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哲学论纲
2020-01-08徐长山
徐长山,陈 辉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思政部,河南 郑州451150)
2016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第一次官方使用“工匠精神”一词后,社会各界掀起了一股讨论工匠精神的热潮,涉及了工匠精神的定义、工匠精神与传统工匠文化的关系、工匠精神缺失原因的分析、工匠精神的培育等多个方面,可以说有了相当的广度和深度。
在对工匠精神做出哲学论证之前,有必要首先对工匠精神进行界定。笔者在综合目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工匠精神是指产品制造者精益求精的态度,包括认知、情感与意志,具体表现为严谨、专注、专业、敬业,这八个字是工匠精神的基本要义。工匠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职业精神、工作态度,凝结了产品制造者的职业操守、劳动智慧、人生信念与价值追求。
对工匠精神进行哲学论证是必要的。哲学家叔本华在《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中说:“真正的哲学家所深求的永远是明了、清晰,达到像瑞士澄清的湖水一般,……澄清的湖水恰好显示出湖的深度。”[1]工匠精神蕴含了哲学思维,用哲学来诠释工匠精神,也就是要把工匠精神的意义和价值像湖水一样清晰、明了地呈现出来,并显示其深度,如此可以指导人们更深刻地理解、弘扬工匠精神。
一、工匠精神的主体性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书中说过:“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2]在人与物的关系上,人是主体,物是客体,二者是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人是能动的因素,物是被动的因素,物是人造的和由人来使用的,人支配物而不是物支配人,因而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物的因素是第二位的。
工匠精神体现人的主体性。就制造业而言,工匠精神的主体包括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无论工业生产还是工程活动,都是人与物的结合,哪个更重要呢?当然是人的因素。原材料、各种工具,哪怕是自动化的生产线等物的因素,都是人造的和由人来使用的,人的因素始终是第一位的,我们不能“见物不见人”,不能否定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一)科学家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说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3]近代以来发生的三次工业革命,根本的推动力都是科学和技术。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已成为第一生产力,并正在经历以智能制造为标志的新一轮工业革命,科技和科学家的作用愈加突出。科学家的突出作用在于发现和发明,他们能够提出科学理论,并通过工程师、技术工人的作用,把科学理论变成现实。科学家处在制造业链条的上端,可见地位之重要。科学家都是精益求精的大师,他们全神贯注的探索,一丝不苟的钻研,扎扎实实的专业功底,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才有了科学上的发现、发明和科学理论的创造。
(二)工程师的地位和作用
工程师的作用在于依据科学理论、原则和方法,进行产品的研发和设计,他们处在制造业链条的中端,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目前我国已有4 000 多万工程师,正是有了这样一支庞大的工程师队伍,才有了一系列超级工程的建成和高端装备的制造,也使我国能够成为制造业大国、世界最大的工厂,拥有门类最齐全的工业体系。正如全国政协委员、中交天津航道局总工程师顾明所说:“中国在不到70 年的时间里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之路,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而工程师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基石,正是一批批杰出工程师的努力,推动了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超常规发展。”[4]在以智能制造为标志的新型工业化的今天,制造业的主体已经越来越以工程师为主,工程师的数量越来越庞大,许多技术工人也成为了工程师,科学家往往同时也是工程师,工程师可谓制造业的中流砥柱。我国经济发展已经由“人口红利”进入“工程师红利”的新时期,工程师的地位不断提升。
(三)技术工人的地位和作用
技术工人处在制造业的下端,是产品的最终完成者,其地位和作用也必须肯定。无论工业活动还是工程活动,要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需要科学家出思想、工程师出蓝图,最终则要由技术工人精益求精地制造出来。任何物质产品都凝结了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的智慧和力量,是包括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在内的人的能动性创造,是人的主体性印证,三者缺一不可。
既然工匠精神的主体是制造产品的人,那么关键是要把制造产品的人培养和锻造成具有工匠精神的人。其途径有三:第一,学校教育,特别是承担技术工人培养的职业教育和培养工程师为主要任务的高等工科教育,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打好基础;第二,物质生产活动是工匠精神的源泉,工业和工程企业要成为锻造工匠精神的大熔炉;第三,政府要通过政策、制度设计和宣传舆论引导,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工匠、崇尚工匠精神的氛围,为工匠精神培育提供外部环境的支持。
二、工匠精神的实践性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物质生产活动是基本的实践活动,而制造业的工业生产、工程活动则是物质生产的主要形态,是工匠精神的源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说到底是战斗在生产第一线的千百万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在生产实践中磨练出来、锻造出来的,是保证产品高品质、无瑕疵的一种十分宝贵的工作态度。
