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型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策略研究
2020-01-08周俏亭
周俏亭
(南昌理工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4)
高等教育每年为我国培养了大量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教师和学生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两个基本构成要素,教师和学生两者之间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和交流形成了师生关系。高校中,师生关系是所有关系中最主要、最关键、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不仅是教育和学习的关系,它还包括了心理关系和政治关系等人际关系。有效且质量高的教学成果和学习收获是以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前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为教学提供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思维开发和创新意识提升。
1 我国师生关系现状
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师生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等教育中,师生关系还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上。主要体现为:
1.1 以管教或放任为主的师生关系
老师普遍保留着严师出高徒的教学模式。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主要是以管理学生和讲授知识、教育学生为主。学生的学习、课外活动、娱乐活动等都被老师管理和包揽着。学生紧跟着老师指导的思路走,听从老师的安排来生活和学习,严重缺少创新意识和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培养独立性和创新意识。除了严格管制以外,部分老师培养学生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高校主要是采取集中授课的课堂模式,一个课室中人数少的有几十人,多的可达几百人。在人数众多的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交流非常有限,师生之情难以建立起来。由于面对众多的学生,老师和学生难以深入交流,导致大部分老师对学生学习进展等情况漠不关心、放任自流,甚至部分老师只管授课,课堂纪律、学生学习进展、效果、考核状况都不管,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
我国传统的尊师重道理念无形间使得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加大。同时,随着我国不断扩招,学生素质或多或少出现分层,高校老师会产生学生一届不如一届的想法,并且有可能付诸行动。由于高校教学模式与基础教育模式的差别,师生之间关系疏远,学习上、工作上和生活上联系较少,学生逐渐减弱了对老师的敬畏之心,同时由于部分老师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欠缺,难以让学生产生敬畏之情。
1.2 陌生或对立的师生关系
由于其场所的特殊性,高校老师有课则来,无课则走,来去匆匆。老师在课堂中的短暂停留,只关注课堂知识的教授,忽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老师和学生相互之间的关系类似于“熟悉的陌生人”。个别课堂上甚至出现课程结束了,老师不知道学生名字,学生不记得老师名字。师生的交流仅仅停留在短短的课堂几十分钟,课后没有任何交流。课堂授课中,主要以老师讲授知识,学生听取学习,甚少学生举手发言,老师课堂提问,缺少互动学习。除了老师和学生两者之间互相陌生的师生关系外,还存在相互对立的师生关系。高校中,老师处于绝对的地位,教学中具有主导性和权威性,学生处于被支配地位,完全顺从和听从老师。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师越发突出自身,忽略学生。课程考核主要以硬性的考试等指标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管理不能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难以兼顾学生的需求,逐渐师生间形成对立的师生关系,极大地约束了学生自由发展。
2 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概念
《论语》中有提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记》中提到“尊其师,重其道;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目前我国高校师生关系中的现状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教和学的质量,否则,大大地降低了教学效果。因此,构建良好的新型和谐师生关系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前提条件。
和谐的师生关系主要体现在师生之间是亦师亦友的朋友型关系,两者之间能实现无缝沟通;师生之间是欣赏型的关系,老师不以单一的成绩评价学生,充分肯定和赞赏学生,师生之间互相欣赏;师生之间是关爱型的师生关系,老师对待每一位学生一视同仁,关爱每一位学生,积极鼓励每位学生展示自身才华,挖掘自身创新意识;师生之间是合作型的师生关系,老师教授学生扎实知识基础,学生带来新的理念、想法和观点,师生之间形成双向互动关系,互相促进,教学互长;师生之间是表率型的师生关系,老师言传身教,凡事率先示范,获取学生的尊敬与信任。
3 高校新型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策略
3.1 营造和谐氛围,推广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理念
高校中营造和谐氛围,推广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理念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环境下必然的选择和有效途径。高校中营造和谐校园氛围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技术支持。和谐社会大环境的公平公正、民主法治、诚信友爱等氛围为和谐校园构建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营造和谐氛围,推广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理念是高校新型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前提基础,具体策略如下:
3.1.1 构建良好的高校与教师关系
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教师为主,维护和保障老师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福利待遇、生活与工作环境,减轻老师压力,避免高压管理,引发学校与老师之间的矛盾。同时,高校老师需要站在学校的角度,调整心态,以教学为主,避免社会恶习影响教学,避免互相攀比、互相埋怨斗争,树立教书育人,积极为学校发展做贡献,做一位“四有教师”。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助于教学质量提高。
3.1.2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随着时代的变革,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高校老师需要改变传统的观念,形成新的师生观、教育观,构建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理念。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极大地限制老师和学生,高校老师应改变传统的观念主动走进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锻炼学生良好的品格和情操,加强学生学习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高等教育中,老师需要懂得换位思考,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技能,不能以师者自居,避免把个人情绪带到课堂中,令学生望而生畏。此外,高校学生作为独立个体也需要换位思考,尊师重道,认清自身条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独立思考的创新意识,不断培养和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和综合实践技能,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师和学生自身专业素质提升,也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
3.2 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高等教育中,老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在知识储备、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等方面都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引导,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中起着主导作用。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需要提升老师的综合素质,具体策略如下:
3.2.1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道德修养,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素质
高校老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素质,需要做到教书育人,不断完善自身人格,言传身教,抵制不良之风,廉政从教,从学习、生活和工作等方面感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老师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做好学生学习道路的“引路人”,当好学生的学习楷模。如讲授《中国旅游文化》课程时,老师应掌握较为全面的旅游文化知识,把旅游文化融入在生活中、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如何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学以致用,以达到言传身教,增加自身教学魅力。
3.2.2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实行互动创新教学
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更多是从教学中产生。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克服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信息单项传递的单一教学模式。单纯灌输式教学不利于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拉大师生的感情距离。在课堂上,老师讲授知识需要注重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及时更新知识储备,多留意和倾听不同的观点,同时多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提出自己创新观点和意见,活跃课堂氛围,开阔思路,教学互长。如在讲授《中国旅游文化》时,由于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内容繁多,老师可以尝试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给学生分小组,以旅游项目形式,让学生相互探讨策划不同的旅游路线,并讲解每条路线涉及的中国文化知识、鉴赏该旅游路线途径的景观等。深入浅出,开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增加课堂趣味性,有效促进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氛围。
3.2.3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随着社会发展,高校学生主体意识越来越强。高校老师要注重学生人格培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主体地位,需全方位、宽领域地关爱学生。学习上注意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调动其学习兴趣,激发其创新意识,培养其迎难而上的学习精神。如《中国旅游文化》教学中,老师主动引导学生在课外培养学以致用能力,主动观察生活中与中国旅游文化相关的实际应用,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把所学理论知识多方面运用到生活中,以达到不受时空限制地主动思考和学习。
3.3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破师生交流时空限制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追求不再以学历和技能评估,更多地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学生专业技能,也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筑牢和谐师生关系的根基。提高学生素质,师生之间的交流能更有效、更直接。学生懂得尊师重道,怀着学习和感恩的心与老师交流学习,老师深入了解学生,加强师生间交流,相互努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同时,师生间的交流打破课堂的局限,延伸到课外,通过慕课、微课形式拓展教学模式,通过微信公众号、网络课程平台等形式打破师生间交流的时空限制。如建立中国旅游文化公众号,师生间能通过公众号实时交流学习。打破时空限制,师生间交流增加,有效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为构建新型和谐师生关系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