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探究*
2020-01-08杨红梅李宜培秦紫芳
杨红梅, 陈 洁, 李宜培, 张 艳, 秦紫芳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基础医学部,郑州 451191)
习近平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2]指出,各高校要统筹推进课程育人,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发挥专业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实施对医药卫生专业人才培养和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高职院校作为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适应基层卫生事业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加强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医学生为人民服务的能力,是医学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实施主体教师的素质与能力对课程思政的效果起着关键性作用。
1 医学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1.1 课程思政是落实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健全高校课堂教学管理办法,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基本要求,这些重要论述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课程思政是以课程为主载体,挖掘各学科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围绕“育人”的根本目标,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汇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在育人成效上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促进,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课程”育人大格局[3]。因此,课程思政是落实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
1.2 课程思政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建设“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核心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以全科医生为重点,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以基层为重点[4]。这些战略任务的实施需要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型职业人才,对医药卫生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医学类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5]。医学高职院校作为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类型,是培养服务基层医药类专业人才的主阵地,加强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突出其教育的职业性,提高医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是医学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促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
2 医学高职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现实困境
2.1 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未完全建立 课程思政是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的新模式,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目前医学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的讲授相对独立,分别由不同的院系管理与承担,相当一部分专业课教师缺乏育人的责任意识,教学仅限于专业知识传授和操作技能的培养[6],认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己无关,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范畴,加上医学专业课课程多、教学任务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无暇顾及,甚至错误地认为专业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会削弱对学生专业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这与“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高校教师要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这一要求相差甚远。
2.2 课程思政能力有待提高 医学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大多毕业于医学院校或来自临床医院,缺乏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和训练,课程思政要求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储备,还应具有一定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在教学中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内容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否则即使专业课教师主观上有开展课程思政的意愿,但由于缺乏思想理论知识的支撑,无从下手;同时医学专业课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隐晦,也加大了专业课教师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分别由不同的院系管理与承担,从而也造成了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及辅导员缺乏沟通,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状况、价值取向等,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所有这些都限制了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开展,导致专业课的育人功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7]。再则由于受当今社会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个别教师不注重自身师德修养,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起到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
2.3 考核评价制度不完善 目前各高校在职称晋升、评奖评优等方面更多关注可以量化考核的教学工作量、教学成果奖项、科研项目、科研奖项、论文专利等,而对于难以量化的教师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成效的重视不够,因此专业课教师也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繁重的教学和科学研究,而对挖掘、梳理专业课程育人资源的努力不够,从而专业知识传授、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脱节,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失衡[8]。
3 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路径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有效途径,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举措。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其素质与能力对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起着关键性作用[9]。医学高职院校应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制定课程思政的基本要求,在教师层面可以从培育理念、提升能力、挖掘思政元素、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健全考核评价制度等路径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3.1 培育课程思政新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对具体行动的展开具有指向作用,课程思政能否有效展开,教师课程思政理念的培育树立极为重要。通过组织专家对广大教师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讲话及政策的解读及培训,领会其精神内涵,从而树立立德树人为中心的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相统一“大思政”观和所有课堂肩负育人功能,教师人人有育人职责的理念,对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提升医学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3.2 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是教师,其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水平和能力是课程思政实效性的前提。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提升可通过以下几方面实现:首先,加强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培训,使其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原理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了解最新的国家政策精神,教师具备了深厚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才能够与时俱进地加以运用,为课程思政持续有效开展提供理论支撑;其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专业课教师应以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四有好老师标准要求自己[10],不仅通过言传达到对学生的教育目的,还要通过身教为学生树立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再次,建立专业课教师同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以形成知识互补效应,克服专业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不足,利用思政课教师的资源优势,开阔专业课教师的教学思路,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最后,通过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比赛、优秀课程思政案例公开课观摩等活动,通过交流学习使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得以提高。
3.3 挖掘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认真分析专业课程特点,梳理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教育功能,是课程思政顺利进行的核心要素。专业课知识体系内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隐蔽性、随机性和渗透性特征,是课程思政建设深化的内在制约因素[11-12],医学类高职院校专业课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的挖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①通过文献检索,挖掘各专业课程的学科历史、先进人物、中国研究的成果、成就等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育良好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情怀。②通过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动态和新医改政策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专业认同感和自信心。③通过典型案例,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现代医疗服务模式要求医务人员的诊疗活动以“患者为中心”,尊重患者的健康权、隐私权、知情同意权等,患者标本、资料管理与使用涉及伦理问题等要求医务工作者具备法制思维,用法律法规约束和规范自身医疗行为。④搜集与日常生活和生命健康相关事件,开展人文关怀教育,关注生命健康教育,启迪学生对作为医学生责任的审视。⑤各专业课程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特色,挖掘蕴含的思政元素,通过研讨交流,固化下来形成共享资源。⑥利用实践教学开展严谨诚信科学态度的养成以及敬重生命、关爱生命、守护生命的自觉和环保意识的养成等,在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不断挖掘和完善的过程中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13]。
3.4 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不是在教学过程中简单的增设几项活动,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以及医学教育规律,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应用,依据课程特色和教学内容探索适合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如翻转课堂、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情景教学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使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实现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认同,世界观、价值观得以提升;另外还可以尝试专业课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制度,使专业课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增强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3.5 健全考核评价制度持续推进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建设的持续推进与改进有赖于多元化的考核评价制度,细化考核指标,从教学文件(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等)中价值引领的考量到课程思政的主体-教师、资源库建设、实施过程以及效果进行动态分析,采取教学管理部门、教师以及学生等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既注重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又要注重育人效果,将课程思政的效果用于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等方面,以保证课程思政建设的持续推进与改进,稳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医学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专业课教师只有更新理念、提升能力、挖掘思政元素、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健全考核评价制度等,才能保证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真正实现知识传递、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