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2020-01-08韦紫君李萌青张云云
韦紫君,李萌青,张云云
偏头痛是一组反复发作的头痛疾患,又称血管神经性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研究发现,偏头痛在全球的伤残调整生命年数(disability-adjusted life-years,DALYs)从1990年到2015年间增加了49.5%,为仅次于卒中的第二大DALYs贡献者[1]。我国流行病学显示,偏头痛年患病率女性为3.3%~32.6%,男性为0.7%~16.1%[2]。中医防治偏头痛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中药汤剂、中成药、针灸推拿各具优势。本研究以Meta分析为依据,综述近10年治疗偏头痛的中药方剂、中成药、针灸及推拿的临床研究进展。
1 偏头痛的中西医发病机制
偏头痛发病机制复杂,至今还未完全明确。目前多数观点认为偏头痛的发生主要与三叉神经血管反射、皮层扩布性抑制、多巴胺神经能以及血管活性物质等相关。而参与到偏头痛发生发展的各种生化因素,如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一氧化氮(NO)、P物质、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内皮素(endothelin,ET)等,炎性因子如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白细胞介素-6(IL-6)等也受到了不少学者的关注。
偏头痛属于中医学“头痛”“厥头痛”“头风”“脑风”“首风”等范畴。中医将偏头痛大致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六邪、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痰浊瘀血、脏腑功能失调等而致气血不畅、脉络不通引发头痛,主要证型有寒凝肝脉证、肝阳上亢证、风痰上扰证、瘀血阻络证、气血不足证、肝肾亏虚证。病证结合、辨证论治,能最大化地发挥中医的治疗作用。
2 中药方剂
中医治疗偏头痛的方药众多,对其中的天麻钩藤饮、散偏汤、补阳还五汤、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进行了Meta分析。这些方剂多用于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研究对象为经临床确诊的偏头痛病人,以西医治疗为对照,多以临床总有效率为结局指标。
2.1 天麻钩藤饮 天麻钩藤饮出自胡光慈《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由天麻、钩藤、石决明、山栀、黄芩、杜仲、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益母草、牛膝组成,具有清热平肝、潜阳息风之效。蔡银河等[3]的Meta分析纳入10个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共900例病人,以钙通道阻滞剂(氟桂利嗪胶囊/尼莫地平)为对照,疗程2~8周,结果显示天麻钩藤饮组(治疗组,492例)的临床总有效率与钙通道阻滞剂组(对照组,408例)相比增加了31%(P<0.01),且不良反应少,近期疗效(6个月以内)与远期疗效(大于6个月)均优于对照组。以是否进行中医辨证进行亚组分析发现,辨证与不辨证治疗组总有效率均较对照组高(P<0.01),且不辨证组总有效率较中医辨证为肝阳上亢证组高(P<0.01)。研究表明,天麻钩藤饮治疗头痛的机制可能与其提高疼痛阈值、镇痛、镇静作用有关[4-5]。
2.2 散偏汤 散偏汤源于清代陈士铎的《辨证录》卷二,由白芍、川芎、郁李仁、柴胡、白芥子、香附、甘草、白芷,具有疏肝解郁、活血止痛之效。刘燕等[6]的Meta分析中纳入10篇文献(776例),其中治疗组(散偏汤)435例,对照组(氟桂利嗪/布洛芬/麦角胺+阿司匹林+谷维素+维生素B1)341例,疗程10~56 d,结果显示,散偏汤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西药治疗,可明显缓解疼痛以及降低疼痛积分(P<0.01),且安全性较好。王永丽等[7]的Meta分析纳入23篇RCT(2 133例),其中治疗组(散偏汤/散偏汤+盐酸氟桂利嗪)1 079例,对照组(盐酸氟桂利嗪/盐酸氟桂利嗪+阿司匹林肠溶片/盐酸氟桂利嗪+谷维素+消炎痛)1 054例,疗程7 d至3个月,因1篇未报道有效率,故对其中22篇以总有效率为结局的RCT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研究显示散偏汤治疗偏头痛的机制可能与其抑制CGRP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抑制痛觉信息的传递,以及影响内啡肽系统的镇痛作用有关[8]。
