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院校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讨
2020-01-08李敏贤
于 静,李敏贤
(唐山师范学院 化学系,河北 唐山 063000)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地方政府及各大高校纷纷发布“双一流”建设实施方案与发展规划,全国掀起了高等教育的“双一流”建设热潮[1-3]。特别是“双一流”建设强调"开放竞争、动态调整、有进有出"的实施模式,打破了以往“985”、“211”等评定机制中的终身制固化机制。此外,“双一流”学科建设为占高校总数九成以上的地方高校,提供了以个别特色优势学科突破一流、以点带面梯度式提升的机会。
面对双一流建设恰逢其时的发展契机,地方高校应把握机遇,瞄准定位,精心布局,以优势特色专业为突破口,加强双一流建设。唐山师范学院立足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发展的区位优势,建立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对应的科学化、系统化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构建校内培养与产学研合作培养并举的二元培养模式;按照“培养+引进”的原则,重视教师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建设一支双师结构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改进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重点突出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教学资源和实践基地建设;健全专业管理组织及专业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探索创新构建地方高校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独具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 建立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对应的科学化、系统化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由政府相关部门专家、行业企业专家、教育专家及专业调研人员和教师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对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维度进行解析,提出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建设、知识探究、人格养成的要求,优化“以学生为中心、以本为本”的人才培养方案,从而确定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4-6]。同时邀请校外相关领域资深专家,以论证会和听课的形式,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的适应程度等方面,研论专业课程体系,依据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整体构建和优化专业课程的设置,更新和优化授课内容,增设能体现行业发展动态的方向课程,构建特色鲜明、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导向型课程结构体系。在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方向、以课程结构体系为载体的基础上,建立步骤明确可实施、量化指标清晰可测评,“以学生为中心、以本为本”的科学化、系统化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2 构建校内培养与产学研合作培养并举的二元培养模式
双一流建设应以专业建设为立足点和出发点,而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中必须以能力为主导,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这就需要构建校内培养与产学研合作培养并举的二元培养模式。首先,需要转变专任教师的教育理念,本着"从学生出发,面向社会需求,供需融合"的原则,邀请地方企业参与从顶层设计到资源配置、教学设计、质量评价的全部人才培养环节,以校企合作、共同设计、终端评价的模式提升人才质量[7]。其次,更新教学观念。摒弃单向教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法,注重产学研结合,对接企业需求,探索“课堂教学+企业生产现场教学”的运行方式,通过现场教学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理论讲授与实践探究的并行交叉、协调整合,将专业见习活动融合到专业课教学活动中,以专业应用为导向,促使学生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并行增长。再次,以产学研为抓手,建立学校的科学研究和企业的技术开发深度融合机制,加强校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8]。充分发挥校内理论教育资源在人才培养方面优势以及校外基地在实践能力提升方面的优势,实现课堂传授与实践提升的有机结合,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该机制将有利于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与企业用人机制的深度融通,实现企业人才需求标准和教育人才培养标准的“无缝对接”。
3 建设一支双师结构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
双一流建设中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核心在于团队结构和教师素质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离不开双师型教师,而地方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又存在诸多不足。我校结合自身特点建立了"培养+引进"相结合的机制。首先,以校企合作为契机,将专业教师送入企业培养实践经验和技能。直接安排教师进入生产一线,和富有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零距离对接,打造工程师型教师。其次,将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同时又具有教学技能的人才柔性引进来,直接与学生零距离对接,实现实践知识的面对面传授。最终形成一支既有较高学术水平又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
4 改进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重点突出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教学资源和实践基地建设
双一流建设以专业建设为突破口,就必须要全面开展教学改革[9],改进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重点突出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的占比和质量。首先,紧抓精品课程、优质课程、网络课程建设,改革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以科研成果为支撑,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其次,以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学习和借鉴其他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先进教学方法,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的生产实践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自我提升的能力以及适应多元化社会的能力。积极鼓励教师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大胆开展教学方法创新,推进研究性学习,推行启发式教学,逐渐形成以培养应用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方法体系。
第一,依托“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研究性实验”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建设三个不同层次的实验教学平台[10-12]。第二,通过校企产学研合作,争取多方资金,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建成中试生产线,作为校内实训基地,打造教学科研共赢机制的典范。校内实训基地的人员由课题组成员、企业合作人员、大三或大四学生组成,发挥两方面的基本作用:一是作为实训基地对学生开放,承担应化专业的实验实践教学任务,二是要尽快完成科研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合作。第三,增加资金投入,升级现有实验室,引进多样式的实验实践教学平台。第四,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增设新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将实习环节建成分散实习和集中顶岗实习共存的多种方式。第五,鼓励和吸引学生以不同的方式积极参与创新项目。以实验实践教学平台为基础,鼓励学生将有创意的研究设计性实验申报和实施为创新项目。学生申报创新型课题,自己确定目标,通过查阅资料或小组讨论自己设计工作过程,开放实验实践教学平台的场地及设备支持他们进行课题的研究工作,指定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选拔具有较高科研潜能,创新意识的学生组成创业团队,参加各种挑战杯、科技大赛、创业大赛等。在坚持以学生为主的同时,选择双师型教师进行专门辅导,并根据专业优势,以创业计划的科技含量与源头创新为特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从学生已经开展的创业项目中筛选出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优先提供资金资助和技术支持,并在适当的时机推向社会,成立相应的公司,使学生的创业计划项目由“模拟”逐步变为“现实”。
5 健全专业管理组织及专业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课堂教学质量是双一流建设中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监控点。要改变以往以知识评价为本位的质量监控模式,建立以提升学生应用技能和整体素质为目标的评价方式。将“学生评教”、“同行评价”、“督导监督”有机结合,推行“挂牌”教学,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将培养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作为专业教学中能力培养的标准参数,树立特色,明确目标,并以此确定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在质与量方面的要求。改革和创新考核评价方式,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重成绩、轻能力,重知识学习、轻知识运用的现象,进行基于过程评价和自主学习能力考核的评价模式改革,在这种模式中,平时考核成绩(可采用小论文、课程设计、调查报告、读书心得、案例策划等方式)在总成绩中将占有较大比例,自主学习的考核成绩也占一定比例。进一步完善学生素质评价体系,加大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重。
完善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加强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评价,提倡推行基础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教学并行考核的机制,激发专业教师自发提升实践教学能力的原始驱动力,实现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面向地方企业,及时获取地方企业的人才需求信息,建立一套及时、高效的人才需求信息反馈机制。建立毕业生的毕业后的跟踪调查机制,及时掌握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同时,通过毕业生工作后的技能需求反馈,有预见性地调整专业的后续培养目标体系,适时调整、改善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以增强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