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玉米种植中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2020-01-08

湖北农机化 2020年2期
关键词:斑病玉米螟病株

曾 庭

(新干县桃溪乡农业综合服务站,江西 吉安 331316)

1 玉米种植过程中常见的病虫害

1.1 玉米小斑病

这种病主要是在玉米的苗期以及玉米生长后期都有可能发生。一般是从叶片的下部开始的,通常会出现褐色半透明的水渍状小斑,然后逐渐向上开始蔓延,通常在玉米抽穗时期则最多。在病斑扩大后,主要呈黄褐色纺锤形或椭圆形,通常边缘还会有赤褐色的晕纹。后期比较严重的情况下,会出现叶片枯死的情况。尤其是在潮湿时,病斑上则会产生黑色的绒毛状物。此种病害的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也能越冬,但是通常其成活率相对比较低。菌丝发育适温为28~30℃,孢子萌发适温为26~32℃。一般来说,降水比较多,很容易造成病害的流行。而且玉米的连茬种植,也会导致土壤的肥力下降,最终因为播种过迟等各种原因造成疾病的易发性。

1.2 虫害

玉米虫害较多,几乎涉及玉米的整个生长周期,尤其玉米螟、红蜘蛛、蚜虫较为常见。其中玉米螟属于钻蛀性害虫,主要破坏玉米的心叶,在叶片外部出现成排的小孔。当玉米抽出雄穗后,玉米螟会破坏雄花,导致雄花折断。当雌穗长出后幼虫食内苞叶与花丝,甚至危害幼粒,导致玉米减产。红蜘蛛通过刺吸玉米组织养分造成破坏,玉米叶片失去养分会呈现细小且密集的黄白色小斑点,最终会褪色、枯萎死亡。发生红蜘蛛虫害的玉米籽粒瘦小,导致大幅度减产。蚜虫是玉米容易发生的又一虫害,主要通过吸取玉米嫩茎与叶背汁液给玉米造成危害。当玉米失去养分后会出现禾苗萎蔫、叶片卷缩现象,严重时会出现死亡。蚜虫具有两性与孤雌生殖特点,具有较大数量,给玉米造成的危害时间较长。

灰飞虱:灰飞虱是一种玉米种植中的常见害虫,灰飞虱成虫及若虫均依靠玉米叶片汁液为食,通常虫群多集中在玉米植株偏上区域的叶片上,虫体在吸食植物汁液后的排泄物会粘附在玉米叶片上,排泄物会为玉米粗缩病病菌提供生存环境,进而引起玉米粗缩病的发生,患病植株的生长会被抑制,出现植株矮化问题,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及生育。

玉米螟:玉米螟是一种玉米种植中常见的蛀食性害虫,属于螟蛾科,其对玉米的各个阶段都有较大的危害,被玉米螟幼虫啃食的茎秆更容易涉毒案,其啃食的玉米籽粒更容易引起霉变。玉米螟虫害的发生,会造成种植区域的大幅度减产,严重时可达到减产35%~40%的程度。玉米螟在我国南方、北方地区都有发生,其主要是通过越冬幼虫而引起的。

3 玉米常见病虫害的具体防止技术

3.1 玉米大斑病的防治

玉米大斑病可以通过农业及化学的防治手段加以治理,收获后的玉米秸秆不得在玉米种植区域堆放,有机肥料必须充分腐熟,这样可以减少病菌、虫卵随秸秆、粪便携带到种植区域的可能。对种植区域采用轮作模式,减少病菌随病株残体循环传播的可能。通过科学的水肥管理可以进一步提高玉米的抗病虫害能力,也能减少病虫害的生存空间。当在田间发现玉米大斑病时,可使用化学防治的方法进行病害的控制。具体方法为: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加水调和,配置比例为1∶500,或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加水调和,配置比例为1:300,使用制得的药剂对发病区域进行喷洒,喷洒间隔为10~12d。

3.2 玉米小斑病的防治

当种植区域出现玉米小斑病病株时,可对种植区域进行化学防治,具体方法为:使用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加水调和,配置比例为1∶700,或使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加水调和,配置比例为1∶500,配制好药剂后,对种植区域进行喷洒,喷洒间隔为8~10d。

3.2.1 纹枯病的防治

当种植区域出现玉米纹枯病病株时,使用50%的退菌特可湿性粉剂加水调和,配置比例为1:800,或使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加水调和,配置比例为1∶1000,配制好药剂后,重点喷洒玉米茎秆及叶鞘部位。

3.2.2 虫害的防治

对灰飞虱、玉米螟等常见虫害的防治,可以采取农业、生物、化学等多种防治手段。在种植区域中引入瓢虫、赤眼蜂、玉米螟厉寄蝇等玉米害虫的天敌,可以有效地抑制虫害规模的扩大,同时,也能减少农药的使用量,符合绿色种植的发展趋势。

4 结束语

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经济作物,是人们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之一,栽种范围及其广泛。但玉米的种植过程中较容易发生病虫害,会导致产量降低,因此,关于对玉米病虫害防治的研究也尤为突出。本文以自己多年工作经验,以常见玉米病虫害为范例,分析玉米病虫害防治措施,为同行提供参考,共同为玉米产量的提高做努力。

猜你喜欢

斑病玉米螟病株
茶轮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拮抗菌筛选
黄瓜靶斑病咋防治
二代玉米螟防治方法
豌豆抗白粉病资源田间评价试验
二代玉米螟发生趋势预报
中国南北方禽流感病毒蛋白进化差异的探究
绩溪县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意见
临河地区玉米螟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
浅谈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意义及发展前景
烟草靶斑病(Thanatephorus cucumeris)侵染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