2.3 川芎茶调散 川芎茶调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川芎、薄荷、荆芥、羌活、白芷、细辛、清茶、甘草组成,具有疏风止痛之效。Wang等[9]的Meta分析共纳入36项研究,其中19项研究的试验组(1 043例)采用川芎茶调散治疗,对照组(974例)采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尼莫地平片/布洛芬/扑热息痛等治疗,疗程2~12周,以缓解偏头痛的头痛程度、减少头痛发作的频率和持续时间评价有效率,结果显示,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0.41%,高于对照组的70.02%(P<0.01);另17项研究的试验组(651例)采用川芎茶调散+西药治疗,对照组(641例)采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尼莫地平片/卡马西平片/普奈生/加巴喷丁治疗,结果显示,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1.70%,高于对照组的72.70%(P<0.01),且试验组的不良反应较对照组少(P<0.01)。研究表明,川芎茶调散可提高5-HT及β-EP水平,并有改善微循环、抗炎等作用[10-11]。
2.4 通窍活血汤 通窍活血汤出自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由赤芍、川芎、生姜、麝香、葱白、桃仁、红花、大枣、黄酒组成,具有活血化瘀、通窍止痛之效。于晓雯等[12]的通窍活血汤治疗偏头痛的系统评价中,共纳入15项RCT(1 367例),其中试验组(通窍活血汤)696例,对照组[西比灵(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布洛芬缓释胶囊/尼莫地平扶他林/卡马西平等]671例,疗程2周至3个月,结果提示,在临床总有效率及减少不良反应方面,通窍活血汤治疗偏头痛明显优于西药治疗(P<0.01)。研究表明,通窍活血汤治疗偏头痛的机制可能与其调节5-HT受体,降低CGRP水平,改善脑循环有关[13]。
2.5 血府逐瘀汤 血府逐瘀汤出自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由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组成,具有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之效。李曼菲等[14]的Meta分析中共纳入12篇文献(573例),试验组使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偏头痛,对照组中10篇文献为西药对照(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尼莫地平/去痛片/布洛芬缓释片胶囊等),2篇文献为中成药对照(复方羊角胶囊/正天丸),又以临床有效(痊愈、显效、有效、好转)和无效的人数百分比为疗效判定标准,结果显示,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偏头痛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对其中对照组为西药的10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偏头痛的治愈率高于西药治疗(P<0.01)。研究表明,血府逐瘀汤治疗偏头痛的机制可能与其降低ICAM-1和IL-6水平,提高大脑5-HT含量以及提高疼痛阈值有关[15-16]。
2.6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由黄芪、当归尾、赤芍、川芎、红花、桃仁、地龙组成,具有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之效。于洋[17]对补阳还五汤治疗偏头痛的系统评价中,纳入19篇文献(1 822例),其中治疗组(补阳还五汤/补阳还五汤+布洛芬片+盐酸氟桂利嗪)945例,对照组(盐酸氟桂利嗪/芬必得/尼莫地平片+谷维素/正天丸镇脑宁胶囊等)877例,因纳入文献的结局指标差异较大,方法学质量不高,故未进行Meta分析,只进行定性描述,结果显示,补阳还五汤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治疗偏头痛可能与其调节CGRP与ET水平有关[18]。
