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颜氏家训》传统资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

2020-01-08邓心强王凤凤

天中学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颜之推颜氏家训价值观

邓心强,王凤凤

《颜氏家训》传统资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

邓心强,王凤凤

(中国矿业大学 人文与艺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颜氏家训》是中国古代一部杰出的家书,蕴含了“公民层面”丰富的价值资源,值得在实现“中国梦”和民族振兴的当下深入开掘和传承。《颜氏家训》蕴含着忠君、为国捐躯等爱国内容;蕴含着教育家族亲人各就其位,尽职尽责,礼貌对待客人,勤俭持家,不断学习以增强业务技能,批判好逸恶劳不良品行等敬业价值观内容;蕴含着重内在心灵和外在行为的一致,心诚而守信,将失信言行当作教材,践行仁爱等诚信价值观的内容。因此,挖掘其中的价值资源,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颜氏家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

近代一百多年来,我们不遗余力地学习西方文化,而忽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这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在国家大力宣扬“中国梦”与民族振兴的当下,回归和重新审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基于此,依托《颜氏家训》等经典家书,发掘其所蕴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资源,并对国民形成“入脑入心”的教育,便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颜氏家训》既是南北朝时期颜之推所著的一部家庭教育作品,也是中国古代一部为人处世的百科全书,它包含着家庭伦理、品德智能、思想方法、养生处世、语言知识等内容。作为中国家训文化的杰出代表,《颜氏家训》在教育发展史与学术思想史上均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在伦理、教育、处世、交际等方面的记载和论述体现了古人丰富、多元的价值观念,可作为当前涵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而被深入挖掘。

一、《颜氏家训》的价值观资源

(一)爱国价值观资源

第一,忠君观念。颜之推生于改朝换代频繁、社会动荡的南朝,记于其笔端的爱国人物多是英勇之士,其爱国思想与忠君思想基本是对等的。如《颜氏家训·勉学》篇记载:齐朝太监田鹏鸾非常好学,深受气节之士事迹的影响,有爱国之心。在齐后主逃往青州时,田鹏鸾被北周军队俘获并遭受严刑拷打,但他始终忠于齐王,未曾叛变。可见,颜之推的爱国思想主要体现为对帝王的忠贞。

第二,英勇就义、为国捐躯的爱国思想。颜之推毕生见惯了太多的换代乱局和民族纷争,极力主张对寻常百姓的忠贞爱国行为进行讴歌与弘扬。在《颜氏家训》中,颜之推以细致的笔触记录了底层民众的爱国行为。他们虽非保家卫国的将士,但以反对敌人入侵为天职,在危难关头将爱国精神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比如《颜氏家训·养生第十五》写道:

自乱离已来,吾见名臣贤士,临难求生,终为不救,徒取窘辱,令人愤懑。侯景之乱,王公将相,多被戮辱,妃主姬妾,略无全者。唯吴郡太守张嵊,建义不捷,为贼所害,辞色不挠;及鄱阳王世子谢夫人,登屋诟怒,见射而毙。夫人,谢遵女也。何贤智操行若此之难?婢妾引决若此之易?悲夫![1]362–363

那些所谓的贤能人士“临难求生,终为不救”的逃避和苟且行为“徒取窘辱,令人愤懑”,反倒是一些看似没有坚守节操的婢女、妻妾从容赴死,为国捐躯,践行道义。

(二)敬业价值观资源

“敬业”在《颜氏家训》中的内涵是多元的。关于做人、处世、持家的原则及个体如何通过修炼达到相应的伦理纲常要求,在《颜氏家训》中多有揭示。

第一,家族亲人基于不同身份,在教育上各就其位、尽职尽责。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形成了维系血缘家族的伦理规则,表现为在孩子成长、夫妇相处中不同身份的人严守其本分和职责,不能怠慢和疏忽。这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人在人与人相处中形成的“敬业”观,其原则在传统社会成为维系庞大帝国运转的核心动力之一。《颜氏家训·教子第二》中有关阐发家风的“敬业”内容很常见,比如: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1]8