(一)技术工人的例证
央视热播的大型纪录片《大国工匠》介绍了我国八位杰出的技术工人。例如,参加我国火箭发动机制造的高凤林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一丝漏点,被称为焊接火箭“心脏”的第一人;参与我国新一代大飞机制造的胡双钱仅用一个多小时,主要靠手工操作就能把36 个精度要求0.24 毫米的孔悉数打造完毕,这种“金属雕花”的技能可谓神奇;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手工研磨的空间只有0.05毫米左右,也就相当于一根细头发丝,而这正是被同行称为研磨“鼻祖”的宁允展的绝技;按规定,海底隧道接缝处间隙误差要小于一毫米,而钳工管延安却能做到零缝隙,他所安装的沉管设备,已成功完成16 次海底隧道对接。这些令人叹服的精湛技艺,都是在生产实践中反复磨练出来的。
(二)工程师的例证
港珠澳大桥的成功建成,是以总工程师林鸣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科学家、工程师以及技术工人历经九年的扎实奋斗、埋头苦干、精益求精地制造结出的硕果。其中,海底沉管隧道,是“桥—岛—隧”集群方案中难度最大的关键环节。在33 节沉管安装的最后一节出现了16 公分偏差,对于水密工程而言也算是成功的,林鸣却靠着精湛的技术,硬是把偏差从16 公分降到不到2.5 毫米,缩小了几十倍,可谓达到了极致。在林鸣心中有一个声音:如果不调整的话,会是自己职业生涯和人生里,一个永远的偏差。[5]这就是一个杰出工程师的工匠精神。像林鸣这样的工程师,在我国制造业的各个领域还有成千上万,正是他们在生产实践中锤炼出的严谨、专注、专业、敬业的工匠精神,创造了我国工业化的辉煌。
(三)科学家的例证
“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参加领导了我国核武器的研制工作,任原子弹理论设计负责人。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数字时,邓稼先带领他的团队经过多次反复,以十分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邓稼先不仅在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15 次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现场采样,掌握第一手资料,也正因此受到核污染。1964年10 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接着,他又马不停蹄,同于敏等人投入氢弹的研究,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作为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邓稼先因受核污染的后遗症,过早地于20 世纪80 年代逝世,但他的英名永远留在了中国的大地上。可见,科学家的成就无一不是科学实验的实践所造就,是科学家辛勤劳动的结晶,正如爱迪生所说,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工匠精神的实践性,用古人的话说是“贵在践履”,而贵在践履的基本要求是爱岗敬业,耐得住寂寞,踏踏实实,埋头苦干,肯于钻研,甘于奉献,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上述所举的代表人物,无一例外都是具备这些品质的人,如此才成就了他们“大国工匠”“杰出工程师”和“伟大科学家”的美誉。所以,我们在大力倡导工匠精神的时候,一定要大力倡导实践精神、劳动精神,实践精神、劳动精神就是工匠精神。
三、工匠精神的结构性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就是事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普遍联系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它的结构性。工匠精神具有的结构性,包括三个层次。
1.严谨、专注、专业、敬业。工匠精神的这几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构成了它的一种结构形式。所谓严谨,就是在制造产品的过程中一丝不苟,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所谓专注,就是心无旁骛,耐心、执着、持久地在某一领域耕耘,专注于某种产品的制造。所谓专业,就是在某一领域、某种产品的制造上有独门绝技,即“术业有专攻”。所谓敬业,就是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具有社会责任感。
2.产品制造者精益求精的态度,包括认知、情感与意志。这几个方面也是相互联系的,是工匠精神的另一种结构形式。认知,是产品制造者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对产品制造的丰富知识和各种技巧;情感,是产品制造者对产品制造的痴迷程度和倾注的热情;意志,是产品制造者在产品制造中表现出的矢志不渝、攻坚克难的品质。
3.祈真、至善、惟美。这三重价值是工匠精神的第三种结构形式。
这三个层次以及每个层次的诸要素之间并非分割的,而是密切联系和相互交叉的。工匠精神的结构性显示了它的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我们要全面理解工匠精神,就必须准确把握它的结构性。
四、工匠精神的创新性
事物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死亡,也就是革故鼎新、除旧布新。工匠精神体现出创新性。
(一)集成创新与工匠精神
创新的特点之一是集成创新。工业和工程,都是在各类技术的选择和集成过程中及对各类社会资源的配置过程中,追求集成优化的系统。如航天工程、三峡工程、高速铁路公路等浩大的工程中,存在着各种类型的创新行为,这些创新因素相互协调、共同构成了集成创新的系统。就人力资源,也是技术资源而言,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是集成创新的三股重要力量,缺一不可,集成创新一定是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三位一体共同实现的。
(二)创新的渐进性和突破性与工匠精神
创新的特点之二是渐进性和突破性的统一,这是量变和质变相统一的道理。工业生产和工程活动特别需要耐心、专注和坚持的工匠精神。要把产品或工程做到完美和极致,如果没有一点一滴的改进、革新、创造的积累,是难于达到的。因此,工匠精神也是一种着眼于产品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创造精神。我国制造业正处在由大到强的转变中,许多领域、许多产品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但这些成就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靠“十年磨一剑”的功夫,通过渐进积累而实现的突破和飞跃。