中药方剂预防性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良好,能使大多数病人从中获益。此外,吴茱萸汤、半夏白术天麻汤、头风汤等治疗偏头痛亦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供临床选方用药参考。
3 中成药
中成药治疗偏头痛临床应用广泛,相对于中药汤剂,中成药具有服用方便、不受时间、空间影响等优点。许多中成药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被多个临床研究证实并进行了Meta分析,主要包括都梁软胶囊、天舒胶囊、头痛宁胶囊、养血清脑颗粒、通天口服液、通心络胶囊、血塞通、正天丸、丹珍头痛胶囊等。
3.1 都梁软胶囊 都梁软胶囊主要由白芷和川芎组成,具有祛风散寒、活血通络之效。马保成等[19]的Meta分析,共纳入4篇文献(499例),都梁软胶囊组250例,对照组(氟桂利嗪胶囊/镇脑宁)249例,疗程15~90 d,Meta分析结果显示,都梁软胶囊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在头痛发作频率、强度、持续时间方面优于氟桂利嗪胶囊组(P<0.01)。黄金路等[20]的Meta分析中共纳入6篇文献(505例),其中试验组(都梁软胶囊联合其他药物如尼莫地平或氟桂利嗪胶囊等)258例,对照组(尼莫地平/氟桂利嗪胶囊/谷维素/镇脑宁联合氟桂利嗪胶囊/阿罗洛尔)247例,疗程10~84 d,Meta分析结果显示,都梁软胶囊联合其他药物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表明,都梁软胶囊治疗偏头痛的机制可能与其抑制CGRP基因表达,降低ET-1、CGRP水平,升高NO、5-HT水平有关[21-22]。
3.2 天舒胶囊 天舒胶囊由川芎和天麻两味中药组成,具有活血平肝之效。高华萍等[23]的Meta分析中,共纳入20篇文献(1 807例),其中15项研究分析了天舒胶囊治疗偏头痛的有效率,试验组采用天舒胶囊/天舒胶囊+氟桂利嗪治疗,对照组采用氟桂利嗪治疗,疗程7 d至3个月,结果显示,天舒胶囊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其中7项研究(483例)比较了天舒胶囊与氟桂利嗪的疗效,结果显示天舒胶囊的临床疗效优于氟桂利嗪(P<0.01);8项研究(612例)比较了天舒胶囊联合氟桂利嗪与单用氟桂利嗪的疗效,分析显示,天舒胶囊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用氟桂利嗪(P<0.01)。周俊婷等[24]Meta分析中纳入13项研究(1 073例),比较了天舒胶囊联合氟桂利嗪(547例)与单用氟桂利嗪(526例)的疗效,疗程2周至3个月,分析显示,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88.85%,高于对照组的70.91%,氟桂利嗪联合天舒胶囊治疗偏头痛疗效优于单纯使用氟桂利嗪(P<0.01)。研究表明,天舒胶囊治疗偏头痛的机制可能与其干扰CGRP的表达,降低一氧化氮合酶(NOS)和NO水平有关[25-26]。
3.3 头痛宁胶囊 头痛宁胶囊主要由当归、全蝎、防风、制何首乌、天麻与土茯苓组成,具有息风涤痰、逐瘀止痛之效。田甜等[27]的Meta分析共纳入28篇文献(3 001例),试验组为头痛宁胶囊联合氟桂利嗪,对照组为单用氟桂利嗪,疗程15~90 d,其中26项研究(2 854例)报道了临床总有效率,其中对照组1 381例,试验组1 473例,结果显示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22项研究(2 473例)报道了临床治愈率,其中试验组1 327例,对照组1 236例,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的治愈率亦高于对照组(P<0.01);此外,7项研究(755例)报道了不良反应发生率,其中试验组401例,对照组354例,结果提示头痛宁胶囊联合氟桂利嗪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表明,头痛宁胶囊治疗偏头痛的机制可能与其组成中的多味中药均具有镇痛、耐缺氧等作用,可降低CGRP水平,升高5-HT水平有关[28-29]。
