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保障指标体系区域差异化构建分析
2020-01-08易善宇
易善宇
(北京市供销总社,北京 464000)
1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指标现状分析
“社会保障水平,定义为社会保障供给资金的支出水平。即用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来判断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利用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简便易行,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利用这种方法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也存在着很大的缺陷,笔者通过利用这种方法衡量我国各个省市的社会保障水平后,发现我国各个省市的社会保障水平从排名来看:社会保障水平最低的为浙江省,其次为广东省,而青海、西藏的社会保障水平却高居前2名。按照这种方法衡量得到的结果与现实显然不符。因此,仅仅采用社会保障资金支出水平占各地生产总值的比例这一单一指标来衡量各地区社会保障水平高低,实在不足以反映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真实现状。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套综合性的指标体系进行分析,才能较准确地达到衡量的目的。
2 社保保障水平地域性差异分析
社会保障的发展过程可以说是“社会保障需求的产生——满足——产生新需求”这样一种平衡动态的生态过程,而在此背后的动力即是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的拉动。
经济发展是社会保障水平的推动力。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的前提是人民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经济的发展使得劳动者在解决生存保障后,又逐步产生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各种保障的需求和供给。社会化大生产和工业化带来的极大物质财富使社会保障持续的资金供给成为可能。
同时,政府政策也是社会保障发展的拉动力。比如:国家近些年来不断加大对东北3省(辽宁、吉林、黑龙江)老工业基地的社会保障事业的扶持,从而这3省的社会保障水平得到提高,这在上面的实证分析中已经得到体现。
针对以上社会保障水平不同的各个地区,我们应“因地制宜、区别对待”。
(1)针对东部主要包括沪、京、津3个直辖市和辽、吉、黑东北3省,以及广东、江苏、浙江、山东这几个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它们经济发展较快,保障资金的供给能力较强,因此,建议各地区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从而增强该地区社保基金的统筹能力,保持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由于这些地区外来务工人员较多,需在“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这两块做大做强,切实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更多更好的保障,鼓励大家建设城市、创造财富、提高税收,这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体现,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
(2)针对中部如安徽、江西、河北、河南、四川、湖南、湖北等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居于全国中等左右水平,这些地方的社会保障首推做好做实养老保险这一块,同时要做到统账结合,分账管理。中部崛起必将加速中部市场化进程,为了解决人口老龄化可能要面对的现收现付制的冲击,实现基金投资运营则成为必然趋势。因此,要健全养老保险基金监管制度。扶持和促进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制度,吸引更多人才来此建设投资。
(3)针对西部经济不太发达的省市,如云南、西藏、贵州等地区,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想全面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是不太现实的。这些地区城市化率仅为20%左右,低于全国20个百分点。农村人口比重大,工业化水平低,大部分经济来源于农业收入,而农产品获得利润低,因此地方财政不充裕,人均收入较低。因此,首先要解决最实际的问题,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侧重养老保障。抓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保证农民基本生活,使农民心中有安全感。养老问题与疾病问题是共生的,现行的养老保险体系和合作医疗体系分开管理成本较高,建议将二者合起来共同发展,既养老又保病,管理成本也会大大降低。
3 小结
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区域差异性,针对不同地区,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和建议。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也非数篇论文或专著能解决的。它必须是众人智慧的结晶,必须经过多年的实践,逐步补充与完善,衷心祝愿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越做越强,人民的生活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