草属,山麦冬却属于山麦冬属,虽然区分明显,但园林业内对二者的使用却非常混乱[12]。麦冬因花葶弯垂在叶丛中,观花价值有限,其以常绿丛生型观叶为主,果实蓝色,起到绿化林下、分割空间、强化路缘的效果。而山麦冬的花葶直立,挺出叶丛,观花效果很好,果实黑色,叶片斜伸、交叠,株丛间分界不明显,可营造出类似缀花草坪的效果(图5)。二者的分属、观赏价值和园林应用均有明显区别,在使用山麦冬这一中文名称时,不宜把“山”字省略,不应在没有标注拉丁学名时混用两者名称。
2.1.3 “兰花三七”:应用极为广泛,但分类定性争议不断
近十几年来,一种优异的山麦冬属植物“兰花三七”在长三角作为地被和花境材料被迅速推广(图6)[13,14]。因在推广之初缺乏严谨的分类结论,其分类地位悬而未决,拉丁学名的使用异常混乱,由此也导致很多园林植物教材避讳收录“兰花三七”,这与其当前应用之广泛不相匹配。
“兰花三七”在2004年被发现于湖州安吉龙王山,因花序和株型接近某些兰花,且据说根茎有近似三七的疗效,故而命名为“兰花三七”,这是典型的民间俗名应用,也是导致其分类问题难以解决的原因之一。针对“兰花三七”的分类地位,当前主要有4种观点:(1)尚未发表的新种异叶山麦冬(Liriope cymbidiomorpha(ined.));(2)已经发表的新种浙江山麦冬(Liriope zhejiangensis G. H. Xia & G. Y. Li)[15];(3)长梗山麦冬(Liriope longipedicellata F. T. Wang & Tang)的生态型[16];(4)阔叶山麦冬(Liriope muscari (Decne.) L. H.Bailey)的窄叶类型[10],这些观点均未在园林业内获得广泛接受。此外,在园林植物教材或网站中常用的Liriope platyphylla F. T. Wang & Tang是阔叶山麦冬的晚出异名,并不提倡使用。
7.沿阶草属和山麦冬属常用种的搭配效果(上:金边阔叶山麦冬;中:“兰花三七”;下:麦冬)
8.浙江舟山玫瑰园别墅小区的矮麦冬应用
9.黑麦冬花叶特写
总之,园林业内对麦冬、山麦冬、“兰花三七”、阔叶山麦冬的认知和名称应用混乱不堪。这几种常绿宿根花卉的株形、叶形、叶质相近,却也有明显不同,均为重要的园林地被植物,混合搭配后可营造丰富的地被景观(图7)。业内应正确辨识和应用其科学名称。
2.2 沿阶草属和山麦冬属常用品种的科学名称考证
2.2.1 矮麦冬
矮麦冬引自日本,其耐阴、耐践踏,是适用于小空间的优良地被植物(图8)。其常见中文名还有玉龙草、矮小沿阶草、矮生沿阶草、矮小山麦冬等,这些别名也可以体现出山麦冬与沿阶草名称的混乱使用。因非中国原产,矮麦冬不仅缺乏统一接受的中文名称,拉丁学名的使用也颇为混乱。据笔者论证,Ophiopogon japonicus‘Kyoto’为其正确学名,应当推广使用(表1)。
2.2.2 黑麦冬
黑麦冬亦从日本引进,叶色紫黑(图9),常见别名有黑龙麦冬、黑沿阶草、黑龙沿阶草、紫黑扁葶沿阶草等,这些别名则体现了麦冬与沿阶草名称的混用。其拉丁学名也有诸多版本,正确者应为Ophiopogon planiscapus‘Nigrescens’(表1)。类似矮麦冬与黑麦冬这种中文名称众多、不利于使用和交流的外来品种,业内应统一中文名称,并正确使用其拉丁学名。
3 讨论与建议
3.1 园林植物名称规范化使用问题需要重新获得重视
沿阶草属和山麦冬属常用植物名称使用的混乱,是现今我国园林植物名称使用极不规范现状的缩影和典型案例。
10.吉祥草花叶特写
表1 矮麦冬与黑麦冬的学名考证
