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注力管理:论专注力的培养和提升

2020-01-08

科学咨询 2020年41期
关键词:野马工具目标

吴 任

(南方科技大学 广东深圳 518055)

一、专注力是什么

专注力是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定力。《大智度论》卷二十六云:“定名一心不乱。乱心中不能得见实事,如水波荡不得见面,如风中灯不得好照。”[1]这是说,乱心好比波荡的水面,照不清脸庞,好比风中飘摇的灯光,照不清道路,说明散乱的心会让我们看不清万事万物的本质和人生的真相。而专注力则相反。它就像聚光灯一样,将我们的内心活动集中在一个点上,是一种让我们离真相和真理最近的心理状态。

二、专注力的意义和作用

哲学家尼采说:“具有专注力的人可免于一切窘困。”作家丹尼尔·戈尔曼在《专注》一书中说:“一个专注的人,往往能够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智慧凝聚到所要干的事情上,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2]作家村上春树说:“没有专注力的人生,就仿佛大睁着眼却什么也看不见。”无论是思想家,还是文学家,或者艺术家,专注力是他们实现人生价值通用的能力。专注力强的人,完成同样一件事花费的时间比别人更少,但成效更高。

(一)野马死于狂躁

有一个现象叫野马效应。非洲草原上有一种吸血蝙蝠,常叮在野马的腿上,以吸血为生。不少野马被活活折磨死,而吸血蝙蝠却能很从容地吸饱再离开。动物学家发现,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极少,对野马来说,只是一种非常轻微的干扰,远不足以使野马死去,但这难以解释数量众多的野马的死亡。经过深入研究,最后,动物学家们发现,野马对吸血蝙蝠的吸附一开始的反应是甩尾巴、打转,但就是拿蝙蝠没办法。在这个过程中,野马的情绪逐步失控,开始焦躁、暴怒,并狂奔不止,最终死于自己的狂躁和体力不支。

这个效应在人类身上也存在。它说明内心定力不足和注意力被逐步干扰的严重后果。

(二)钱学森在困境中奋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远在美国的钱学森迫切想要回国,报效祖国。钱学森的归国请求遭到美国政府的拒绝。为了阻止钱学森归国,美国政府对他实施了软禁。恰恰在他被软禁的日子里,一些非常重要的对科学创造有重要价值的设想开始在他的头脑里浮现出来。他以这些设想为基础,创立了一门新学科——工程控制论。在被软禁的环境下,钱学森反而专注思考、潜心研究自己科学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后竟然取得了连他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成就。他后来回忆说,他自己都没想到自己的研究能成为一门学科。他的成就是那时候摒除政治环境的影响、专心致志钻研问题的结果。

司马迁《报任安书》云:“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些人当然都是不为困境所累之人。他们懂得坚定心志、毫不动摇,才不至于在困境中虚度光阴。

(三)华为坚持只做一件事

2016年,新华社记者问任正非华为成功的基因和秘诀是什么。任正非回答说:“华为坚定不移28年只对准通信领域这个‘城墙口’冲锋。我们成长起来后,坚持只做一件事,在一个方面做大。”这不正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始终如一的专注吗?

不止华为和任正非,世界著名的企业家或投资家都曾不遗余力地强调专注是成功的源泉。卡耐基说过:“成功的奥妙在于将所有的精力、思想、资金都投入到所从事的一件事情中去。”比尔·盖茨对自己成功的原因只给出一个词:“Focus(即专注)。”乔布斯曾说:“专注和简单一直是我成功的秘诀。”巴菲特曾说:“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是专注。”研究表明,专注力在提升现代企业经营效率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些具有高度专注力的人,工作效率往往比普通人高三倍。

(四)艺术的力量源于专注

从艺术的类别来说,音乐专注于听觉表达,绘画和摄影专注于视觉表达,写作专注于语言表达。它们都是艺术,但又有各自专一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因而能自成一派。

