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控机制融入企业管理体系的思考
2020-01-08耿立双马景斌吕健飞
耿立双,李 喆,马景斌,吕健飞
(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 安全环保部,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2)
0 引言
2016 年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要求利用3 年时间促进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强化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实施标本兼治,夯实安全生产基础[1]。构建安全生产双重预防控制机制(以下简称“双控机制”)是安全生产管理的创新,目的在于规范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把安全风险管控挺在隐患前面、把隐患排查治理管控挺在事故前面,真正落实隐患排查治理,关口前移,风险管控。
企业在探索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一是安全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特别是生产班组主管安全人员大多数是兼职,能力、精力有限;二是企业根据市场变化转产,转产时工艺、布局、人员、设备设施等会在短时间内发生较大变化,在此期间是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书面工作相对滞后,无法满足“双控”机制及时更新要求;三是信息化系统处于探索、试用阶段,物理网络、软件系统等构架不够成熟,大部分工作仍需书面或OA 形式办理,自动化程度低。
因此,对比实施指南[2]提出的风险点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危险源,定义内涵、目的、工作流程、评价标准等均一致;对比实施指南[2]与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两者提出的隐患排查治理流程、标准、闭环管理、载体等一致,而目前,国内大中型生产企业基本都通过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认证,两者已经引导企业从粗犷型管理向精益型管理转变。在此,结合某车辆有限公司实际,探讨如何将“双控”机制融入企业管理体系,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1 落实安全风险管控措施
按照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危险源辨识流程及要求进行危险源辨识,再通过“双控”要求对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最后制定并运行管控措施,从而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
1.1 成立专门工作小组
企业的人(人员)、机(机械)、料(物料)、法(方法)、环(环境)、测(检测)均能够影响安全生产,因而首先应成立包括作业人员和工艺、设备、安全、法规、工会等相关专业人员在内的危险源工作小组,小组成员必须对本专业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工作小组制订工作开展方案,明确职责分工、流程要求、时间节点、记录表等;做好相关信息的收集和确认,主要包括国家、行业、上级主管部门、本企业等安全规范、标准、制度、设备设施说明书、工艺流程图等文件。
1.2 确定危险源辨识评估范围
危险源包括安全相关危险因素和职业病危害因素,在进行危险源辨识时可以根据行业较大危险因素或危险源辨识标准和安全生产标准化6 大专业(基础、燃爆、热工、电气、机械和作业环境)为切入点确定范围。但是,因较为笼统、不利于一线职工执行,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根据工艺技术、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人员行为、管理体系等划分辨识评估范围和对象。危险源辨识评估范围示例如表1 所示。
表1 危险源辨识评估范围示例
1.3 合理划分最小评估单元
危险源覆盖企业所有作业区域,包括本企业地域内外的作业范围,为提高评估工作的准确性,避免遗漏或重复,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范围清晰的原则划分危险源评估单元,以产品类别、工艺流程、设备设施、物料特点等为依据进行划分。在成立工作小组时,一般会以行政组织单位进行划分,为避免跨部门产生更多流程接口进而产生推诿扯皮现象,实际工作中评估单元多数以班组(含工位)为最小单元,利用既有人财物等资源落实工作的开展,为危险源日常更新、培训提供切实可行的载体。
1.4 评估危险源风险等级
对识别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根据风险评价结果高低确定不同层级的管控措施,提高有限管理资源绩效,切实将风险挺在隐患前。对于生产型企业常用的是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3],对每个危险源发生事故可能性、人体暴露在这一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和一旦发生事故造成损失后果逐一进行打分,计算危险源的风险等级分值,对应“双控”机制中“四色图”的重要危险源、较大危险源、一般危险源和低危险源4 级,分别确定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4 级,以“红、橙、黄、蓝”4 种颜色标示。
对一些危险性明显可辨为高等级的危险源,可以采取直接判定法评定为重要危险源。例如,引发过重伤及以上事故的客观存在;员工多次抱怨的;曾导致职业病发生的;凭经验可直接观察到潜在的危险源或可预见事故等。直接判定法在保证评估结果正确的基础上,既能够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又可以减少工作量。
1.5 动态管控危险源
(1)明确危险源管控原则。根据危险源辨识和评估结果,针对危险源的特点,从组织、制度、技术、应急等方面对危险源进行有效管控。通过隔离危险源、采取技术手段、实施个体防护、设置监控设施等措施,达到规避、降低和监测危险源的目的。