颜之推认为父母作为长辈,要从小严格管教孩子,并不断树立威信,让孩子在听从中顺服,不任性胡为、败坏品性,从而避免坐享其成、骄奢纵逸的情形出现。“孝敬”和“敬业”都含“敬”字,意味着在宗法制的中国古代社会,子女对长辈的尊敬、敬重、敬畏,这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此外,颜之推还进一步从教育角度阐发了这种敬业观:“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由命士以上,父子异宫,此不狎之道也;抑搔痒痛,悬衾箧枕,此不简之教也。”[1]15也就是说,家族教育既要重视慈爱和孝敬,又要遵循礼节而不可过度亲昵子女。基于教育论敬业,就是以父母、子女、夫妇、兄弟等不同身份遵循传统五伦道德。简言之,此敬业是血缘家族成员对中国家族伦理的坚守。

第二,以礼待人。传统社会礼文化发达,在交际处世中如何以礼待人也是敬业的体现。《颜氏家训·风操第六》记载:

昔者,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餐,以接白屋之士,一日所见者七十余人。晋文公以沐辞坚头须,致有图反之诮。门不停宾,古所贵也。失教之家,阍寺无礼,或以主君寝食嗔怒,拒客未通,江南深以为耻。黄门侍郎裴之礼,号善为士大夫,有如此辈,对宾杖之;其门生僮仆,接于他人,折旋俯仰,辞色应对,莫不肃敬,与主无别也。[1]124–125

这里着重论及仆人之礼,即无论主人是否在忙碌,家仆都不得随意找借口怠慢客人,而应以礼相待,懂得节制。

第三,勤勉持家。敬业在《颜氏家训》中的另一种含义是勤俭持家,竭力维系家业。这具体表现为家族长辈极力强调勤勉持家品格的重要性,使中华民族勤恳劳动、踏实做事的优良传统不断得以维系与弘扬。比如,《颜氏家训·治家第五》写道:

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爰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殖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令北土风俗,率能躬俭节用,以赡衣食;江南奢侈,多不逮焉。[1]43

“稼穑而食,桑麻以衣”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真实写照。“勤俭持家”的敬业品质使老百姓依靠耕作养殖维系家业,“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当然,颜之推也尖锐地批判江南奢靡之风:“令北土风俗,率能躬俭节用,以赡衣食;江南奢侈,多不逮焉。”通过鲜明的对比,我们能看出他对敬业价值观的推崇。

第四,勤勉是敬业的体现方式之一,其重要因素是不断地学习,通过技能、业务上的进步换来成长、进步和改变。《颜氏家训·勉学第八》中反映追求学习进步及其艰辛的内容不在少数,比如:

有客难主人曰:“吾见强弩长戟,诛罪安民,以取公侯者有矣;文义习吏,匡时富国,以取卿相者有矣;学备古今,才兼文武,身无禄位,妻子饥寒者,不可胜数,安足贵学乎?”主人对曰:“夫命之穷达,犹金玉木石也;修以学艺,犹磨莹雕刻也。金玉之磨莹,自美其矿璞;木石之段块,自丑其雕刻;安可言木石之雕刻,乃胜金玉之矿璞哉?不得以有学之贫贱,比于无学之富贵也。且负甲为兵,咋笔为吏,身死名灭者如牛毛,角立杰出者如芝草;握素披黄,吟道咏德,苦辛无益者如日蚀,逸乐名利者如秋荼,岂得同年而语矣。且又闻之:生而知之者上,学而知之者次。所以学者,欲其多知明达耳。必有天才,拔群出类,为将则暗与孙武、吴起同术,执政则悬得管仲、子产之教,虽未读书,吾亦谓之学矣。今子即不能然,不师古之踪迹,犹蒙被而卧耳。”[1]158–159