3.4 养血清脑颗粒 养血清脑颗粒主要由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钩藤、鸡血藤、夏枯草、决明子、珍珠母、延胡索、细辛组成,具有养血平肝、活血通络、解痉止痛之效。陈明清等[30]的Meta分析共纳入42篇文献(4 285例),其中试验组(养血清脑颗粒+钙离子拮抗剂如尼莫地平/盐酸氟桂利嗪)2 269例,对照组(钙离子拮抗剂如尼莫地平/盐酸氟桂利嗪)2 016例,疗程1个月(或4周),分析结果显示,养血清脑颗粒联合钙离子拮抗剂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单用钙离子拮抗剂的对照组(P<0.01)。研究表明,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偏头痛的机制可能与其抑制三叉神经脊束核神经元c-Fos蛋白表达有关[31]。
3.5 通心络胶囊 通心络胶囊主要由人参、全蝎、水蛭、蝉蜕、赤芍、土鳖虫、蜈蚣、降香、檀香、乳香、酸枣仁、冰片组成,具有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之效。曾敬等[32]的系统评价中纳入10个RCT(770例),其中试验组(通心络胶囊/通心络胶囊联合盐酸氟桂利嗪)351例,对照组(盐酸氟桂利嗪)419例,疗程1~3个月,结果显示,通心络胶囊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总有效率优于盐酸氟桂利嗪(P<0.01),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研究表明,通心络胶囊治疗偏头痛的机制可能与其降低血ET-1、NO含量有关[33]。
3.6 血塞通 血塞通主要由三七提取物组成,具有活血祛瘀、消肿定痛之效。任德全等[34]的Meta分析共纳入15篇文献(1 535例),其中试验组(血塞通+盐酸氟桂利嗪)768例,对照组(盐酸氟桂利嗪)767例,分析结果显示,血塞通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用盐酸氟桂利嗪对照组(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未提及具体的不良反应。研究表明,血塞通治疗偏头痛的机制可能与其NO及IL-6水平有关[34]。
3.7 正天丸 正天丸是由川芎茶调散、麻黄附子细辛汤、桃红四物汤、四藤消震饮四大经典名方的15味中药组成,具有疏风活血、养血平肝、通络止痛之效[35]。刘美君等[36]的Meta分析中,共纳入文献17篇(1 518例),疗程未报道,其中12项RCT(1 150例)报道了正天丸联合其他药物治疗偏头痛的总有效率,试验组(正天丸联合氟桂利嗪/尼莫地平/去痛片等)585例,对照组(氟桂利嗪/尼莫地平/去痛片等)575例,结果显示试验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1);5项研究(358例)比较了正天丸与西药(氟桂利嗪/尼莫地平/去痛片等)的疗效,分析显示正天丸组有效率优于西药对照组(P<0.01)。研究表明,正天丸治疗偏头痛的机制可能与其提高5-HT递质含量,降低CGRP、ET及NO水平有关[37-38]。
3.8 丹珍头痛胶囊 丹珍头痛胶囊中主要由夏枯草、细辛、丹参、川芎、熟地黄、白芍、鸡血藤、珍珠母、钩藤、菊花等中药组成,具有平肝息风、散瘀通络、解痉止痛之效。李薇薇等[39]的Meta分析中共纳入9个RCT(891例),其中试验组(单用丹珍头痛胶囊/丹珍头痛胶囊+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或+加巴喷丁胶囊)474例,对照组(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加巴喷丁胶囊)471例,疗程2周至1个月,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单用丹珍头痛胶囊及在对照组西药基础上联用丹珍头痛胶囊的临床总有效率均高于常规西药(P<0.01),且试验组不良反应少。研究表明,丹珍头痛胶囊治疗偏头痛的机制可能与其升高5-HT水平,降低ICAM-1、IL-6及CGRP水平有关[40-41]。
中成药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良好,Xiao等[42]对7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582例)的荟萃分析发现,中成药(养血清脑颗粒/通心络胶囊/头痛宁/正天丸/川芎清脑颗粒)治疗3~8周后,在降低偏头痛发作频率、头痛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此外,通天口服液、川芎油软胶囊、脉血康胶囊、诺迪康胶囊等中成药,以及平肝活血汤颗粒剂等中药方颗粒剂和中药注射液亦为临床治疗偏头痛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和可能。
