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汽车专业《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改革探索研究

2020-01-08

湖北农机化 2020年2期
关键词:配气发动机考核

景 科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5)

1 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是汽车类专业必学的一门核心课程,适用于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汽车营销与服务等专业,开设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零部件组成方面的基础知识,理解各总成结构工作原理,具备对汽车发动机机械和电控部分进行测试、检查与维修的工作能力,毕业后能够胜任汽车服务顾问、汽车装配员、汽车检测员、汽车理赔定损员、汽车维修工等一线岗位。

2 课程的传统教学方式

对于《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为教师给学生们讲解发动机的基础理论知识,指导学生进行发动机拆装;学生课上不认真听讲,考前拿着复习资料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知识弱、自主学习能力差,与企业实际用人的标准存在一定差距。因此,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是本课程的教学宗旨。

3 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3.1 优化课程内容

汽车作为一种工业化高级阶段的产物,其上应用的技术推陈出新,不断实现技术变革。教材的更新速度已经远远跟不上汽车的发展速度。好多已经趋于淘汰甚至已经淘汰的技术还在教材上占据了大量的版块,以配气机构这一章节为例,汽车上几乎已经不采用凸轮轴下置式和凸轮轴中置式的配气机构,虽然教材中花了较多的篇幅来介绍这两种形式的配气机构,但是作为专业人员,我们应紧跟时代步伐,根据市场需求来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将上述两种配气机构略讲或作为选讲内容,将目前广泛应用的凸轮轴顶置式的配气机构作为重点内容来介绍。《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主要介绍发动机机械部分的维修知识,当代汽车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机械产品,更多的是将它作为一个电子产品来对待。因此不单单要讲解教材中的内容,还应当将发动机电控维修方面的知识渗透到课堂的教学中,真正超越教材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3.2 改进教学方法

《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先介绍发动机各组成部件理论知识,然后再指导学生实践。这种教学方法表面上看是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实施教学,实际上已经将理论与实践隔离开来了,没有实现两者渗透式的教学。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理论学习缺乏耐心、实践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在介绍理论知识时应简明扼要,把更多的课时留到实践环节。在实践过程中渗透理论知识即各组成部件的专业术语、工作原理等,将书本知识与实物一一对应,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与技能,真正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目的。

3.3 创新考核方式

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必要途径。中小学普遍采用学期考核的方式来评价学生在校的学习表现。与中小学不同的是,高等院校中主要采用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来考核学生。平时表现是一种过程性考核,该考核结果可以真实反映出学生是否熟练地掌握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是否能够运用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如何去评价、考核学生的平时表现显得尤为重要。实际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组去完成同一个项目化任务,学习任务是否完成以及完成的质量如何,可以让组与组之间互相评价,同时还可以组内进行自我评价。

3.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才加入了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年轻教师的加入无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教师队伍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增添了活力。他们思维活泼,对待工作充满了激情,有强烈的责任感。与此同时,不足的是,年轻教师教学经验缺乏,容易把情绪带入教学过程中,因此应加强对年轻教师的指导,给每位新进教师配备经验丰富的导师,实现结对帮扶,从教学、管理、企业兼职锻炼等各个方面加以指导,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的能力。除此之外,鼓励所有教师开展产教融合、定期外出培训学习,不断提高个人职业素养,也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举措。

4 结束语

通过课程教学改革,使学生对汽车行业、汽车专业有更清楚的认识;能够结合实物说出各部件专业术语以及工作原理;能够独立熟练地完成发动机总成的拆装;能够对发动机常见机械和电气故障进行检修;整体素质提升,获得企业高度认可,这就是该课程改革的意义所在。

猜你喜欢

配气发动机考核
内部考核
发动机空中起动包线扩展试飞组织与实施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基于GT-POWER的配气相位对柴油机性能影响的研究
无阀配气凿岩机利用冲击‘瞬停’降低冲击背压的探索思考
某柴油机配气相位分析及装配工艺改进
某柴油机配气机构异常磨损分析及改进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新一代MTU2000发动机系列
家庭年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