这段文字以“安足贵学乎”的设问为中心展开。在颜之推看来:那些手不释卷、含辛茹苦却没有建树的人像日食一样极少,而安逸享乐追求名利的人则很多,这是敬业与否的分水岭,二者不可同日而语。真正生而知之的“天才”是极少的。人不学习,“不师古之踪迹,犹蒙被而卧耳”,实际就如同蒙着被子在睡觉,对外界一无所知。如同木石需要雕刻一样,人也需要不断学习以增长才干,学习、进步、提高正是人敬业的体现。

第五,批判好逸恶劳的不良品行。好逸恶劳是勤劳、进取、热情和节制的反面,对家风的形成和做人都是不利的。《颜氏家训·涉务第十一》记载:

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江南朝士,因晋中兴,南渡江,卒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拨土,耕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余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1]324

在列举了耕种的艰辛后,颜之推批判了江南朝士依靠俸禄生活而不事稼穑的不敬业行为。颜之推认为“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并指出君子处世应有益于社会,不能高谈阔论,否则有失敬业。

《颜氏家训》中蕴藏的敬业价值观资源,具有强烈的伦理色彩,作为中国古代经典家书之一种,其敬业关乎“持家”“技能”等要素,与当前指在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的敬业有所不同。我们应深入挖掘敬业价值观资源的内涵,以还原和丰富其内涵。

(三)诚信价值观资源

第一,《颜氏家训》认为一个人的内在心灵和外在行为应趋于一致,因心诚而守信。《颜氏家训·风操第六》记载:“别易会难,古人所重;江南饯送,下泣言离。有王子侯,梁武帝弟,出为东郡,与武帝别,帝曰:‘我年已老,与汝分张,甚以恻怆。’数行泪下。侯遂密云,赧然而出。坐此被责,飘飖舟渚,一百许日,卒不得去。北间风俗,不屑此事,歧路言离,欢笑分首。然人性自有少涕泪者,肠虽欲绝,目犹烂然;如此之人,不可强责。”[1]83中国南方人和北方人对待离别的态度与方式存在着差异:南方人悲从中来,以实际行动表达眷恋不舍;北方人则粲然一笑,并不直接表达离别情感,这符合北方人豪迈奔放的民族性格特征。二者内在情感上是相通的,只是外在行为有所差别。《颜氏家训·风操第六》又载:“江左朝臣,子孙初释服,朝见二宫,皆当泣涕;二宫为之改容。颇有肤色充泽,无哀感者,梁武薄其为人,多被抑退。裴政出服,问讯武帝,贬瘦枯槁,涕泗滂沱,武帝目送之曰:‘裴之礼不死也。’”[1]103一者毫无悲伤之情,一者则如裴政泪如雨下、憔悴不堪。梁武帝以内心之“诚”作为评判标准:前者在此语境下内心无动于衷,当批判;后者则吻合世态常情。简言之,梁武帝认为亲人去世后,人内心的哀伤、悲痛和外在的言行谈吐应一致,这是从诚信角度论及的。

第二,《颜氏家训》格外注重人内心情感的真挚与自然,这是诚信建立的基础。真挚者,不虚伪不伪装,在相应语境下呈现出对应的情感状态;自然者,无论情感是悲伤还是欢快,是高亢还是低沉,都顺乎本性,听从内心的呼唤,不强为,不妄为。《颜氏家训·风操第六》说:“《礼》云:‘见似目瞿,闻名心翟。’有所感触,侧怆心眼;若在从容平常之地,幸须申其情耳。必不可避,亦当忍之,犹如伯叔兄弟,酷类先人,可得终身肠断,与之绝耶?”[1]61因目睹到与自己过世亲人模样相近或名字相似的人,而引发触动、心生悲哀,这是一种真挚的情感,发乎自然,合乎常理。此外,在《颜氏家训·归心第十六》中,颜之推还把儒家五伦套入佛家五禁中,指出“信者,不妄之禁也”[1]368,如有背离,则是极其不明智的——“何其迷也”[1]368。