(三)创新的“扬弃”与工匠精神
创新的特点之三是“扬弃”。新事物否定旧事物并非简单否定,而是辩证否定。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产生,一方面新事物抛弃了旧事物腐朽落后的因素,另一方面也继承和保留了旧事物的合理积极因素,并且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东西,这就是“扬弃”。如国产战斗机歼10 到歼20,每一步都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还有新东西的添加。在产品更新换代的扬弃过程中,抛弃什么?保留什么?添加什么?都需要精心研究、精密计算、精确操作,否则,若有误差,哪怕是很小的误差,都可能带来颠覆性错误。可见,制造业创新的“扬弃”也需要工匠精神。
五、工匠精神的普适性
哲学上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这一辩证法的精髓问题。普遍性指的是矛盾无处不在和矛盾无时不有;特殊性是指不同的矛盾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工匠精神具有普适性,也具有差异性,是普适性和差异性的统一。
(一)工匠精神的普适性
1.工匠精神在空间上的普适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具有三维性的特点。物质的东西有空间,那么,作为物质生产派生的工匠精神,当然也就有它的空间。
就制造业来说,无论工业生产还是工程活动的各个行业、产业和企业,都需要工匠精神,都要靠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工人三位一体共同支撑。显然,不仅技术工人要有工匠精神,科学家、工程师也要有工匠精神,才能制造出高品质的工业产品或工程产品。广而言之,不仅是制造业的工业领域、工程领域需要工匠精神,农业、服务业中一切从事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生产和经营的领域,若要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和提供优质的服务以满足社会需要,都需要工匠精神。
2.工匠精神在时间上的普适性。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具有一维性的特点。物质运动有时间,那么,作为物质生产派生的工匠精神也就有它的时间。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工匠精神都产生于古代,与古代手工业直接相连,也与古代农业和服务业相连,可谓源远流长。近现代以后,工匠精神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现代化而发展,其中既有继承也有创新。古今工匠精神的内容和形式虽然有这样那样的变化,但精益求精的内核没有变。工匠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演变,但没有中断。工匠精神在不同历史阶段上的递进,由过去、现在到将来的演变则是它的顺序性。
工匠精神的普适性说明,工匠精神是一种社会意识和精神力量,无论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也无论什么时候和什么地点,要把工作做得出色、完满,都要有工匠精神,都需要严谨、专注、专业和敬业。
(二)工匠精神的差异性
1.不同产业、行业的差异性。不同的产业,如一二三产业,精益求精的具体要求和表现形式千差万别,呈现不同的特点,如医生的救死扶伤、教师的教书育人、农民的精耕细作、工人的精雕细琢、服务员的周到细致。这种差异是由各个产业、不同工作、不同专业的不同性质所决定的。工匠精神无不打上产业、行业的印记。
同一产业内也有差异性。如工业领域的石油、煤炭、冶金、电子、机械制造等,工匠精神的特点就有差异。工程建设领域的交通建设、水利建设、房屋建设、电力建设等,工匠精神的特点也有差异。
2.不同民族、国家的差异性。不同民族、国家,由于地理条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种族的不同,工匠精神也有差异性。例如,东西方的工匠精神在表现样式上就存在着一定差异。西方侧重于对刚性要素的重视,要求必须确保每个零部件质量上乘,无论是材料、设计还是生产流程,都以最高标准要求,并对最终的产品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测。相比较而言,中国则侧重于对柔性要素的重视。中国工匠“依天工而开物”“法自然以为师”,把对自然的敬畏和观察体验、揣摩感悟,倾注于一双巧手,让中国制造既体现出精益求精的功能特点,也展现出典雅优美的审美特点。如中国的传统建筑、精美绝伦的瓷器。天工开物,随物赋形,是中华民族对制造业的价值取向。我们要继承这种东方智慧,并学习西方对产品刚性要素的重视,会带来东方诗意和西方精准的美妙融合,成就中国制造业的独特风韵。
六、工匠精神的价值性
工匠精神的价值性,就是工匠精神所内涵的意义,这可以从祈真、至善、惟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6]
1. 祈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是一种崇尚科学的精神。对于每件产品、每个部件、每道工序都精心打造,追求极致,而且专注一事,持久坚持,不断探索和超越。这就是一种坚持真理、不断探索、求真务实的精神。
2.至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产品制造者对自己的产品或职业的一种热爱、痴迷的精神状态,即所谓“艺痴者技必良”。这无疑是一种至善的美德。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社会责任感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3.惟美。产品制作者在制造产品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合目的性,另一方面则要合情感性。追求产品制造的完美和极致,并在产品制造的这些美的对象上感到愉悦,正是工匠精神所强调的美学意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创造产品艺术美的前提,否则就不可能有审美理念在人的精神状态及物化的产品中的固化、浸蚀和延伸。
