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习惯的引导策略
2020-01-08江苏省启东市天汾小学
■江苏省启东市天汾小学 成 瑜
可视化是一种将数据转换成图形的技术,可以方便人们理解和分析。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可视化,则是将不同的元素融入课堂中,使其便于学生分析和理解,让学生拥有直观的印象。
一、让生活可视化——引导学生感悟生活的阅读习惯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探索引导学生阅读习惯的策略,能够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让学生的生活在教学中变得可视化起来,引导学生感悟生活的阅读习惯,促使学生理解阅读中的生活元素。生活,给学生铺开了广阔的画卷,让学生看到了文字所描写的实物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学生在生活的背景下开展阅读,可以让阅读变得立体起来,理解阅读的内容。但是,部分学生在阅读中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影响了阅读的进度,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点醒学生。在学习“桂花雨”时,我为了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散文的魅力,让学生了解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引导学生跟随作者的脚步,感悟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掌握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在教学中为学生展示了桂花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能够结合桂花生长的情况,了解桂花的姿态和特点,方便学生理解课文。学生观察桂花的图片和与桂花有关的资料后,对桂花有了深刻的印象,看到了桂花的美。接着,我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让学生跟随作者的文字,一起去感受桂花的象征意义。学生阅读课文后,知道了这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散文,作者通过描写桂花表达了自己对桂花的喜爱和对故乡的思念。为了深化学生的印象,我还带领学生对作者琦君展开了探索。学生在探索中,知道了这篇散文是作者在中秋节写下的,因为远离故乡,想起了家乡的桂花,想起了自己与母亲之间的点滴,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怀念。就这样,我通过在教学中加入生活的场景,让生活变得可视化起来,促使学生形成了感悟生活的阅读习惯。
二、让情境可视化——引导学生感悟情境的阅读习惯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探索引导学生阅读习惯的策略,能够从课堂情境出发,让学生的阅读拥有更加直观的画面,给学生一个动态的课堂,促使学生在情境下欣赏阅读内容,引导学生感悟情境的阅读习惯。情境,让学生的阅读变得灵动起来,不再是单调的文字,而是有了动态的变化。学生在情境下学习语文知识,可以将知识有机地关联在一起。但是,部分学生在理解情境的时候,出现了偏差,需要教师结合情境来引导学生,便于学生找到阅读的方向。
在学习“牛郎织女”时,我为了使学生熟悉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知道牛郎织女的美好传说,培养学生对真挚情感的追求,促使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在教学中借助电子白板向学生展示了牛郎织女的动画片,让学生通过观看动画片来熟悉牛郎织女的形象。接着,我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我还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七夕节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来理解牛郎和织女的情感。学生在多媒体的帮助下,深刻理解了课文的情感,掌握了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获得了阅读的成就感。就这样,我通过在教学中为学生展示情境,引导学生感悟情境,让学生形成了积极想象的阅读习惯。
三、让问题可视化——引导学生感悟问题的阅读习惯
学生在问题中摸索阅读的方法,不仅能够找出问题的答案,还能够积累阅读经验。但是,部分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缺乏思考精神,难以获得问题的感悟,需要教师推动学生分析。
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时,我为了让学生学会分析课文,使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把握课文的主要脉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学会对比手法的运用,理解文章的情感,在教学中为学生播放了课文的朗诵,让学生熟悉课文的朗读基调。学生聆听朗诵后,对课文有了大致了解。接着,我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课文主要讲了怎样的事情?你了解圆明园吗?圆明园本来是怎样的?又是如何被毁灭的?能说一说你所了解的历史吗?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外来侵略?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对课文进行了分析,知道了作者通过对比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被践踏之后的悲戚之景,表达了自己对外来侵略的愤懑,强化了落后就要挨打的理念。学生调查圆明园毁灭的历史后,对圆明园的毁灭表达了惋惜之情,知道了只有努力奋斗,让中国重新发展起来,才能做到牢记历史,不忘初心。就这样,我通过为学生设置问题,让学生在问题中摸索阅读的骨架,促使学生形成了感悟问题的阅读习惯。
四、让实践可视化——引导学生感悟实践的阅读习惯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探索引导学生阅读习惯的策略,能够从学生的实践出发,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阅读的精彩之处,了解阅读的多样性,给学生一个近距离接触阅读的机会,促使学生理解实践中的生活习惯。实践,就像是学生积累阅读知识的法宝,让学生有了用武之地。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能够了解阅读的特点,掌握阅读的技巧。但是,部分学生缺乏实践精神,不能利用自己的能力来解决阅读的难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鼓励,设置平台。
在学习“将相和”时,我为了使学生了解历史故事的真相,让学生知道课文的主人公及主要事迹,引导学生学习廉颇和蔺相如的可贵品质,掌握成语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的真实含义,在教学中将学生分成了不同的小组,鼓励学生合作起来对课文进行了表演,让学生挑选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等情节,展开表演。学生通过抓阄确定了自己表演的场景。为了展示廉颇、蔺相如的形象,学生对课文进行了研读,知道了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等的详细内容,并围绕这些情节展开了剧本设计。学生在设计中加入了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等,有助于突出人物的形象。学生在表演中,揭示了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等情节的发展,了解了廉颇和蔺相如的爱国情怀,表达了对廉颇和蔺相如的敬佩。就这样,我通过组织学生实践,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拥有了感悟实践的阅读习惯。
五、结语
总之,本文通过让生活可视化、让情境可视化、让问题可视化、让实践可视化,引导了学生感悟生活的阅读习惯,引导了学生感悟情境的阅读习惯,引导了学生感悟问题的阅读习惯,引导了学生感悟实践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