从每个类别的艺术表现手法来说,交响乐虽名为交响,但一首交响乐曲中一定会以某一种乐器为主要演奏手段。乐器之间并不是无主次的。摄影作品的构图法则强调主体突出才能主题鲜明,构图杂乱无章则难成大作。同样的颜料,在小孩手里,只是涂鸦;在大师那里,则成就名画。这是因为大师对颜料有取有舍。一篇好的文章也应旗帜鲜明,专注于阐明一个观点,解决一个问题,而不是一个大箩筐,什么都往里装。举例来说,20世纪的景观设计大师彼得·沃克在作品中提倡“极简主义”[3],其景观和建筑风格是“简约、专注”,令人印象十分深刻,使他成为了20世纪极具影响力的艺术大师。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不难看到专注力的巨大意义和作用。这是一种人人自有的力量。只要善于挖掘,它就将给个人和社会带来极大的能量。那么,专注力要如何培养呢?

三、提升专注力的心态和方法

(一)分析自己的专注力现状,接受自己的不专注

对个体而言,人生的重大突破多数都源于反省和调整,而清醒和正确的自我认识是实施自我反省和调整的重要环节。分析自己专注力的现状,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反观自省,分析自己的内心活动和外在行为,了解自己大部分时间关注什么、想什么、做什么等。分析这些基本信息后,再对比自己树立的目标,我们就可以看出自己专注力的强弱程度。这也就是要求我们跳出自己看自己。只有清楚自己的专注力当前处于什么位置,我们才知道自己下一步要达到什么水平。

心理学统计证明,这个社会有超过一半的人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上,而是在回忆、幻想,注意力是分散、无效的。这说明大部分人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攀缘状态,也就是去关注和目标不相关的人和事。这是一个基本的客观事实。

在分析清楚自己的专注状况之后,我们不必苛求完美,而要接受自己爱攀缘这个事实,暂时不要刻意和攀缘这个不良习惯对抗,否则会更多地消耗和分散专注力。接受这个事实之后,知道了用功的方向,我们就要强化自己用在目标上的注意力和精力。专注和攀缘是一组此消彼长的关系。只要不停地强化专注,攀缘自然就会消减。

(二)坚守正能量原则,树立正确目标

圆满的人生要以正确的智慧为先导。只要是在正确的方向和道路上,哪怕每天进步一点,也都值得肯定;而如果在错误的方向和道路上,即使日进千里,也令人惋惜。因此,在树立目标时,我们应该先考虑自己的方向和道路是否正确,在此基础上,再谈培养和提升专注力。这样才有意义。

怎样检验方向和目标的正确性呢?每个人的潜能都是无限的,但能量有正有负。正能量包括专注、平静、慈悲、与人为善、利于他人等;负能量包括攀缘、焦虑、怨恨、与人为恶、侵害他人等。我们的内心应当坚守正能量,摒弃负能量。只要把握住这个原则,再去做各种人生选择,如择业,我们就不会迷失方向。

(三)思想专,目标专,工具专

画家面对一张白纸,可以有无限的创作可能;但面对一张五彩斑斓的画纸,反而没有了施展空间。人生如同作画。只有面对最纯净的自我,我们才能挖掘出一切潜能。还原纯净的方法就是经常思考、整理和归类我们的思想库、目标单和工具箱,给它们做减法,做到思想专、目标专、工具专。

1.思想专

思想复杂的人烦恼会很多。这些烦恼会困扰内心、阻碍行动。我们要摆脱复杂的思想和想法,及时清除无用思想,减少妄想的干扰,才能福至心灵,才思泉涌。

2.目标专

目标专就是要对目标保持恒久聚焦,对非目标作出舍弃。上文谈到了如何选择正确的目标,目标贵在专,而不在多。我们要切记,舍就是专,多就是乱。选择很多的时候,人们往往不知道该怎么选择,哪怕做了选择,也没办法在那个选择上做到最好。因为他总认为还有退路,所以,不够专注。相反,当人没得选择,只有一条路走的时候,所有的力量就都集中到一处,反而能做到最好。古人讲的“力往一处使”就是这个道理。乔布斯也曾说过:“专注意味着要对上百个好点子说不,因为我们要仔细挑选……简单比复杂更难:你必须费尽心思让你的思想更单纯,让你的产品更简单。”这就强调了选择要专一。再以现在的孩子为例,父母往往给予了他们很优越的学习条件,让他们可以学乐器、学绘画、学语言。他们的选择很多,但所成无几。为什么?就是因为孩子的专注力无法集中。因此,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目标必须专一,否则,若朝秦暮楚,则难有所成。