祁真、至善和惟美这三个方面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合情感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
七、工匠精神的伦理性
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也就是社会伦理,伦理道德作为一种精神,无论对一个人、一个国家、还是一个社会都具有激励、规范和导向的作用。工匠精神体现伦理性。
(一)工匠精神的核心是职业伦理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职业精神,职业精神的核心是职业伦理。职业伦理是社会道德体系的一部分,其基本要求是:既要诚实地为雇主或客户工作,又必须要为公众利益负责,自觉地担负起对人类健康、安全和福利的责任。社会责任是最高责任。职业伦理对工业、工程等职业活动的方向具有指南的意义,使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工人明确自己的职业行为“为了什么”和“怎样行为”。
严谨、专注、专业、敬业等是职业伦理的基本要求,体现出以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职业精神。其中蕴含了职业操守、价值追求、理想信念、高尚人格等等具体的精神。
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不仅要承担对企业的伦理责任,更要承担对社会的伦理责任,讲质量、讲安全、讲诚信、讲责任。产品制造者的身上应该流淌着道德的血液,自觉地用伦理道德约束自己,做一个有“良心”的人。
2020 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武汉是重灾区。为了解决医疗资源严重不足的迫切需要,由“国字头”建筑企业领军,10 天建成“火神山医院”,15 天建成“雷神山医院”,16 座“方舱医院”也迅速建成。数万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日夜奋战,不辞劳苦,精心打造,再一次展现出我国产品制造者的智慧、力量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工匠精神伦理性的生动诠释。
(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义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工匠精神的内在要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多方面的意义。
1.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企业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必须承担合理的社会责任。这既是社会公众的期望,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必需。从短期看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一些成本上的影响,但从长远看企业是最大受益者。担当了社会责任以后,社会对企业的认可度提高,对企业的产品需求也会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自然就提升了。
2.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企业必须认真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对自身的经济行为进行道德约束,把人类的安全、健康、福祉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从而在全球化竞争中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发展。
3.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契合。在我国倡导公司社会责任有着很丰厚的本土文化资源。传统文化的义利观,就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的企业应当以“义以为上”的经营理念和“惟义所在”的道德情怀,展现自己的崇高境界,履行社会责任。
八、工匠精神的文化性
工匠文化是在制造产品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制造的成果形态、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总和,包括器物文化、规范文化、观念文化三个维度。
(一)工匠精神源于工匠文化传统
工匠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工匠精神属于工匠文化的精神层面,是传统工匠文化精华的凝结。在中国的文化典籍里蕴含了丰富的工匠文化,映射着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光芒。例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劳动态度;“作巧成器”的职业精神;“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的职业道德;“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材有美”的产品情怀;“十年磨一剑”的意志品质,等等。正因如此,古代才创造出许多美仑美奂的手工业产品和工程产品等传世佳作,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
(二)继承和创新传统工匠文化
中国传统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财富,是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源泉之一,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工匠文化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同时又要创新传统工匠文化。如传统的“学徒制”,就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
九、工匠精神的时代性
当今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知识经济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企业要转型升级,对劳动者的要求比以往时代要高。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工匠精神也具有了新的特点。
(一)“知识型”的工匠精神