(2)分级负责保障实时受控。根据危险源等级采取分级管理,上级负责管控的危险源下级必须同时负责管控。重大危险源、重要危险源由公司主管部门直接管控;一般危险源由车间级管控;低级别危险源由班组级管控。
(3)建立档案及时更新。所有危险源均登记建档,由公司主管部门定期组织更新,随时由分级管控责任单位与实际核实,发生工伤事故、适用法律法规修订,以及工艺、设备等变化时立即组织更新,并与安全规程相对应。更新后及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为提高实效性,日常利用班组活动、安全讲话等强化培训[4]。
2 实施安全隐患排查治理
隐患排查治理是事故发生前的最后一道关口,在整个安全管理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只要有人出现的场所则存在一定的隐患,实际隐患和潜在隐患分布广、变动大,需要全员参与隐患排治[5]。
2.1 构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实施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的主体是人,因此在企业行政组织构架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层级组织管辖范围、承担责任、掌握资源等的不同,建立班组级、车间级、系统级和公司级的4 级隐患排查治理组织体系,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人人有事管、事事有人管的全员参与局面。
(1)班组级。班组级隐患排查治理以生产班组和辅助班组为核心,充分发挥其对现场安全生产动态掌握及时、准确的特点,通过细化其对本作业区域内的操作人员、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等各要素的排查内容,及时纠正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的“三违”行为,推进落实基层隐患自查自治。
(2)车间级。车间级隐患排查治理按照属地原则以各车间为主体,由领导、各专业人员等定期对现场进行全覆盖检查,日常由车间安全管理人员随时巡视。对检查或发现问题及时召开会议,从技术角度剖析问题、制订方案、落实整改,从管理层面完善措施、分析责任、实施考核。同时,车间负责组织整改班组提报和公司安全主管部门提出的安全隐患。
(3)系统级。系统级隐患排查治理主要负责督导车间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以安全、消防、设备、物资、工艺和人力等业务主管部门为核心,针对节假日、重大活动或当期内外部形势开展有限空间作业、易燃易爆场所等专项排查工作;协同规划、企管、生产、物资、工艺等部门,组织整改车间无法自行整改的隐患[6]。
(4)公司级。公司级隐患排查治理主要以公司安全生产委员会为平台,结合“百日安全”等活动,发布隐患信息、下达整改指令、督导落实工作部署;通过公司工艺设计、基建技术改造等专业技术评审、方案图纸会签、施工过程监管、项目竣工验收,确保“三同时”(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有效落地,防控源头隐患;结合公司年度生产经营、固定资产投资、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等,实施专业互动、资源共享、统筹兼顾、综合治理,确保隐患整治立项科学、经济适用。
2.2 分级分类整治安全隐患
本着“谁主管谁负责、轻重缓急”原则从公司、系统、车间、班组4 个层次筹集人财物等资源,并对隐患进行分级分类,确保在时间最短、资源投入最少情况下完成整改,及时消除隐患向事故转变的条件,防止事故发生,即立足班组自行整改、班组能整改的不上报车间、车间能整改的不上报系统、系统能整改的不上报公司。
3 建立完善保障措施
3.1 建立层次分明、衔接有序的管理制度
建立实施层次分明、相互配套、衔接有序的管理制度[7]。任何一个管理体系、任何一项管理工作都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和支持,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组织构架、责权分配等;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控制措施制度、安全检查及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明确工作流程、内容及要求;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获取与控制办法确保能够及时、准确掌握国家和相关方要求,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将与某项目相关的安全生产标准化要求、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企业自身要求、第三方要求等进行整合,以便不同层级机构在开展危险源辨识、隐患排查治理时执行统一、明确的标准。
3.2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强化管控效果
利用“互联网+安全”技术,为实现危险源及时更新和隐患闭环管理提供有效抓手。利用计算机、手机等网络终端和物理网络,一方面,随时对危险源进行现场核实、完善,确保危险源识别充分、准确,控制措施有效,为风险防控培训和实施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利用终端及时对隐患进行登记,通过网络传递给责任单位组织整改,录入整改情况。系统自动定期汇总填报数据,形成分析图表,为下一步重点工作开展提供数据支持。
3.3 发挥一线职工参与隐患排治主动性
基层一线职工是最易发生事故的群体,人数众多且对身边存在的静态、动态隐患最为清楚,其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安全工作能否落地、实效如何。通过以正向奖励为主、辅以负向惩罚的奖惩机制,使职工在作业过程中及时发现隐患并整改,从降低事故发生概率环节防控事故发生、从减小已发事故严重程度环节控制事故影响,达到事故预防和控制目的。
4 结束语
经过探索实践,公司以“双控”内涵和目的为切入点,本着简单高效、企业适用原则,通过将“双控”要素分别融入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危险源和安全生产标准化隐患排查治理平台加以落实,能够快速融入企业日常管理,同时借助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定期外部审核推动“双控”机制的不断完善,为企业安全稳定生产提供可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