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帮助

2020-01-08陆春燕

科学咨询 2020年41期
关键词:文本课文阅读教学

陆春燕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通安中心小学校 江苏苏州 215000)

“读书可以明志,读书可以强国”是中国人自古就有的思想,阅读也是一种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举措。同样,阅读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其中,小学语文阅读更是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逻辑能力、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简单的书本知识,还包含丰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新技术在课堂上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结合,更能把阅读的功效发挥到最优,让学生毫无阻力地探索未知世界,在知识的海洋中寻觅自我、丰富内心世界。

一、信息技术对阅读教学的补充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信息技术的课堂运用已经成为必然。新技术为课堂教学补充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形式新颖的教学方式,教师和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搜索语文阅读学习所需的信息资源,有效解决了教学资料贫乏、教学模式单调的难题。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活跃阅读教学课堂。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阅读理解的形式多元化

传统的阅读,局限在纸质的阅读。对于小学生而言,抽象的文字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太多深刻的记忆,难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针对他们的年龄特征,带有特殊性的阅读方式反而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让我们荡起双桨》这篇课文,它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的歌词。在教学的时候,我选择了播放歌曲。当那耳熟能详的音乐声响起,很多学生都能跟着哼唱出来。学生对唱歌有了兴趣,同样对歌词就有了学习的渴望,之后的背诵也就成了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西湖》,是一篇散文,描绘了西湖不同时间段的景色之美,文字优美,辞藻华丽。但是,这也导致了学生理解的障碍。中年级段的学生由于所处环境的局限性,并没有多少人能够身临其境,他们对“烟波浩渺”“十里长堤”等词语并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于是,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向他们展示了西湖的视频。随着视频的播放,学生用眼睛来了一场旅行,这样也加深了他们的印象,在脑海中形成了大概的方位图,同样使得背诵课文变得轻松起来。

教师基于传统纸质教材,在课堂上融入学生感兴趣的音视频资源,使得课堂更生动,学生理解更深刻,这无疑是师生的双赢。阅读课堂形式的多元转变,教师可以轻松解释原本抽象的概念、现象,学生可以明了理解课内观点,双方都由此留出更多空间、时间放在更深入的思考、探究中。

(二)音乐创设情境、升华情感

现代研究表明,音乐对人类情感有别样的引导作用。一方面,音乐能够陶冶情操,营造气氛;另一方面,音乐的熏陶让人类大脑更简单地领悟、体验。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音乐渲染学习氛围,通过简单的信息技术运用,就为学生营造紧贴文本的情境,帮助学生感悟文本的感情,引导他们走进作者的世界。

例如,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一路花香》,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破陶罐和挑水工之间的故事。文章很好理解,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也只是把它当一个故事在看,甚至在读对话的环节中发出了笑声。但是,这篇课文旨在鼓舞那些没有信心的学生,告诉他们哪怕是有破裂的痕迹,处理得当依然可以做出很大的贡献。这个感情升华,学生只通过读是很难达到的。于是,我借助了音乐来教学。我将从网络上搜索到的低沉舒缓的音乐,结合破水罐由于自己的残破而沮丧,到因为自己的残破却浇灌出一路鲜花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同时,我也在一旁进行了动人的讲解,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整个展示完后,学生的眼睛全都湿润了。学生被破水罐的自责、挑水工的善意深深感动。这一教学环节中,音乐氛围的营造让学生轻松走进了作者的情感世界,领悟到了文字背后的真挚情感。

(三)再现课文情景,丰富学生想象

小学课文除了风景散文,还有人物事迹,很多人物事迹都有相应的影视作品,同样的还包括神话传说。这类文章里面蕴含了一些事件的发生。仅仅凭借课文中的寥寥数语和简单的插图,学生并不一定能够很好地发挥想象,也不太有利于他们把握文本情感。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重现课文情节,使学生及时回忆,在加深印象的同时进一步理解课文,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大禹治水》以及之后的《哪吒闹海》等神话故事,都有很好的动画作品,可以让学生亲自体会文中人物的艰辛和勇敢。同样,人物传记《孔繁森》《永远的白衣战士》,历史故事《三顾茅庐》等,这些都可以让学生从影视作品中去了解他们不太熟悉的事物。如孔繁森献血供孩子读书,刘备在烈日下静候一个时辰等等日常遇不到的情节,都会在影视作品中清楚地反映出来。这些直观的影像,让学生在短短几分钟内就看到生活的另一面,十分恰当地填补了日常生活的空白,让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形式感受书中人物的生活日常,使原本教师的“千言万语”化作学生的轻叹感悟。

二、信息技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促进作用

信息技术除了使得阅读形式多样化外,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尚浅,生活体验不足,这使得他们对于抽象的文字难以理解,而对于具象的图片、音频、视频更有兴趣。因此,如果我们能够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对课文内容进行加工,那么定然可以让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更上一层楼。以部编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一课《春夏秋冬》为例。刚进入校园的学生不理解什么是“秋霜”,这时,教师完全可以插入形象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理解。因此,现代信息技术的妙用,首先就体现在对学生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的激发上。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最佳时期,学生普遍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在讲解《彩虹》一文时,教师凭借自身的阅读经验很快就可以理解二、三、四自然段相同结构下不同的情感寄托。而这对于学生来说,却不是那么容易的。这时,教师可以运用PPT把相似的句子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去观察、去体会。这样,理解的过程就顺理成章了,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才能有所创新,才会尝试创造出相似的文段,描绘出各自心中不一样的“彩虹”。

(三)培养学生的探索潜力、实践精神

语文书为小学生呈现的是静态的文本。然而,语文教师更应该做的是,利用信息技术的动态模式实现资源的动静结合,以及文本的内外兼修,帮助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同时,深挖课文文本形式背后的规律,学会并实践作者的行文方式。

在《我要的是葫芦》中,学生通过自读、朗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很容易就掌握了基础知识、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这时,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把课文改编成有教育意义的漫画,让学生更有兴趣深入理解课文,思考故事背后的寓意。同时,学生还可以学会以漫画的动态形式再现课文,让课文深入人心,实现学以致用。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是一种跨学科的探索和实践。[1-4]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够对当前的课堂阅读教学进行一定的补充,使阅读理解的形式更多元化,还可以通过音乐创设情境、升华情感,同时再现课文情境、丰富学生想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应用信息技术,能帮助学生培养阅读兴趣,进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潜力和实践精神。本文针对在教学实践当中遇到的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做了简单的阐述,但并不否认传统阅读教学手段的自身优势。笔者希望能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使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课堂更加丰富,从而实现学生语文阅读素养的整体提高。

猜你喜欢

文本课文阅读教学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