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放射免疫分析技术教学质量的改革与实践
2020-01-08张奇洲李毓斌李肖红秦永德
张奇洲,杨 英,李毓斌,巴 雅,李肖红,秦永德*
(1.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干部保健中心,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理解领会教学内容,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放射免疫技术涉及到核物理与辐射防护、核素示踪原理与标记、放射性测量与质控、放射免疫分析、数据处理等深奥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应具有使用放射性试剂的实验技能。其教学的特点是理论知识相对边缘,与医学生其他课程交叉较少,实验操作复杂且技术要求高。因此,在放射免疫教学中为使学生能够充分学习并领会放射免疫技术,详尽透彻的理论讲解与高要求高标准的实践操作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下面就提高放射免疫教学质量结合个人经验浅谈几点感想。
1 引经据典,激发学生继承与发扬文明成果的使命感
放射免疫技术是将放射性同位素测量的高度灵敏性、精确性和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相结合的体外测定超微量物质的新技术。20世纪50年代末,由美国学者Yalow和Berson创建,使医学检验跨入了分子水平的超微量分析阶段,通过分析体内的微量活性物质进行诊断和疗效监测,拓展了传统医学检验的应用领域,是医学史上的一次革新[1]。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放射免疫与各学科交叉,渗透多个领域,广泛应用于体内活性物质的超微量分析,给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增添了有力手段。Yalow和Berson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医学或生物学奖,但他们的发明也是建立在贝克勒发现放射性现象,居里夫人纯化出放射性镭元素等先辈们的科学成就的基础之上的,任何发现或者发明都不是凭空产生的,科学需要继承和发扬。作为有理想的年轻人,应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努力,继承和发扬放射免疫技术。
2 剖析原理,引导学生冷静思考其中之科学道理
放射免疫技术涉及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的系统讲授不可忽略。我们需要教学创新,也可以在某一章节或某一部分实施有效的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活跃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但任何创新的学习方法都离不开基本知识的系统掌握。系统掌握某一学科基本理论,形成一个全面的观念和知识结构,仍然是十分重要的[2]。基本知识中基本原理的讲授是重中之重,应在有限的理论课时里把放射免疫原理讲清楚讲透,便于学生提纲挈领,把握要害,也有利于知识的延伸与扩展。在本章中应使学生理解标记抗原和非标记抗原竞争性结合限量特异性抗体,经相应的数学函数关系推算待测抗原的含量。
画出标记抗原和非标记抗原竞争性结合限量特异性抗体反应式并结合图示,解释反应式中各符号的意义,并用“抢凳子游戏”做类比。讲解这是一个竞争性反应,Ab 是血清特异性抗体,限量不足,犹如凳子;Ag 是标记抗原,Ag 是非标记抗原,去竞争结合有限的Ab,它们犹如抢凳子的两群人。Ag 含量已知,随着Ag 含量增高,Ag-Ab 增多,Ag-Ab 减少。当反应平衡后,分离结合物B和游离物F,测定其放射性。通过数学函数关系推算待测抗原的含量。
3 注意方法学的比较,让学生客观认识不同方法的特点并根据实际需要选择
放射免疫分析法是竞争性放射分析中创立最早,应用范围最广的超微量分析方法。其应用抗原抗体特异结合和竞争抑制原理,采用高灵敏的放射性标记技术测定含量极微的重要生命物质。继后出现的竞争性蛋白结合分析法、放射受体分析法、放射酶分析、放射微生物分析等方法,均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物和被测物分别与相应的特异结合试剂发生竞争性结合反应,实现对样品中的极微量物质进行定量分析。
免疫放射分析利用过量的标记抗体与相应待测抗原进行非竞争性免疫结合反应,以达到对抗原作定量分析的目的,其灵敏度比放射免疫分析法高一个数量级,测定范围宽6倍。反应速度比放免法快,特异性和方法稳健性均优于放射免疫分析法。
随着标记免疫分析技术的发展,非放射性标记免疫分析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现已成为临床应用的主流。非放射性标记免疫分析技术包括酶联免疫分析、发光免疫分析和荧光免疫分析,它们不仅具有放射免疫和免疫放射分析的高灵敏度和特异性,而且克服了放射性核素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试剂保存期短等缺点。
各种方法在应用中都存在优缺点,重点要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体现出该方法的临床价值。给学生讲授清楚每种方法的相互关系和特点,是核医学教师的责任。同时,学生也得到实事求是的教育,树立了道德观、价值观和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
4 加强实验教学,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多种手段中,实践是最为关键的手段。理论授课与临床实训相结合是医学教育的根本,体外放射分析技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理论讲授的同时必须通过实践来增加感性认识进而增强学习效果。医学生的学习任务普遍繁重,课余时间较少,课后及时复习消化难以实现,因而单纯课堂理论授课难以获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为此,放射免疫分析教学中要注重课堂理论授课与临床实训相结合。理论授课与临床实训教学要把握时间节点,往往在理论课讲授完成当天或第二天安排实训教学效果较好,学生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衔接,通过实训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理论。当然,在充分准备和讲授理论课内容的基础上,要精心有序安排实训课的各个环节,试验演示应安排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的老师进行演示,既保证临床实训的效果,又最大限度的启发了学生。要让临床实训发挥“点金石”的作用,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对实训内容的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3]。
在实验中,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根据老师提出的实验目标,制定实验计划,如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过程的设计、实验结果的处理、分析和完善等。通过思考、观察、设计、准备材料和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即使遇到困难和不顺,追求真理的热情会使学生想方设法地去克服困难,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无疑可以锻炼和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独立思考,团队协作开展工作的能力;开拓他们的思维,增强自信心、自觉性,提升创新能力[4]。
在进行以上各种教学方法的探索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化教学理念,充分培养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热情,通过临床实训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5 注重影响因素分析,让误差控制渗入操作的每个环节
操作及质量控制,该专题是难点。首先应明确,误差是客观存在的,任何操作都存在误差,任何仪器的检测也都存在误差,假如所有的人为操作和仪器的检测都没有误差,作为放射性测量本身还存在着放射性衰变的统计涨落。因此,我们在放射免疫试验中,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既然误差不可避免,我们就应了解试验操作及放射性测量的每个步骤可能带来的误差、误差的来源、大小、传递及控制,注重影响因素分析,让误差控制渗入操作的每个环节才能让放射免疫检测结果有规律可循,做到心中有数。其中标准曲线的绘制尤为关键,侧面也反映了误差引入的细节,测定一组已知浓度的标准抗原,待标记抗原与非标记抗原与抗体反应达到动态平衡后,分离结合物B和游离物F并测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放射性,绘制标准曲线。要充分讲述标准曲线的用途和意义,认识标准曲线对于样本测定误差传递的细节。分析标准曲线相关系数和质量控制对结果的影响,用实例展示曲线的相关性对样本检测的影响,让学生直观认识各个环节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误差的产生。在实践操作中,让学生充分认识误差来源的各个环节,会让学生更加客观,更加清晰地认识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和应该投入的专注度。
6 积极开展课外学习
医学科学的发展,仅仅依靠教材很难跟上其发展的速度,医学知识和技术的更新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而提速。因此,老师在教学中通过阅读大量的国内外文献,掌握这一领域的发展前沿,然后作为专题讲座介绍给学生,也可以通过外单位有一定专长的教授来授课,通过这种方式不仅给学生新的知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可相互借鉴,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阅读文献的能力和自学的能力。
总之,通过教师能力、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不断改善,我们不断加强教学内涵建设,积极探索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培训,为培养理论扎实、技能过硬、具备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符合社会需要的现代医学复合型人才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