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文化化人育人培元的现实价值

2020-01-08周松峰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培元主体育人

周松峰

(中共泉州市委党校,福建 泉州362000)

2019年3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指出:“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明德引领风尚,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担当新时代文化使命,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优化社会文化环境的价值,就在于以更为基础更为根本的文化建设推动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就在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构筑新时代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动力。而积极担当新时代文化使命的实践路径在于营造风清气正的文化生态,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在于突显文化主体的明德创新,在于文化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市场规范和社会效益彰显。

一、文化化人育人培元之历史使命的内在逻辑

(一)文化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环境

文化是人类存在的人文环境,人类作为社会的存在离不开文化环境,文化环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1.人类的历史创造成就自身的文化环境。

在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历史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人类时刻离不开自然环境,离开了自然界的资源供给,人类作为自然物也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据;另一方面,人类作为万物之灵长,有别于感性存在的一切动物,具有劳动创造的理性,能够不断地改造自然与自身,并在改造过程中不断地使自然界人化,使之成为人为的创造物,留下人类智慧的产物与生活方式即文化,文化的形成构建起不同于纯自然的另一类环境也就是人文环境或者说文化环境。

2.人类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文化环境。

马克思认为人是复杂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从文化的视角看是文化人。文化环境就像空气一样,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须臾也离不开文化环境。人类作为理性的动物,能够理性地思维,总是在价值的引领下,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人类作为类的存在,作为社会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规范秩序下存在和发展,总有一定社会法律和道德的规约;人类的发展,总是在继承前人文明的基础上不断地创造,不断地前进。

3.文化环境随着时代的变换而不断完善和优化。

人类创造着文化,又继承着文化,文化环境是历史地具体地存在,又是永续地自觉地变革发展。人类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平衡是绝对的,小到家庭中兄弟姐妹,大到民族国家,共时性的横向不平衡及其矛盾推动相互间的借鉴与学习,相互间的借鉴与学习又反过来推动人类共同体文化的向上向善向前的不断发展。

(二)文化在人化与化人的文化环境影响中实现历史使命

既然文化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环境,文化环境的各种要素就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结果,在人化与化人的辩证统一中实现文化自身的历史使命。

1.文化的历史使命是人类文化环境的理性自觉。

文化的实践使人们意识到文化存在的客观力量,意识到文化作为环境的现实力量,并且自觉地推动这种力量的增强以实现人类文明的进步,实现文化化人育人培元的历史价值即文化历史使命的实现。文化历史使命的实现归根结底是文化环境对人类自身影响的理性自觉及其实践推进。

2.文化在人化的过程中优化环境而担当使命。

文化在人化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地创生新的文化,从而成就丰富多彩、多姿多样的文化生态,在具体历史条件下先进文化、中间文化和逆流文化多样性生态存在中,各文化样式遵循着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先进文化最终将战胜落后文化,从而文化的多样性生态就在人类的自觉与积极的建构过程中,成就人类文化环境不断优化,进而促成文化化人,使人类不断地走向更高的文明。

3.文化在化人的过程中育人培元而担当使命。

“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2]文化在人化过程中成就文化环境的优化,担当文化的历史使命,文化更在文化影响下成就文化化人育人培元的使命担当。文化产品与其他实物产品的消费不一样,其在消费上具有时空的共享性,人类在文化共时的消费过程中既实现自身的文化熏陶,又实现文化环境对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实践状态影响,实现文化化人育人培元的使命。

(三)文化历史使命的担当是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辩证统一过程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辩证统一,构成一定历史阶段的文化环境要素,塑造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类文明。

1.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意蕴。

从历史发展的序时维度来看,“传统文化是历经几千年而沿袭下来的,在此过程中不断变革与发展,并最终沉淀下来的文化,传统文化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过程。”[3]以历史的范畴来命名的传统文化中具有生命力的内容与形式即是当下的文化传统,文化传统不断前行,不断积累,对将来某一时刻来说又构成新的历史时点的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2.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辩证统一。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辩证统一于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环境中,传统文化面对时代的考验,其内在的生命力要素便会形成文化传统,其内在不适应于时代发展的部分便被历史所淘汰,而其间具有人类生存与发展价值的内容,便成为文化的传统,文化传统吸纳文化创生的新内容便构成往后的传统文化。没有历史文化的创造与积淀,便没有文化环境的丰富、多彩,而没有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便没有文化环境的不断充实与优化。

3.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相统一的使命实现。

只有传统文化的不断积累,才有文化环境的要素充实与补充,才有文化环境内在辩证统一的发展,才有文化环境的自我更新与优胜劣汰,才能使文化环境成其为环境,才能成就文化环境的优质化进而实现文化环境的化人育人培元。而文化传统的历史性继承,才能造就文明的不断延续,不断延长,不断延伸,才能造就使文化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进而补充和发展,才能使文化在代际的传承过程中推动文化环境化人育人培元功能的有效实现。