第三,《颜氏家训》指导世人对失信的“言”与“行”要多观察,要学会鉴别诚信与失信,尤其是尽量不去做失信的事,乃做人的底线。《颜氏家训·名实第十》指出:“吾见世人,清名登而金贝入,信誉显而然诺亏,不知后之矛戟,毁前之干橹也!虑子贱云:‘诚于此者形于彼。’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乎迹,但察之未熟耳。一为察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大矣……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1]306人的虚实、真伪在于内心而非外表,故世人要认真观察,“一为察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大矣”。因而颜之推对世人贪求声名、念聚钱财而丧失诺言、不守诚信的做法持强烈的批判态度。

(四)友善价值观资源

“友”象征朋友之间的援手,意指帮助、扶持;“善”指吉祥之言。“友善”的直接意思是像朋友一样善良,寓意是互相帮助和祝福。在《颜氏家训》中,友善的指向是多维的。

第一,爱护子女,友善相待,和睦相处。在传统农业社会,家族血缘关系根深蒂固,繁衍出各种复杂的人际称谓和伦理纲常。而“国”作为“家”的放大,在人性本能基础上将血缘关系中的友好、关爱推演到全社会,以期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颜氏家训》中,颜之推论及了多种家族关系。首先,他认为采用非虐待的方式教育孩子,多半是人性本善与人之本能综合使然。“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诚不得已也。”[1]12其次,他认为夫妇关系、父子关系和兄弟关系“于人伦为重者也,不可不笃”[1]23。最后,他认为兄弟姊妹之间应保持友善、和睦相处的亲密关系。“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及其壮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娣姒之比兄弟,则疏薄矣;今使疏薄之人,而节量亲厚之恩,犹方底而圆盖,必不合矣。惟友悌深至,不为旁人之所移者,免夫!”[1]23同胞兄弟有剪不断的血缘亲情,理应笃厚如初,这是行“善”的重要前提。“兄弟之际,异于他人,望深则易怨,地亲则易弭。譬犹居室,一穴则塞之,一隙则涂之,则无颓毁之虑;如雀鼠之不恤,风雨之不防,壁陷楹沦,无可救矣。”[1]26兄弟只有相互爱怜、亲近、友善,才不会因生活中的误会和矛盾而相互疏远。上述这些都是从伦理关系角度论述友善的。

第二,追求并践行仁爱,相互理解和帮助。颜之推认为妯娌间应相互仁爱。“娣姒者,多争之地也,使骨肉居之,亦不若各归四海,感霜露而相思,伫日月之相望也。况以行路之人,处多争之地,能无间者鲜矣。所以然者,以其当公务而执私情,处重责而怀薄义也;若能恕己而行,换子而抚,则此患不生矣。”[1]28妯娌间相处行“仁爱”之道就不会被私心侵占而产生矛盾纠纷。“肠不可冷,腹不可热,当以仁义为节文尔。”[1]338颜之推劝诫世人多行善,避免矛盾和纠纷,通过节制言行修炼仁慈之心,通过推行仁义提升自己的认识境界。他通过列举大量实例告诫后人,凡是见死不救、犯上作乱、心怀诡计、不择手段、冷酷无情之人,都应该被唾弃。仁爱之心根本在于主体内心的善良,能同情、体察他人处境和结局,有怜悯之心。《颜氏家训》涵养的仁爱不仅在人与人之间,也在人与自然界之间,主张人们对山水、动植物应保持爱护之情,不破坏,不杀生。受儒家仁爱之心影响的士人不忍动物之死,对杀戮、吃肉之事嗤之以鼻,并相信因果报应,如果一个人生前作恶多端,则后世必遭报应。受佛家影响甚深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归心第十六》中接连记载了数则屠杀生灵后遭到不好报应的案例,以警醒世人:

儒家君子,尚离庖厨,见其生不忍其死,闻其声不食其肉。高柴、折像,未知内教,皆能不杀,此乃仁者自然用心。含生之徒,莫不爱命;去杀之事,必勉行之。好杀之人,临死报验,子孙殃祸,其数甚多,不能悉录耳,且示数条于末。