与古代工匠主要靠日积月累的实践积累形成某种技艺和技能的经验型相比,在知识经济时代,现代制造是智能型的,因而现代产品制造者必须要接受教育,有文化、有知识、有智慧,不能单凭经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必须要赋予科学知识的内涵。
(二)“协作型”的工匠精神
与古代手工业小生产工匠的高度分散和个体化的相比,现代制造业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化大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精细化的分工与协作是客观要求,因而现代产品制造者必须要把协作精神作为工匠精神的重要内容。
(三)“创新型”的工匠精神
与古代工匠模仿、重复性突出,创新周期漫长相比,如今的创新周期大大缩短,新技术、新产品日新月异、层出不穷,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制造业由大转强也是要靠创新驱动,因而杰出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不仅要有模仿能力,更要有创新能力,让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插上创新的翅膀。
(四)“开放型”的工匠精神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制造业必然是开放的。由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为我国制造业更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中国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一定要有全球化的视野,以更加开放的精神融入世界市场。我国正处在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跃升的关键时期,尤其需要工匠精神具有开放思维。
十、工匠精神的社会历史性
(一)工匠精神是历史传承的
无论东西方的古代都创造了许多精美的手工业产品和工程产品,形成了古代的工匠精神,并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工匠。如中国的鲁班、毕升、黄道婆。文化需要传承,工匠精神也是如此,我们不能割断历史。就中国当下而言,一方面有工匠精神的传承,促使我国成为制造业大国和世界工厂,一系列“大国重器”和“超级工程”的横空出世,是我国工匠精神传承和发扬的有力印证;另一方面也有工匠精神的缺失,正因为有缺失,我们这些年才一再提及工匠精神的继承和发扬问题,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
(二)工匠精神是历史发展的
马克思说:“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7]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产生于古代农业社会,是与手工业相联系的,小生产是其经济基础。现代工匠精神是与机器大工业、自动化的制造业相联,大生产是其经济基础。工匠精神是历史传承的,但现代工匠精神与古代工匠精神相比,具有新的特点,如智力因素、创造因素、科学因素更多,工匠精神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
(三)工匠精神受社会的广泛影响
工匠精神不仅被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也受政治、文化、道德、法律、教育、社会心理、舆论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在我国,工匠精神之所以有所缺失,是与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出现偏差有重要关联。例如,从学校教育到企业待遇到整个社会评价,技术工人都被贬低,必然导致工匠精神被淡化。因而,要弘扬工匠精神就需要改造社会环境,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形成有利于工匠精神培育的经济条件、方针政策、舆论氛围、价值导向、教育环境、评价机制。
(四)工匠精神的作用
社会意识具有能动性和反作用。工匠精神本质上是一种工作态度,它是知、情、意、行的统一,是高尚人格和美好情操的彰显,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它根于心践于行,弥足珍贵。工匠精神一经倡导起来和弘扬起来,不仅可以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而且对于改善社会环境、丰富民族文化、增加社会正能量,矫正价值扭曲、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等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结语
在我国迈向制造业强国、质量大国,急需大批杰出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支撑的当下,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工匠精神的弘扬。鉴于当前杰出技术工人严重短缺,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的一个短板的现状,继出台《中国制造2025》后,国家又出台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
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频频提及工匠精神。继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后,在2017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提工匠精神:“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2017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也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所有这些都为工匠精神的倡导、培育和践行指明了方向,必将极大地促进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促进一大批杰出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推动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