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东园复原研究

2020-01-08张青萍沈寒安琪

园林 2019年12期
关键词:大池蓬莱复原

张青萍*沈寒安琪

1 研究背景

东园又名徐太傅园、徐中山园,是魏国公徐达的私家园地。东园有“壮丽为诸园甲”“最大而雄爽者”[1]的赞誉,直到明后期仍为南京诸园之首。作为著名的明代江南私家园林,东园历史上几番荒废,当年的整体布局已不存在,现东园故址仅存于白鹭洲公园内,经过多年的维护和扩建,公园面积已达10.6 hm2。

1.《东园图》(文徵明)

2.东园平面布局示意图(顾凯)

3.东园区位图(改绘自《南京古旧地图集》)

目前大众对于东园的了解,仅仅停留在文字与绘画资料上,关于东园的复原研究工作,并没有深入进行。陈从周先生曾表达过这样的观点,“园林的游玩和文字的记载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相互配合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历史上的很多名园,存在时间短暂,在其损毁后能够凭借文字流传下去。”[2]在多个古代及现代文献中有关于东园的资料,如《东园图》(图1)《游金陵诸园记》《园综》《中国古代园林史》等,使得东园的复原有据可依。

2 复原原则与方法

2.1 复原原则

本次复原工作是严格按照史料文字记载与图像描绘开展的复原研究,遵循所处时期古典园林的造园理念、风格与手法特点。

2.2 复原方法

古典园林复原工作最为常用的复原方法是文献法和图像法,这也是最为基础的方法。文献法主要是搜集相关文献资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研究依据。借助园林相关的古籍,尤其是园记类文献,从中提取园林信息,并结合近现代书籍、期刊、论文等文献资料,进行复原研究工作。图像法是通过搜集并解读各类图像资料,包括古人的画作、照片及影像资料,从中提取相关信息。由于图像大多比较直观,因此是园林复原中较为简单有效的方法。

除此之外,通过其他方法如分类法、分析法可以辅助复原工作的进行,对各有效信息进行组合,完成局部乃至整体的复原研究。考察法虽然可使用的机会较少,但是其还原度是最高的。仿照法一般是对复原工作做最后的补充,在整体框架基本确立的情况下,使用仿照法填充空缺部分,使复原成果得以完整地呈现。遵循古典园林复原的一般原则,合理地使用各种方法,有助于复原研究顺利开展。

3 东园复原

3.1 复原现状

顾凯先生在《明代江南园林研究》一书中,曾根据文徵明的《东园图》所画景象,简单绘制了东园平面布局示意图(图2),并对东园内大致情况作了简要描述。《东园图》纵30.2 cm、横126.4 cm[3],作为图像资料,可以直接获得园林信息。但顾凯先生的平面布局示意图依据主要为《东园图》,与《游金陵诸园记》[4]中记载的内容相比较,有所出入。

3.2 区位及布局分析

3.2.1 东园区位

4.东园入口布局示意图

5.心远堂与小池位置关系变化图

6.“小蓬莱”布局示意图

7.心远堂区域布局示意图

《秣陵集》记载:“东、西花园,皆徐中山别墅,东园在武宁桥(今武定桥)东城下,西与旧院邻。西园在城南新桥西。东名太傅,西名风台。”[5]通过资料中的描述可以准确得知,东园靠近聚宝门,在武定桥的东侧,城墙之下。《金陵古今图考》中的《国朝都城图》[6]绘于明正德十年,清晰可见武定桥位置。根据上述信息,以《国朝都城图》为底图绘制东园区位图(图3)。东园地处都城的东南方位,位于城墙之下,秦淮河畔,地理位置优越。

3.2.2 入口布局

东园大致分为三个区域,入口区域、心远堂区域、一鉴堂区域。根据王世贞在《游金陵诸园记》中的描述,东园的入口区域较大,分为“初入门”和“复入一门”两道门(图4)。第一道园门,“杂植榆柳”“余皆麦垅”。从第一道门“逾二百武”到达第二道门。明代《律学新说》中有“五尺为步”[7]的说法,一步为五尺约1.6 m,再根据《王力古汉语字典》中“以半步为武”[8]的记载,所以一武为半步,大约0.8 m。两道门之间相距160 m左右。

3.2.3 心远堂区域布局

进入第二道门后“转而右”,是心远堂。心远堂“华堂三楹,颇轩敞,而不甚高”,“华堂”一般指“正房”或者“高大的房子”,根据“而不甚高”的记述,“华堂”应指“正房”,朝向为坐北朝南,园门向东而开。《正德江宁县志》中有“仁孝圣后赐其家为蔬圃。……遂拓其西偏为堂”[9]的描述,徐天赐在菜圃的西侧兴建了心远堂。

“堂后枕小池”,即心远堂北侧是一片小水池,这与《东园图》中所画的心远堂后还有一座建筑,再往后才临近小池边不同。《东园图》画在先,《游金陵诸园记》写在后,图中所画的心远堂与园记中“颇轩敞”的记载也不相符,不难判断心远堂的规模与位置在此期间有所变化(图5)。

