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公共管理的现状、困境及对策研究
2020-01-08张娜
张 娜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1 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公共管理的现状
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公共管理,主要是农村中农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整体利益的管理,也就是对农村地区的社会事务进行管理。对于农村中的卫生、教育、交通、文化等基本的公共事务的管理,也就是农村公共管理的主要内容,对于农村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就当前情况来看,大多数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依然较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干部职能没有得到发挥,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农村地区,并没有享受到有效的公共管理所带来的服务。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良好的解决,那么我们距离新农村的目标就依然是“路漫漫其修远”。因此,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把公共管理放在首要任务中,加强对农民的保护,推动农村生产力的提高。
2 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公共管理的困境
2.1 政府职能不清
新农村经济建设的进步,不仅要依靠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努力,更要坚持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在当前状态下,政府的职能转变基本上并没有执行,在行政上还是以“村”为基本单位,各级干部在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着敷衍塞责的情况,下达错误的指令,不符合农村的客观情况,起到了消极的阻碍作用。
2.2 公共管理人才欠缺
在农村管理建设的过程中,另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管理人才的欠缺。虽然在多年的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农村面貌已经有了较大的转变 ,但是在大部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缓慢,高新人才都选择留在城市工作,很少会回到农村发展,而这种情况加剧了农村地区的落后,为我们的建设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困扰。
2.3 公共事业投入不足
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扶贫,而在我国的人民收入构成中,农民是收入最低的,政府虽然一直都有资金投入,但是集中于生态建设方面,在社会服务中的投资远远不足[1]。
2.4 公共管理体制不健全
虽然我国农村的公共管理建设有法律规定,但是体系依旧是不健全的,对于各种复杂的利益冲突、市场、企业等方面,都没有针对性的规定,也缺少必要的干预和监督,导致经营企业在投资方面存在担忧,经济建设难以进步。
3 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公共管理的对策
3.1 加快内部机构改革
我国农村村干部实行基层选举的制度,优点是充分地体现了民意,干部对村里的情况比较了解;缺点是有个别人员使用不正当手段拉选票,选出的干部人缘好,但水平不高,使得新农村建设陷入僵局。因此,要加快内部机构的改革,让干部职责明确、政府工作透明,人民能够行使监督权。
3.2 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我国农村地区分布广泛,整体文化教育水平偏低,即使在村干部队伍中,这种现象也并不少见,村干部人员构成单一,年龄偏大,管理工作沉疴难治,新毕业的大学生不愿意回农村工作。因此,要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力度。政府可以加强和高校的联系沟通,鼓励大学生就任村官,建立高素质的村干部队伍。
3.3 实现农村公共事业主体的多元化运行
新农村经济公共管理之所以落后,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经济建设的投资。因此,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村的投资,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公共服务,切实解决好三农工作,将财政拨款用在“刀刃上”,尽快帮助农村脱贫,以准备下一步的发展。
3.4 建立健全农村公共事业管理的立法制度
在农村管理工作中,最为缺乏的就是专业的立法。要保证规范化管理,首先就要做到“有法可依”。制定针对性的法律,约束相应的行为,保障农村经营和基础建设的收益。在进行公共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将工作落到实处,保证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2]。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和城市一样,都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虽然公共管理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使得改革面临较大的难度,但是通过适当的政策措施,还是能够进行针对性地解决,并且提高管理水平。因此,在工作的过程中,政府要加强对各个部门的调控,在经济建设中抢抓机遇,大胆进行改革和创新,促进新农村的经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