类似者还有吉祥草(Reineckea carnea(Andrews)Kunth)(图10),其学名误用和错误教学已长达十几年。在浙江,吉祥草是除了麦冬、山麦冬、“兰花三七”之外使用最多的草本地被。吉祥草属名多年来在园林业内一直被以讹传讹,源头在于《中国植物志》和《浙江植物志》均将其误载为Reineckia carnea (Andrews)Kunth[9,10],从而在园林教学体系内,几乎所有经典的花卉学教材均延续了这一错误[16-23],设计植物名录与采购苗单也往往随之而误用。现在,吉祥草属名错误已被FOC正式修正[5],但园林行业浑然不觉,部分较新的教材或专著里依然继续误用[24-26]。一直被误用的Reineckia这一名称是棕榈科巧椰属(Synechanthus)的异名[7],其与吉祥草属亲缘关系相距甚远。
由此可见,园林植物名称的规划化使用问题虽然已经被提出多年,但随着近些年新兴植物材料被大量引进和培育,该问题愈发严重,需要引起业内重新重视并及时加以完善。
3.2建议植物分类学、林学专业学者参与园林植物名称规范化工作
园林植物的教学、科研和应用与植物分类学领域虽有交叉,但却有着明显不同的侧重点。分类学和林学领域常以野生种为研究对象,而园林植物领域则面向大量的园艺品种和外来种质,仅凭园林学者来修正名称混用的现状是非常艰难的工作。应积极提倡植物分类学和林学学者,参与新引进、开发或培育出的园林植物材料的命名规范和推广工作,通过跨学科合作才可更好地推动园林植物科学名称的规范化使用。
3.3 关于APG分类系统在园林植物教学体系中是否推广的问题
当前,我国主流的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和植物造景学教材中,对被子植物分类均采用以形态学为依据的经典系统,如克朗奎斯特系统和塔赫他间系统等。多数园林花卉学教材均将沿阶草属与山麦冬属划分在百合科,但若依据最新的APG Ⅳ系统,该二属则被划分在天门冬科[20,21,27]。1998年,APG Ⅰ系统公布,其以分子生物学为主要技术手段,以解读基因序列为依据,对被子植物的科属系统进行重新梳理。如今,APG系统已更新到第Ⅳ版,整体趋于稳定。2016年,上海辰山植物园按照APG Ⅳ系统对园内数十万份标本重新分类整理,这是中国植物分类学界真正开始接受APG系统的代表性事件。
因APG系统的迅速普及,网络资源逐渐开始更改传统的植物分类结论,选择遵循APG Ⅳ系统,比如睡莲属(Nymphaea L.)被划分至睡莲科(Nymphaeaceae)、芦荟属(Aloe Linn.)被划分至黄脂木科(Xanthorrhoeaceae)、婆婆纳属(Veronica Linn.)被划分至车前科(Plantaginaceae)等。这与现有的园林植物教材大相径庭,巨大的差异往往令学生和从业者陷入迷茫,不利于其对植物科属划分的记忆和理解。
笔者无意于在此呼吁推广APG系统,原因有二:一是该系统对于很多类群的关系尚未理清,往往无法找到同一个类群在形态学上的共性;二是其未必适合园林植物教学体系,因为其主要针对科属级别进行调整,而不包含种下等级的形态细分,园林专业学生难以利用APG去查询、认知身边具体的园林植物。但是,面对这种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并已被众多与植物相关行业所接受的新系统,园林界至少应当有所回应,展开相关教学调研,讨论APG系统是否需要在园林植物教学体系内推广使用。
例如,是否可以在科属划分时采用APG系统,保证与网络资源的统一,但种间区分(如属内分种检索表)则依旧采用传统形态学分类系统?又如,是否可以在科属划分时依然遵循传统系统,但在其后补充标注APG系统下的科属名称,让两种分类结果并列展示?比如:“荚蒾,忍冬科荚蒾属(APG Ⅳ:五福花科荚蒾属)”,等等。笔者以为园林植物类课程的教学虽以设计应用为主要目的,但毕竟渗透入大量植物分类学知识,长期对植物分类学界的重大变革置若罔闻是不可取的。
(注:文中照片均由张佳平拍摄)
致谢:感谢浙江人文园林股份有限公司聂晶晶、浙江森林资源检测中心张芬耀、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莫海波,在调研和论文撰写中提供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