小池对岸,与心远堂相对的是“小蓬莱”(图6)。“有峰峦洞壑亭榭之属”,蓬莱上有亭子,山旁有水榭。“两柏异干合杪”描述了两棵被称为“柏门”的柏树。通过对照《东园图》,“小蓬莱”东侧没有相似景象,而园记中说完柏门,就讲述“已从左方窦朱板垣而进”,之前的记叙以心远堂为前,“小蓬莱”为后,故此处“左方”应为小蓬莱西侧,因此判断柏门位于“小蓬莱”西侧。

根据《东园图》,在小池东北角有两座水榭相连,西南角亦有一座水榭,东南角的岸边有一座亭子。心远堂东南方向有一座亭子,东北方向小池南岸,有一座两层水阁。心远堂两侧的石峰及大树,与园记中“前为月台数峰,古树冠之”相对应。根据上述信息,绘制心远堂区域布局示意图(图7)。

3.2.4 一鉴堂区域布局园内另一主要建筑为“一鉴堂”,从左侧房间出来是一座折桥,桥尽头的大池中有一座亭子。亭子“正与一鉴堂面”“其背,一水之外,皆平畴老树”,可知从一鉴堂向大池方向远望是一片树林,树林尽头是高高的城墙。根据东园区位图可知东园东侧和南侧为城墙,所以一鉴堂理论上有坐北朝南与坐西朝东两种可能性。“右水尽,得石砌危楼”可知亭子右侧大池的尽头,有一座高楼。“由左溪达于横塘”说明大池通过一条溪水向外延伸,“左溪”表意不明,故小溪位置存在多种可能。“横塘”据记载为秦淮河南岸,东园位于秦淮河的东南方向,所以“左溪”要通向西北方向。综上对一鉴堂区域布局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图8)。

8.一鉴堂区域布局可能性分析图

根据《正德江宁县志》,东园“在县正东新坊北”[9],“新坊”为街巷名称或者新街市的意思。东园南侧为“新坊”,如果一鉴堂坐北朝南,则东园南侧应为“平畴老树”,有所矛盾,所以一鉴堂基本可以确定为坐西朝东,面向东侧城墙,“左溪”应位于亭的北侧(图9)。

9.一鉴堂区域布局示意图

3.2.5 心远堂与一鉴堂的方位关系分析

从“已从左方窦朱板垣而进”的记述不能确定心远堂与一鉴堂的方位关系。由于方位表述不清,通过木板门走向东、西、北三个方向均有可能,根据上文心远堂坐北朝南以及一鉴堂面向东方城墙的结论,心远堂可能在一鉴堂西侧(图10)或者南侧(图11)。

10.东西布局示意图

11.南北布局示意图

经对实地调研,虽然东园故址已经无迹可考,但后建的“一鉴堂”有介绍道,一鉴堂是东园的主要建筑,原址在心远堂北方。结合上文中分析的“已从左方窦朱板垣而进”的木板门位于“小蓬莱”西侧,从心远堂区域向北来到一鉴堂区域更为合理。综上,绘制东园布局示意图(图12)。

12.东园布局示意图

3.3 游线分析

根据《东园图》可得,东园心远堂区域的游线主要环池而行,池边有多处水榭楼台,主要景点为心远堂以及小蓬莱。据《游金陵诸园记》,通过入口区域两道园门来到心远堂区域,再由小蓬莱西侧的门洞进入一鉴堂区域。一鉴堂前为大池,可由折桥行至池中的亭子。亭子“右水尽”是一座高楼。要前往高楼应从一鉴堂沿着池边走到大池南端,游人可在此登高赏景,还可以乘船自大池顺小溪往西北方向游玩。入口区域因没有可以观赏的景观,所以游线较为简单,心远堂区域主要为滨水游玩,一鉴堂区域则是增加了水上活动,各个区域游线不尽相同,丰富了游园乐趣。结合园主徐天赐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对游玩体验的关注,可以推测小溪之上有桥可通行,以形成完整的环园游线(图13)。

13.游线示意图

3.4 山石复原

从《游金陵诸园记》中可知,东园内有一处体量较大的叠石景观——“小蓬莱”,与小池相连,上面建有亭子,临水处还有水榭。《东园记》中“隐然而丘,隆然而陵,巍然而巅,峭然而峰”[10]的描述也体现了这一点,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金陵琐志》中提到“……石山中峰,高可二丈……从徐氏东园购得者也”,二丈约6.54 m,应为石山上石峰最高点的高度。根据“小蓬莱”与周边元素的位置关系,估计其体量大约为横向40多 m,纵向20多 m,最高高度可做到8 m,平均高度约3~4 m。园记中心远堂前有“数峰”与《东园图》中的心远堂前空地上所置三座石峰吻合。综上所述,山石景观主要在心远堂区域营造,绘制其山石景观布置图(图14)。

14.山石景观布置图

3.5 水体复原

明朝中期最为普遍的水体营造形式是方池,但是在面积较大的园林中,主水面则大多采用自然式形态,使布局连贯,形成整体[11]。东园的水体主要有小池与大池两部分,小池位于心远堂北侧,有自然式驳岸也有石砌规整驳岸,通过《东园图》所画估测小池面积约1 800 m2。大池开辟于一鉴堂东侧,大池北侧有小溪由西北方向通往横塘。根据东园范围以及整体布局,也可大致得出大池的范围,其面积估测为20 000 m2。综上所述绘制东园水系图(图16)。