4 针 灸
临床应用针刺治疗偏头痛,多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理,选取其循行经络上的穴位,如率谷、太阳、丝竹空、角孙、外关、足临泣等。研究表明,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机制可能与其降低CGRP及ET水平,升高NO、β-EP及5-HT水平有关[43-44]。多项临床研究均显示针刺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良好,不良反应较少。而除单纯穴位针刺治疗外,不同的针刺方法,如透刺、电针、刺络放血疗法等治疗偏头痛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Jiang等[45]的Meta分析共纳入62项研究(4 947例),分析显示,针灸组(针刺、电针、刺络放血)的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降低,偏头痛特定生活质量问卷(Migraine-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MSQ)评分升高,与对照组(假针灸/指南推荐的西药如氟桂利嗪等/不治疗)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其中12项研究(1 245例)分析显示,针灸的不良反应风险低于药物(P<0.01)。
4.1 单纯穴位针刺 针刺作为针灸中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赵轶等[46]的Meta分析共纳入7项研究(933例),治疗组(针刺)474例,对照组(盐酸氟桂利嗪/对乙酰氨基酚)459例,疗程28~48 d,结果显示,针刺治疗偏头痛疗效总有效率优于西药对照组(P<0.01),其中4篇文献(477例)分析了乏力/疲劳、嗜睡、消化道方面的不良反应,结果显示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
而对于偏头痛急性发作期的针刺治疗,蒲圣雄等[47]的Meta分析中,共纳入5项研究(618例),除去一项为耳针治疗的研究,对纳入的4项研究分析结果显示,针刺治疗急性发作期偏头痛针刺后2 h和4 h的VAS评分减少值优于假针刺组(P<0.01)。
4.2 少阳经穴透刺 偏头痛多表现为一侧血管搏动性头痛,正值少阳经循行的部位,针灸治疗中有“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说法,治疗偏头痛时,选取少阳经上的穴位,并使用透刺法治疗偏头痛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段凯旋等[48]的Meta分析中共纳入10项研究(647例),疗程14~210 d,试验组329例使用少阳经穴透刺疗法,对照组318例采用常规针刺,结果显示,少阳经穴透刺(丝竹空透率谷/太阳透率谷、头临泣透正营、上星透百会、脑空透风池、合谷透后溪/丝竹空透率谷、率谷透角孙、颔厌透悬颅、风池透风池/神庭透百会、头维透率谷、角孙透太阳等)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P<0.01),在临床总有效率、治疗后VAS评分、即时镇痛VAS差值、头痛持续时间方面均明显优于常规针刺。
4.3 电针 作为一种较新的针刺方法,电针可作为针刺手法行气的替代,能适当地延长治疗时间,提高针刺量,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蒋小凤[49]的Meta分析研究中,共纳入18项研究(2 232例),疗程为1周至2个月,其中11项研究(1 117例)中,试验组(单纯电针)576例,对照组(西比灵/尼莫地平/盐酸氟桂利嗪+尼莫地平/普奈生/舒马曲坦/索米痛片+安定/氨咖苷片/颅通定)541例,结果显示,试验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4项研究(525例)中,试验组(单纯电针)219例,对照组(单纯针刺)206例,结果显示,电针治疗偏头痛的总有效率均优于单纯针刺(P<0.01)。而5项研究(782例)中试验组电针结合其他疗法(普耐生/西比灵/刺络/耳尖放血/西比灵)485例,对照组(普奈生/西比灵/尼莫地平/尼莫地平+西比灵)297例,Meta分析显示,临床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P<0.01)。
