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使命新路径
2020-01-08施祺方鲍健强
□施祺方 鲍健强
发挥高校学科优势、成果优势、人才优势,有效支撑“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主动对接创业创新生态系统
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是浙江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根本途径。省委、省政府围绕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部署,从战略的高度,提出了浙江“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着力打造“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而高校学科优势、成果优势、人才优势有效支撑“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主动对接创业创新生态系统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的必然。
对接战略:浙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使命
近年来,浙江聚焦浙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需求,以增强科技创新有效供给为核心,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线,旨在建设一批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业要素、转化创新成果、补齐产业短板,为浙江新旧动能转换、完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提供有力支撑,相继出台了《浙江省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行动计划(2017-2020年)》《浙江省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导则》等相关规划和政策。今年4月,省委、省政府在台州召开全省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现场会,省委书记车俊、省长袁家军对高水平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提出了提升“六个度”要求:一是提升综合体建设推进的时效度;二是提升综合体与当地实际的匹配度;三是提升综合体创新资源的集聚度;四是提升综合体与产业结合的紧密度;五是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通畅度;六是提升创新全链条的协同度。强调要鼓励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创投机构与各类创新研发机构建立紧密型产学研合作机制,引导并支持省内高校院所、重点实验室依托创新综合体下沉创新资源。
在“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过程中,浙江高校是一支重要力量。人才高地、学科优势、成果资源是高校具备的显著特点,培养新一代科技型创新创业企业家是高校的光荣使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将为综合体建设提供重要的反哺作用。每年举办的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推动了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跑出创新创业教育的“中国加速度”。2019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在杭州举办期间,李克强总理对浙江省创新创业工作特别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给予高度肯定,认为“双创”为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特别是年轻人打开广阔就业空间,有利于促进比较充分的就业。浙江高校正在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快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教育服务浙江发展能力。
在加快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即将启动第五轮学科评估的重要窗口期,高校处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发展节点。创新创业教育对学校整体办学实力、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各高校正在全力推动。此过程中,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更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巩固专业知识、在专业教育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培养大批敢闯会创的高素质人才,营造引领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文化,全面构建教育生态体系、优化运行机制,助推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是浙江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新使命,也是未来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厚植优势:产业发展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新要求
“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作为全省创业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基础,启动以来已成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整合了龙头企业、高校院所、专业机构等各类创新资源。目前,已建设省、市、县三级综合体168家,其中省级层面已布局建设共65家创建、培育综合体。引进共建省内外高校400多家、集聚高层次人才研究团队2000多个,累计承担省级及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400 多项、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企业6000多家。其中,浙江高校和研究团队以不同的方式介入“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通过这一创新服务平台,有效整合区域内相对孤立、分散的创新要素和公共服务资源,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打造更具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同时也对高校正在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浙江“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涉及传统产业38家、战略性新兴产业27家,实现一二三产业全覆盖,与浙江高校的学科专业领域匹配度高,人才培养的契合度高。浙江高校众多,其中本科院校37所、高职院校51所、独立学院21所、民办高校14所,在校大学生近100万,研究生、博士生近6万人,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集聚地和后备军。未来创新创业社会的升级,特别是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需要政府、产业、高校的共同推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通过人才培养为创新创业社会输入新血液、新动能,培育面向未来的创新创业人才。
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浙江“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是集创意设计、研究开发、检验检测、标准信息、成果推广、创业孵化、国际合作、展览展示、教育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浙江省高校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凭借学科优势、专业优势和智库优势,积极为浙江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咨政建言服务。
支撑科研成果转化。浙江“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是与高校科研院所、技术研发中心、成果交易平台、知识产权机构、创业孵化载体等有效互动的“产学研集成”的创新载体,是高校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重要通道。高校科研成果如何转化落地,是产业发展的关注点。高校要积极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有效培育、有效转化、有效利用自身科研成果,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出校园,亮相产业发展的试验场、训练场。
三位一体:浙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路径
强化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直接面向产业集群、广大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先锋,致力于打通创新创业服务“最后一公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聚焦服务中小企业,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共享发展。要结合浙江块状经济特点和实际,利用高校技术优势、科研优势,在创业创新中助力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文化等产业发展。做实创新创业支持体系,通过“政府—企业—高校”三位一体合作模式,不断拓展创新创业资源对接渠道。以综合体建设为契机,强化高校与政府部门、企业、中介组织等对接合作,各方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等方面达成深度合作。
促进创新人才集聚。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才培养是高校最核心的功能,只有充分释放人才红利,高校才能真正助推综合体建设。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纳入高校发展规划和全面深化改革方案,要从培养一大批具有社会责任感、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善于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出发点,谋划、布局和推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各个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要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培养模式,推动产教融合,深入实施“创新创业管理精英班”人才培养计划,招收有志趣、有潜质的学生实施个性化培养,形成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打造“创业学院、创客空间、孵化基地”三位一体的创业人才培养特区,全方位、全过程系统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坚持体制机制创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支持、行业企业和中介组织的齐心协同,更重要的是高校自身的全力推进。高校要以综合体建设为牵引,建立科学有序的组织管理体系,校级层面成立由学校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形成职能部门分工明确、协同参与、部门和院系紧密合作的常态化工作机制,整体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高校要积极反哺社会,主动利用高校自身特点,发挥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积极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借助“政府—企业—高校”之间的优势互补,构建“政府—企业—高校”的三螺旋创新创业教育结构,有力推动浙江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如借助高校知识产权学科、专业优势,形成“大知识产权”新体系,为综合体建设构建最优化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