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020-01-08许萍
许 萍
(湖南广益实验中学 湖南 410000)
一、唯物史观在初中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2019年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中解释到: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以统编版教材九上19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一课为例,我在课堂上引用了历史教学参考中的介绍,“据统计,1793年4月到5月,巴黎审判庭共审讯和处决了大约2750人,在6月的新一轮审判中,短短7周内,仅在巴黎就有1375人死于非命。巴黎成了一座革命气息和恐怖气氛交织的城市。一年之中,法国有3.5万人被处决。在此期间,保护被告人的法律极其软弱,不允许有辩护证人,甚至也不许请律师。”由此得出:罗伯斯比尔的统治造成了社会恐慌,人人自危。最终在1794年7月,国民公会代表发动政变,将罗伯斯庇尔送上了断头台,标志着法国大革命高潮的结束。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失去秩序的民主必将沦为暴政。[1]
老师通过讲述、材料辅助的方式,告诉了学生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且这个过程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学生更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时空观念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体现
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在统编版教材八上13课《五四运动》和15课《北伐战争》中,我先运用时间数轴展示重要的时间节点,从而使学生能够在不同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做出合理解释。[2]
三、史料实证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实践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3-5]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必备的一种核心素养。
以统编版教材八上13课《五四运动》一课为例,我出示以下材料:
材料一:“我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设法去了解俄国革命,相信这里包含有救国救民的良方。”——张国焘·《我的回忆》(1920)
材料二:“五四运动是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1921年党的成立,又准备了五卅运动和北伐战争。”——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1)
通过两则材料的展示,老师可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即五四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
四、历史解释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实践
历史解释: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6]
以统编版教材八上13课《五四运动》一课为例,老师引导,学生逐渐得出: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与旧民主主义革命对比,最主要的“新”是有了领导阶级:无产阶级。
五、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体现
历史教学的最终使命就是传承家国情怀。以统编版教材九上19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一课为例,在新课讲授结束后,我运用多媒体技术,配上音乐与图片献上一段独白:借用狄更斯的话,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他们在动荡中追逐民主法治,他们在革命里呐喊自由平等,我们听到他们不屈高歌,我们看到他们浴血奋进,踏过旧制度的残骸,冲向自由平等!美国、古巴、海地、中国、日本、泰国、伊朗……他们同样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声,冲破旧制度的樊笼!这是革命,这是理想,这是趋势,这是我们的未来:自由、平等、博爱、法治……
以统编版教材八上13课《五四运动》一课为例,我在新课讲授结束后设计了一个学生活动“青年对话”(如图1),让学生明白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方向,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就是坚持梦想,刻苦钻研,有本领,有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作为当代青少年,我们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传承和发扬五四精神。
尽管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教学中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但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历史老师仍需在工作中学习积累,夯实专业基础,提升专业技能,才能在“课改”中适应新形势,符合新要求,走出符合历史教学的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