梁世有人,常以鸡卵白和沐,云使发光,每沐辄二三十枚。临死,发中但闻啾啾数千鸡雏声。

江陵刘氏,以卖鳝羹为业。后生一儿头是鳝,自颈以下,方为人耳。

齐有一奉朝请,家甚豪侈,非手杀牛,啖之不美。年三十许,病笃,大见牛来,举体如被刀刺,叫呼而终。

江陵高伟,随吾入齐,凡数年,向幽州淀中捕鱼。后病,每见群鱼啮之而死。[1]399–405

第三,批判人世间不良的人心与人性。对于礼教体制下不友善行为导致的家庭悲剧,以及交际中无端的行为和过分的言语等,在《颜氏家训》中皆有记载。《颜氏家训·后娶第四》记载:“其后假继惨虐孤遗,离间骨肉,伤心断肠者,何可胜数。慎之哉!慎之哉!”[1]31后母虐待丈夫前妻留下的孩子、离间骨肉关系等,都是极不友善的过头行为。对此,颜之推通过接连呼吁“慎之哉”警醒世人。《颜氏家训·治家第五》记载:“邺下有一领军,贪积已甚,家童八百,誓满一千;朝夕每人肴膳,以十五钱为率,遇有客旅,更无以兼。后坐事伏法,籍其家产,麻鞋一屋,弊衣数库,其余财宝,不可胜言。南阳有人……及其死后,诸子争财,兄遂杀弟。”[1]45–46这里描述的邺城将军和南阳人,家庭富裕,却吝啬至极,对女婿、家童极其敷衍,最后都导致悲剧发生。另外,《颜氏家训》还记述了随意喊人绰号、嘲弄别人等不友善行为,并提到不检点自己却无端要求和指责别人的人,“阴纪其过,鬼夺其算”[1]406,力劝世人勿以此类人为邻为友。以上这些是从交际处世角度论述友善价值观的。

二、挖掘《颜氏家训》传统资源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文化灿烂,历史悠久。如果我们对祖先创造的优秀文化置若罔闻,那就是对民族历史与传统的不尊重,也无法从中找到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是高瞻远瞩、功在千秋的重大时代课题,学界对其内涵解读、理论来源、宣传方式、教育成效等展开过精细的研究,各种成果不计其数。一般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来源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中国近现代文化。当前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词汇(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联研究做得还不够深入,理论阐发虽较多,但具体衔接、推进不够。李嘉莉曾在《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术话语体系》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范畴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凝结了人类文明发展不同阶段的认识成果,有的范畴如公正、和谐、诚信等在中国和西方都有几千年的历史。有的范畴如自由、平等、法治等经过许多思想家的反复论证,但它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境中是什么含义,需要我们进一步明确界定。从语义学上,应从三个层次(实指、能指、所指)澄清。”[2]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滋养和培育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之一。

(一)深化依托《颜氏家训》涵养核心价值观的中观研究与微观研究

自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以“三个倡导”的形式正式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学界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词汇进行了研究,由最初的内涵界定、逻辑关联、凝练争鸣到中期的渊源追溯、学理思考、涵养培育,再到近年来的舆论宣传、教育途径、传播普及等,研究正逐步走向深入。通观学界关于此话题的立项、论著、研究报告等既有成果[3],我们可以发现早期研究以领导人报告、讲话为推动力,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领域的学者积极跟进,但学界多偏重于宏观和中观层面的论述,缺乏微观层面的研究。实际上,细读古代经典文本,从中提炼出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资源,并通过聚焦文本、研读作品对核心价值观予以培育和涵养,要比泛泛而论甚至重复性极大的宏观论述更有学术价值和创新意义。因此,笔者认为,今后对策性方案、价值观教育与传播、经典文本研读、民族资源利用等,将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新趋势。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范围由经、史部等拓展到集部