二、文化化人育人培元之使命担当的价值审视

(一)文化主体的时代自觉与积极作为

1.文化使命担当的主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一整套传统美德规范……教育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让十三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4]人既是文化化人的主体,又是文化化人的客体,作为主体,在生存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继承、创生着文化,作为客体,每时每刻都沐浴于文化环境的氛围中,每时每刻都被文化环境所影响、塑造和规约。社会哲学和文艺工作是文化化人最为主要承担者,其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创造更深刻、更广泛地影响着社会思想潮流,作为文化使命的主要担当者,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更要有主体的责任意识与自觉。

2.文化环境内在结构的主体自觉。

文化环境既然是环境,那么一定是各种要素的有机组合,如果从文化的性质来分析,那就是先进文化、中间文化和逆文化的辩证统一体,而且,这种统一总是变动过程中的统一,其间的先进文化不断地发展,中间文化不断地转化,逆文化或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定走向消亡,或转化有益文化进步的肥料。为此,文化主体,在这种文化环境内在结构的变动过程中,作为文化使命的担当,理应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自觉优化文化环境结构。

3.文化使命担当的主体积极作为。

在文化化人的实践过程中,文化主体的积极作为着重于内化与外化的辩证统一。文化主体的内化的积极作为表现为主体意志增强,道德内化而良知日升的过程中,自我教育的强化而成为社会道德的模范;主体外化上的积极行为便是积极从事文化教育实践,在文化化人育人培元的过程中,既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创生时代的新文化,积极地服务于时代、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为中华民族复兴营造优良的文化环境,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软实力。

(二)强化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撑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要有强大的物质力量,更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文化化人育人培元,既培育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下的伟大斗争力量,又培育中华民族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还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情怀。

1.文化使命担当培育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斗争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保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特质,保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原理。中国共产党从创建以来,就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自己的根本实践原则,积极地追求人民大众的幸福生活,新时代文化使命的担当,就在于坚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和革命性,培育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斗争精神。

2.文化使命担当培育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华民族风风雨雨几千年,虽然经历过许多曲折,但最终都走向多民族的统一,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是代代传承的内在精神力量。新时代文化化人育人培元使命担当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添中华优秀文化以时代的新内涵,进而以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人民大众的爱国主义精神,高举爱国主义的精神旗帜,团结各族人民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天。

3.文化使命担当培育人类共赢共进的世界情怀。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仅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还是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文化,不仅站得高,看得远,而且看得宽,关注着人类发展的共同命运。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征程中,新时代文化使命担当价值之一就是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以改革开放的胸怀拥抱世界,以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为追求,深怀人类共同发展、协同发展和共赢发展的精神。

(三)引领时代发展的正确方向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价值的多样化是文化多样化的对应状态,新时代文化化人育人培元的意义就在于坚持社会主流文化的主导作用以引领社会价值的正确走向。

1.社会价值观多样化的现实存在。

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取决经济基础的状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制度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对应的新时代文化必然是是多样化与多样式的存在,对应的社会价值观念客观地必然是一种多样性的客观存在,特别是在信息化及其全媒体、自媒体时代,文化的多样化与社会价值观的多样化是一种社会现实与发展趋势。

2.社会价值观的正确引领势在必行。

从古至今,从中到外,社会正常有序发展需要主导文化的存在,需要主导文化下的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国是一个大国,在走向民族复兴的过程中,既要文化多样繁荣发展,更要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主流文化的主导及其价值观的正确引领,才能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要求,在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3.文化使命实践社会价值观的积极引领。

文化化人育人培元归根结底在于培元,依据在于文化内在结构的辩证统一。文化从外到内的构成来看,表层是器物文化、中层是制度行为文化,内核是价值观念及其思维方式,核心的价值观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外层的文化现象,而外层的文化影响培育着核心价值观念。文化化人育人培元的使命担当,从社会价值引领的意义来看,就在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元以正确地引领社会价值观走向。

三、文化化人育人培元之价值实践的路径

(一)积极贯彻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的指导以推动先进文化繁荣发展

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才能保证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保证文化建设的科学性,保证文化建设的有效性,从而保证文化环境的优化,保证文化化人育人培元的价值实现。

1.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坚持先进文化建设方向的正确性。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是人民大众的立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是人民大众的追求,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坚持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指导的根本制度。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性质,进而保证文化环境之先进性的内涵,才能达到以文化化人育人培元的真正目的。

2.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坚持先进文化建设方法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又是科学的理论,既坚持价值上的人民性又坚持方法上的科学性,按照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在文化建设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又立足伟大的时代发展文化,既积极吸收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又坚持文化自信的原则以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便能以繁荣的社会主义文化培育出一代又一代新人。