3.6 植物复原

《东园图》中心远堂前空地上的三座石峰旁,种植了巨大的松树,堂四周地面也种有花卉。小池南岸种有柳树,北岸山石水榭之后,有大量乔木,东岸园路旁则是成片的竹林。据《游金陵诸园记》记载,东园两道门之间“余皆麦垅”,即为麦田,“杂植榆柳,芜不治”说明了此处杂乱地种植着榆树、柳树。由“月台数峰,古树冠之”可知心远堂前种有高大乔木,“小蓬莱”旁有两株巨大的柏树,“竹树峭蒨,于荫宜”则讲述了有成片高耸的竹林。另在《正德江宁县志》中有提到“小蓬莱”下“通以竹径”,可见当时造园者对竹的偏爱。

3.7 建筑名称解析与规模推想

关于东园胜景,顾璘曾作过这样的评述:“园曰‘小蓬莱’,悠哉仙乎,游诸霞外矣。堂曰‘心远’,迹近而神超,其大隐之德乎。亭有六,曰‘迎辉’,曰‘总春’,顺天之时,于山熙熙尔,阳而畅也;曰‘一鉴’,曰‘观澜’察地之理,于水渊渊尔,阴而寂也;曰‘萃清’,资之竹者深矣;曰‘玉芝’,丹室所以全其身乎,归云洞息也,拄笏峰固也。”[12]“迎辉”意为迎接阳光,是小蓬莱上的亭子;“总春亭”周边应多种植了四季常青的植物,是松柏种植较多的小池东南角的亭子;“一鉴亭”无疑就是后来改建而成的“一鉴堂”;“观澜”顾名思义,是大池中央可以尽观波浪的亭子;“萃清亭”在竹林之中,是心远堂东偏南靠近园门的亭子;“玉芝”是一种药草,推测该亭周边种植有芍药等药圃及花圃,纵观全园布局,大池北侧种植的可能性较大,所以将“玉芝亭”放置于大池之北。据记载,“世恩楼”为徐子仁题额[13],而顾璘所述的所有建筑均为乔希天题额,也佐证了“世恩楼”就是“危楼”。书中记述的“徐子仁篆额其西”说明了“世恩楼”正面朝西。通过以上分析绘制东园建筑分布图(图17)。

心远堂位于东园小池的南岸,是东园的入口处主建筑。心远堂与拙政园远香堂情况较为相似,故参考远香堂对心远堂的规模进行推想,心远堂面宽15 m,进深10.5 m,檐高3 m。一鉴堂位于东园心远堂北,大池西岸,共五开间,边上两间为仆从的休息处。一鉴堂中间三间“可布十席”,十分宽敞,堪比有着“江南第一厅堂”之称的留园五峰仙馆,可参照五峰仙馆规模对一鉴堂进行推想。大池南岸的“世恩楼”为徐缵勋后来新建而成,此时的园林建筑已经开始注重本身的观赏性[11],所以应是较为美观的歇山顶。所处位置与拙政园倒影楼相仿,故参照倒影楼的做法对“世恩楼”进行推想。“世恩楼”面宽三间,共6.9 m,深7.2 m。

15.水体形态分析图

16.东园水系图

17.建筑分布图

18.东园复原平面图

19.东园鸟瞰图

3.8 整体复原

“迭山疏池,力夺天造”[14],东园注重自然意境的营造,园内建筑较少。而建筑的大量营建是从明代后期开始的,同时宣扬“多栽树,少造屋”应证了东园内建筑数量较少、植物种植面积较大的特点。园主徐天赐注重游玩的乐趣与舒适性,因此从游园体验的角度出发,补充了部分游线,绘制东园复原平面图(图18)。由于两道园门之间的入口区域为大面积麦田以及杂乱的草木,并无景观营造,为保证鸟瞰图(图19)的效果,不对此区域进行绘制。

4 总结

现存的园林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对于古典园林的欣赏,对于消逝园林的复原工作在不断开展。然而资料齐全、描绘详尽的古典园林只是极少数,如何对资料有限的古典园林进行复原,本文就此提供了一次案例的展示。笔者团队对东园复原进行努力研究,并将之清晰地呈现出来,使得大家对东园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了解。希望本文能够激发人们对古典园林的热情,使更多人投入到古典园林的研究工作中,也期待本研究能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些许帮助,创造新的价值。

猜你喜欢

大池蓬莱复原
温陈华:唐宋甲胄复原第一人
Ommaya囊与腰大池介入对结核性脑膜脑炎并脑积水的疗效对比
浅谈曜变建盏的复原工艺
蓬莱迎曦
毓庆宫惇本殿明间原状陈列的复原
烟台 身在蓬莱就是仙
神经外科腰大池引流患者症状发生调查及相关性分析
蓬莱凝翠
岱山五云缥缈隔蓬莱
皮下隧道式腰大池外引流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护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