近年来国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词的研究,主要立足于先秦典籍尤其是儒家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等,探究每个词汇在古代是如何运用的。笔者在查阅数十本专题性研究著作时发现,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维度”研究的范围目前还主要集中在经书、子书、史书上,尤以经书和史书为最,这与它们在中国古代社会无可超越的地位及宽广的覆盖面有关。笔者认为今后的研究还应进一步拓宽视野,将研究范围扩大到文人“集部”。从春秋战国到清末民国,中国传统社会不计其数的文人墨客创造了众多的文集、选本,其中所包蕴的丰厚的价值观资源有很多与当前国家倡导和培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息息相通。可以说,集部门类包罗万象,可为新时期进一步涵养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启新的天地。而且,集部中的很多篇章具有诗意和文采,甚至诗思双美,这也为进一步涵养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了直观性、生动性,为其传播和普及提供了情感性和趣味性。

(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和培育过程中,要加大“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的力度

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会上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4]此前,他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被学界称为“双创”方针,为理性、辩证地对待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点出了当前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要善于辨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弘扬其中具有普世意义的、有利于当下新文化建设的成分,并通过形式的改造、内容的增加、外延的拓展等,把“双创”方针落到实处。

在依托民族经典文本涵养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既要尊重价值观产生的语境和孕育的氛围,也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对古籍中过时的、落后的因子予以过滤、剔除。比如,《颜氏家训》中有一些内容与当前新社会的发展格格不入,我们需要对其反映友善价值观的成分进行批判与淘汰。再如,对于敬业价值观,我们可在涵养中拓宽其内容,赋予其新义,不能单一地将其理解为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尽心尽责,而应将其放在古人衣、食、住、行的日常语境中进行审视,从行礼的虔诚、持家的勤俭、学业的进步等方面去理解。梁元帝儿时求学的艰苦经历,无疑是敬业的典范。《颜氏家训·勉学第八》记载:“梁元帝尝为吾说:‘昔在会稽,年始十二,便已好学。时又患疥,手不得拳,膝不得屈。闲斋张葛帏避蝇独坐,银瓯贮山阴甜酒,时复进之,以自宽痛。率意自读史书,一日二十卷,既未师受,或不识一字,或不解一语,要自重之,不知厌倦。’帝子之尊,童稚之逸,尚能如此,况其庶士,冀以自达者哉?”[1]197可以说,敬业有时就是好学、吃苦的代名词,我们应对其内涵予以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诸多词汇是动态发展的,其内涵是丰富多元的。就个人层面而言,爱国、诚信、敬业和友善四大词汇的所指、能指是在历史演进中被不断赋予和更新的。挖掘经典著作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不仅是对当前国家战略的回应,也是对时代需求的反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方面能激活传统资源,使之常读常新,古为今用,焕发新的光彩,另一方面也为当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做出铺垫。张国祚在《学习领会习近平关于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大思路》一文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当今中国所有信仰信念、思想道德、精神文化、党风民风、国家认同、社会治安等文化软实力方面的问题,说到底,都与核心价值观密切相关。习近平同志审时度势,反复强调,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5]李嘉莉在《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术话语体系》一文中也指出:“任何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都需要有力的学术话语做支撑。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理念的传播与使用如此,东方中国的‘仁、义、礼、智、信’也经历了从先秦百家争鸣、到两汉儒学的系统论证再到宋明理学形而上学思辨升华的过程。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根本的是靠理论的说服力,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深化理论研究,建立科学的学术话语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内在逻辑、历史传承讲清楚。”[2]笔者在这里以《颜氏家训》为例抛砖引玉,希望引发更多学人通过研读文本,钩沉和提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接。

[1] 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M].增补本.北京:中华书局,1993.

[2] 李嘉莉.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术话语体系[N].光明日报,2015-01-14.

[3] 杨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综述[J].社科纵横,2016(3):5–9.

[4]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5] 张国祚.学习领会习近平关于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大思路[J].红旗文稿,2014(20):22–25.

D64

A

1006–5261(2020)06–0008–07

2019-10-21

中国矿业大学社会科学学科前沿科学研究专项(JG194423)

邓心强(1979―),男,湖北孝感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责任编辑 赵贺〕

猜你喜欢

颜之推颜氏家训价值观
党派之争与颜之推的历史书写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教子篇》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借鉴作用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颜氏家训千古传
浅析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今家庭教育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