3.工具专

管子曰:“君子使物,不为物使。”身外之物,其本质就是为人服务的工具。我们应该做到不为物役、不为形羁,不要让自己沦落至被物欲奴役和被工具驱使的境地。工具不在好丑,只在趁手。只要能帮助我们达成目的,这个工具就是好工具。譬如,过河可以用桥,到岸可以用舟,目的和结果都是到河对岸。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从众多工具中选择一种,不断地运用、熟悉。对学习来说,平板、电脑这些电子产品和书本一样,都是知识的载体,是学习的工具。但有的孩子沉迷于工具,执着于工具,甚至容易被电子产品带到虚拟的游戏世界中,不能自拔。在当代,信息泛滥得令人应接不暇,电子产品丰富得令人眼花缭乱。因此,去电子化也是提高专注力的一个重要途径。笔者倡导去电子化的生活方式,主张回归相对简朴的学习状态。古代至近代没有互联网、没有电脑,不也一样诞生了无数的“大家”吗?

(四)不比较,不计较,不攀缘

培养和提升专注力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运用自身与环境的关系。所谓“相由心生”,任何时候,我们面临的环境其实都取决于自身的认知。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我们理想的状态应是“境随心转”。要达到这个状态,最关键就是我们要做到不比较、不计较、不攀缘。不比较是指不和别人比较、不和过去比较,只专注于自己该做的事、专注于当下该做的事。不计较是指不计较结果、不执着未来,只专注于初心和过程,至于结果,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攀缘是指克服内心对外界的攀缘,让心安定在目标上。人心是容易攀缘外求的。但正所谓“花若盛开,蝴蝶自来”,与其辛苦追赶蝴蝶,我们不如努力耕种百花;与其汲汲向外求取,我们不如沉心耕耘自己。

(五)调整、改变,乃至驾驭、超脱环境

当专注力还没达到很高的程度时,调整或改变环境也是一个可行的办法。孟母三迁不正是对孟子的学习环境做出的调整吗?当然,环境并不是时刻都能如愿改变的,且它是外在的次要因素。所谓“大隐隐于市”,专注力培养和提升的关键还是在人的内心。《五灯会元》记载,禅宗二祖慧可大师云:“祖付嘱已,即往邺都,随宜说法。一音演畅,四众皈依。如是积三十四载,遂韬光混迹,变易仪相。或入诸酒肆,或过于屠门,或习街谈,或随厮役。人间之曰:‘师是道人,何故如是?’祖曰:‘我自调心,何关汝事?’”到了这种程度,我们都不用改变环境了,而是可以直接超脱于环境的束缚。

四、总结

专注力的培养和提升有助于我们快速实现目标,提高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质量。专注力不但可以给自己带来帮助,也可以给别人带来效用。原因很简单,明白了专注的重要性再推己及人,我们就会发现,任何在聚精会神做事的人都不希望被打扰。这也是蔡加尼克效应的启示。因此,我们和别人互动之前,一定要注意观察对方的情况,如果他在专注做事,就不要轻易打扰。先观察一下,再采取行动,会事半功倍,也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举例来说,哪怕是“玩”这件事情,我们也不要生硬地打断孩子。因为玩乐会让孩子得到休憩和快乐。我们应该采用委婉、善巧的办法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起码不容易让孩子讨厌。我们应当尽快树立培养专注力的意识,运用上文所述的心态、方法和要领来提升自己的专注力,从而受用终生,并惠及他人。

猜你喜欢

野马工具目标
波比的工具
驯服的野马
波比的工具
准备工具:步骤:
被蝙蝠吸走的自控力
被蝙蝠吸走的自控力
“巧用”工具
野马之死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