3.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坚持先进文化建设效果的显著性。

马克思主义具有开放性的品格,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文化化人育人培元方法和途径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不再是以往单向度的从上到下的政治灌输,而是按照文化建设的规律,“坚持从娃娃抓起,着眼固本培元、凝心铸魂,突出思想内涵,强化思想引领,做到润物无声”[5]使文化育人融合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通过和风细雨式的感化人、塑造人和培育人,通过公共文化体系的建设来满足人民大众的基本文化需要,使人们在文化的消费过程中提升自我,通过舆论的正确引导来引领社会思潮的正确发展,从而实现文化化人效果的显著提升。

(二)完善文化主体的内外约束机制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机制

文化使命的实践既是自觉自为的过程,也是自律与他律相统一的过程,实践文化化人育人培元从主体要求来说,一要明德致知的自我道德提高,二要社会法律的外在约束,三要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与创新。

1.文化主体要勇于自我革命而为时代道德垂范。

社会哲学与文艺工作者作为主要社会文化主体,在新时代,作为文化使命的主要承担者,社会道德的传播者,社会道德的先行者,“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理应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做出表率。”[6]务必要有自我革命的精神,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使自己在创造文化,传播文化,教化社会的过程中,成为社会道德的楷模与榜样,从而影响社会道德的普遍提高。

2.文化主体要在外在法律规约下不断向善向上。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主体的文化劳动创造大都是为经济利益或者说谋生而从事的社会活动,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在此,文化主体往往经不起社会的经济利诱,出现一些行为失范现象,甚至以社会文化公众人物道德败坏的形象给社会风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与破坏。这种状态单靠内在的道德自律或者社会舆论的力量,往往难以实现文化创造的纠错,这就要靠法律强制给予配合,从而促使文化主体不断地向善向上而培育社会的良俗与善行。

3.文化主体要在完善的机制下继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文化主体一代又一代地站在历史巨人肩膀上继承着前人的文化成果,而且,文化主体的历史继承又是在创新、创业和创造的过程中展开。实践文化的化人育人培元之文化来源于优秀传统的本源,文化主体必须与时代同步,必须在不断完善的机制下,才能深化对中华民族几千年唯一文明成果认知、领悟,才能对优秀传统文化展开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切实地履行文化化人的历史使命。

(三)把握好文化生产创造之社会效益优先的正确发展方向

文化产品与其他产品不同,既有商品属性,又有文化属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既讲求经济效益更讲求社会效益,实现文化化人育人培元的社会效益,应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促进文化产业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1.文化产品商品属性与文化属性的意蕴。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产品作为商品在社会取得共识。文化产品既然是商品,就要按照商品生产、交换的市场原则进行生产经营,而不是像改革开放之前那样,全部由政府按公共产品来提供。但文化产品又具有文化本身的属性即文化化人的功能与属性,从而关乎人之为人的素养与人格,关乎人自身的文明,关乎新时代民族复兴的灵魂铸造。

2.文化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辩证统一。

随着人们收入与消费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精神需求更加突显,文化生产及其文化产业也日益兴盛。但是,由于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与人们文化消费的非理性误区的存在,文化生产与创造往往只顾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市场上文化的低俗化、媚俗化和庸俗化就是这种情况表现。而文化产品的文化属性决定文化产品的真正价值在于树人立德,为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提供正能量,文化生产创造更要讲求社会效益,社会必须纠偏文化市场的失范,促进文化生产经营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以实现文化化人育人培元的社会效益。

3.完善体制机制以促进文化产业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在新时代,文化产业日益成为朝阳产业与支柱性产业,从而具有重要经济价值,但更重要的是文化产业在实现经济价值的过程中,始终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先进要求,实现文化化人育人培元的社会价值。这就要求,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从文化的生产创造到文化的营销经营,从文化的营销经营到文化的市场消费,既要发挥文化市场调节的决定性作用,更要以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为根本要求,坚持和完善发展文化产业的各项制度、体制和机制,通过文化产业的供给侧改革优化内在结构,促进产业向着化人育人培元的正确方向发展。

概而言之,文化是人化与化人的辩证统一,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使命任务在于“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7],以文化人育人培元,自觉地担当文化历史使命的时代价值既在于提升文化主体的自身素养,又在于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还在于为中华民族的时代复兴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动力之基础。实践文化化人育人培元的价值,担当文化时代使命,既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以保证文化发展的先进性及其文化环境的优化;还要坚持教育者首先要被教育的原则,完善文化主体的明德创新机制,以道德楷模的力量引领社会向善向上;更要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坚持文化产业的正确发展方向,保证文化化人育人培元之社会价值实现。●

猜你喜欢

培元主体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论碳审计主体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幸福就是跟你走
何谓“主体间性”
景行行止
——蔡培元、林风眠在杭州 纸本水墨 林皖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