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互助幸福院运行现状
——滨州市XWL村老龄人群访谈
2020-01-08周广涛
周广涛
(山东协和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7)
1 问题提出
当前中国农村互助养老的模式,比较知名是的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模式。2008年,河北省肥乡县基于农村老年人群,尤其是空巢家庭老人养老难的现状,探索出了“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模式。此模式之后在全国得到推广,例如,山东省制定了《山东省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农村幸福院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对各地建设的“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提供资金支持。
但是据相关调查,很多“幸福院”运营状况不佳,老人入住率较低,甚至有不少“幸福院”处于闲置状态。如山东省XWL村的一家“幸福院”入住率仅为36%;B市的农村幸福院普遍床位空置率高达66%(石凤,2017)。
鉴于农村互助幸福院的入住率较低的问题,很多学者进行了定量研究,利用已知或猜测的影响因素作为变量,再对这些变量进行检测,难以获得农村老年人对幸福院的看法,也无法得知农村老年目前对晚年生活的理解和期盼,而质性研究中的深度访谈、实地观察等方法则可以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深度访谈,观察法
选择访谈的原因主要是大多数农村老年人文化程度较低,对于常规的问卷调查填写存在一定的难度,因为问卷调查会让农村老人产生隔离感,而且很难透彻理解问卷中问题的意思。而深度访谈则可以让老人放松下来,通过与老人足够长时间的交流,探索老人对于“幸福院”的认识和对养老生活的期望;而观察法通过实地观察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行为,可以收集老人口头上难以表达出的数据,同时观察所得数据也能进一步验证访谈所得数据的质量。
2.2 调研地点:滨州市XWL村
滨州市是最早推行“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项目的地级市,根据学者石凤(2017)的调查,XWL村幸福院的入住率为36%,为全县幸福院入住率的平均水平。
2.3 访谈对象:XWL村60岁以上的老人
其中男性8人(3位为入住幸福院的老人),女性7人(2位为入住幸福院的老人)。
2.4 数据处理:编码分析
经过访谈对象的同意,对访谈进行录音,然后根据录音转换成文字,对文字进行编码分析;观察法得到的数据当天晚上记录下来,同样用编码法进行分析。
3 调查结果及讨论
通过分析访谈和观察所得的数据,得出了如下结果:
3.1 农村老人对“互助养老”理解模糊
“幸福院”的全称为“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但遗憾的是,所有的访谈对象对“互助养老”都缺乏认识。也许由于受文化水平的限制,“互助养老”这个表述显得过于书面化,但当访问者用“相互帮忙”这样口语化的表达与老人们沟通时,他们仍然没有认为“通过相互帮助提高农村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是政府推动“幸福院”项目的初衷。
几乎所有的被谈者对于“幸福院”的理解都是类似“养老院”一样的机构,只是花费更低一些。
总之,没有正确理解“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的办院目的及运作方式,是很多“幸福院”参与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3.2 农村老人对“吃、住”要求很低
不少学者对于农村互助“幸福院”的调查发现,很多“幸福院”的设施设备不够完善,所以对于老人没有吸引力。但是据笔者的访谈及观察,没有人对于“幸福院”的硬件设施提出苛刻的要求。
与几十年前相比,现在的农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人们在生活条件上变得更好了。但是农村老人由于年少时经历过比较艰苦的日子,生活作风仍然是简朴的,并不贪图享受。对于农村“幸福院”的设施设备的档次,他们并不是很敏感。访谈的所有老人都没有抱怨村子里的“幸福院”条件差。
3.3 农村老人担心自己不再“被需要”
因为访谈对象以未加入“幸福院”的老人居多,当问到为什么不参加“幸福院”时,老人们都觉得自己的身体还行,不需要特意到“幸福院”里去,因为去“幸福院”还要交纳一定的费用,去了之后就是“被人家照顾”,整天“除了吃饭、唠嗑无事可做”,只有“吃饱等饿的清闲人”才有资格去。
经过深入访谈,才发现老人们内心都特别不想承认自己“没用”了,他们劳动了一辈子,一旦闲下来无事可做,就会觉得不习惯。只要自己的健康允许,老人们都愿意再干点什么,他们内心深处,特别担心成为家人和社会的累赘。
3.4 对晚年生活的期望
在过去,“三代同堂”“含饴弄孙”的生活方式被认为是幸福的晚年。但现在由于年轻一代都在城市打工,农村老人很少能享受到过去那种“三代同堂”的生活情景了。尽管很多老人对于无法与孩子们住在一起,日常会觉得落寞,但是他们都理解了这些由于时代变迁而导致的变化。他们都支持自己的孩子去城里打拼,因为现在每家每户不再是解决了温饱问题就满足了,都在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
老人们尽管平时的生活比较孤独,但仍然在牵挂着自己的下一代,不想拖累孩子,只要身体允许,就不会闲着,能做一点是一点,以期望对孩子们有所帮助。
“能为孩子们做点啥”是老人们现在最希望的,所以农村的老人们仍然在干着农活,希望通过提供粮食、菜等农产品给城里工作的孩子在生活上一些帮衬。
4 建议
4.1 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村老人正确认识“幸福院”
“互助养老”更多的是被政府、学者们所重视,但是很多老人并没有体会到建设“幸福院”的目的是通过互助养老来提高老人们自身的晚年生活质量。老人们把“幸福院”理解为了“养老院”,就不会认识到加入“幸福院”会对社会、对他人贡献一份自己的价值。另一方面,山东农村一直有着纯朴的民风,对于帮助他人可能认为是应该的、自然而然的,因此没有认识到“幸福院”中的“互助”的意义,但这正是需要对农村老人阐述清楚的原因。
充分理解“互助养老”,能够让老人们觉得自己并不是在“被照护”,而是与其他老人通过相互合作让自己的生活更圆满。只有正确理解了“幸福院”经营的理念,农村老人才会在心理上不再排斥,而是真正接受“幸福院”。
4.2 尊重老人内心想法,变“幸福院”为“幸福工作坊”
农村老人们操劳一生,已经养成了无法闲下来的生活习惯,每天无事可做是一件无法忍受的事。同时,老人们都特别害怕被认为“没用”了,只要是健康允许,他们都想继续劳动。
因此,“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应该与“养老院”更加明显地区分开来,在“幸福院”中引用一些工作机会,让农村老人们在“幸福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这样老人们加入幸福院可以赚一部分收入,从而证明自己仍然是有用的人,没有成为社会和家庭的“废人”,在内心会很自豪。这种情况下,农村老人们必定会踊跃参加本地的“幸福院”。
每天在“幸福院”与邻居们一块边干活、边唠嗑,老人们不再孤独寂寞,有了好的精神状态,身体也会更加健康、硬朗,而在城市里工作的孩子们也会对自己的父母少一份担心。
但是让老人们在“幸福院”工作,到底干“什么工作”需要政府慎重思考并进行推介。农村老人们基本干了一辈子体力活,现在身体机能已经不允许干重体力工作了,所以应该与社会上的企业合作,引入一些简单的生产工序,使老人们完成工作不至于太劳累。另外,在“幸福院”工作的目的不再像年轻人一样是为了赚钱,应该是为了让老人们体会到自己被需要的尊严,因此,只要赚够基本的生活费用就可以了。
总之,让老人们正确认识到幸福院“互助”的作用,在“幸福院”引入一些简单的工作机会,不是被动地提供给农村老人们“帮助”,而是让老人们在心理上认识到自己“被需要”,这样农村老人们就会主动地加入“幸福院”,从而使晚年生活更加充实、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