4.4 刺络放血 刺络放血疗法作为针刺疗法中较为特殊的治疗方法之一,依据“菀陈则除之”“血实者决之”及“通则不痛”理论,可使气血调和,阴阳平衡,有通经活血、化瘀止痛之效。现代研究亦表明,刺络放血疗法具有改善血管微循环、消炎止痛等作用[50]。临床多以太阳穴周围体表之络脉,如患侧颞浅动、静脉顶支和额支或循行经脉的井穴等为治疗部位。杜玉茱等[51]的Meta分析中,共纳入11项研究(826例),其中治疗组(刺络放血/刺络放血+针刺或+电针或+尼莫地平口服)430例,对照组(针刺/麦角胺咖啡因片剂口服/电针/尼莫地平口服)396例,疗程7~30 d,其中9项研究对照组为针刺疗法,2项研究对照组为口服西药(麦角胺咖啡因片剂/尼莫地平),结果显示,刺络放血疗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
多项临床研究均显示针刺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良好,不良反应较少。而除单纯穴位针刺治疗外,不同的针刺方法,如透刺、电针、刺络放血疗法等治疗偏头痛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Jiang等[45]的Meta分析共纳入62项研究(4 947例),分析显示,针灸组(针刺、电针、刺络放血)VAS评分降低,MSQ评分升高,与对照组(假针灸/指南推荐的西药如氟桂利嗪等/不治疗)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其中12项研究(1 245例)分析显示,针灸的不良反应风险低于药物(P<0.01)。此外,腹针、头皮针、针刀、杵针、针灸配合穴位注射以及常与针刺并提的灸法等亦为临床治疗偏头痛提供了可能。
5 推 拿
推拿具有疏通经络、平衡阴阳、行气活血等作用,因其无创、方便、有效的优点而被病人接受。研究表明,针灸和推拿均能降低血浆CGRP含量,且针灸和推拿结合治疗降低值显著大于单用针灸或单用推拿治疗(P<0.05)[52]。推拿对于偏头痛的作用,更多的是在偏头痛间歇期调和阴阳、扶助正气,提高病人的整体生理功能,从而减少偏头痛发作。对于推拿治疗偏头痛发作期的临床研究较少,且多与针灸疗法或中药合用,无相关Meta分析。庞军等[53]对88例无先兆偏头痛病人的研究表明,运用枢经推拿,即推拿头颞侧足少阳胆经阳白至风池段的循行路线来治疗偏头痛,治疗后枢经推拿组病人在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如发作次数、头痛程度、伴随症状、临床症状总积分等各方面及偏头痛残疾程度评估问卷(MIDAS)评分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常规推拿组(P<0.05)。
6 小 结
中医治疗偏头痛的文献较多,但文献质量大多偏低,本研究以Meta分析的临床研究为对象,相比于单个RCT,能较为准确、客观地评价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已有的研究显示中医药治疗偏头痛有一定的疗效和优势,但仍存在一些不足:①中医多为预防性治疗偏头痛,而对偏头痛急性发作期研究较少;②多数研究设计不够严谨,随机方法大多不明,盲法大多未提及或为非盲试验;③纳入及排除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参考的诊断标准亦不完全一致,尤其中医诊断标准和辨证分型标准更是欠缺统一的标准;④中医治病强调辨证论治,而多数临床研究中没有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缺少方证对应;⑤偏头痛的中医证型主要有寒凝肝脉证、肝阳上亢证、风痰上扰证、瘀血阻络证、气血不足证、肝肾亏虚证几类,而药物治疗主要集中在针对肝阳上亢证、风痰上扰证、瘀血阻络证,较少关注肝肾亏虚及寒凝肝脉等证;⑥疗效指标,国际上多用偏头痛严重程度及发作频率为疗效指标,而国内现有研究多单纯以一个临床总有效率为疗效指标,一些研究结局指标差异过大,以至于无法对其进行系统评价。未来需要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根据统一的诊断标准、设定严格的纳入标准、采用国际化的疗效标准。有研究比较了方证对应的辨证治疗与辨病治疗的疗效差异,今后可以进一步探讨中药辨证治疗的疗效及与辨病治疗的疗效差异。目前主要是预防研究,未来可以多开展急性期研究,尤其针灸对急性期头痛疗效良好,可进一步开展更多相关研究,而推拿治疗偏头痛临床研究较少,仍需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试验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