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解与重塑
——全球化视野下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2020-01-08栾雅璐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全球化特色制度

栾雅璐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9)

一、全球化思潮释义

“全球化”一词最初由经济学家提奥多尔·莱维特(Therodore Levitt)在1985年提出,原意是指狭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即生产、消费和投资在世界领域的集中和扩散。全球化的概念虽源自于此,但绝不仅仅只限于经济学单一的学科领域,应当认识到全球化已经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乃至意识形态等诸多层面,逐渐成为了不同国家、民族、社会形态相互联系和影响的社会进程。正如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乔治·洛奇(G eorge·C·Lodge)所说:“全球化的概念是如此广泛、深奥、模糊而神秘,以至于像我这样的学术界认识往往会通过现有的经济学、政治学或社会学的各专业来分别探讨它所涵盖的内容。”[1]

在马克思主义的视域下,我们将全球化定义为:“以全球意志为标志,以科技发展为动力,人类社会发展不断突破狭隘的实践交往空间而转向世界各国融合与沟通的交往过程,是世界由经济发展到政治、文化及信息等多方面发展的整体性进程。”[2]由此可以看出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中,全球化的概念作为客观事实,同样遵循着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具有矛盾对立统一的特征。

全球化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是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3]由此可见,全球化是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历史进程,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阶段。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为资本的流动提供了物质条件,利益的驱使不断推进着资本的涌流和市场的开拓。这也说明资产阶级追求利益的行为是全球化进程的源动力,全球化的进程体现着资产阶级的意志。但是按照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资本主义社会无法克服本身固有的矛盾,必然会被社会主义所替代:“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4]这也就是说,当资本主义制度无法再容纳全球化所带来的社会财富,资本主义制度就将会被社会主义所取代,人类将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二、全球化对青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消解形态

(一)经济全球化对青年经济体制认同的消解

全球化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会带来青年对经济制度和价值观念的困惑。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揭示了资产阶级全球扩张的特征:“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5]这也说明,资产阶级追求资本增值的过程也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全球化的过程。随着跨国资本输出和国际市场的扩展,世界已经成为了一个联系密切的整体工厂和市场。在全球经济市场化的进程中,国际分工体系和市场体系的建立直观上冲击着我国的公有制经济体制,实则对社会主义价值观造成了负面影响。

一方面,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载体,实际上仍然是垄断资本追求利益的工具。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粉饰了其私有化的本质,使得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念逐渐侵蚀着青年的理想信念。有些企业借着经济全球化的东风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一些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的青年看不到私有制背后的残酷和弊端,便会以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模式更具竞争力,甚至将垄断资本家或金融寡头的事迹作为衡量成功的范例,对我国实行的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产生怀疑,迷失于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最终导致价值观的扭曲和崩塌。

另一方面,越来越快的经济发展节奏使人变得世俗和功利,只着眼于物质生活的优渥而忽视了精神方向的正确。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丰厚的物质财富,使人民的获得感增强,创造财富的主观意愿增强,更乐意投身其中以创造价值而非丰富精神世界。加之全球化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在此过程中难免泥沙俱下,纷繁复杂的经济思潮冲淡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诸多西方经济学思潮尖刻地批判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倡导只有资本主义才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的最优。青年在面对这样的观点时若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支撑,难免会被利己主义的价值导向所左右,质疑甚至否定社会主义道路,沦为金钱的奴隶。

(二)政治多极化对青年政治制度认同的消解

政治多极化丰富了政治生态的样式,但也要警惕错误思潮对社会主体意识的消解和侵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未改变对我国西化与分化的图谋,在政治多极化的国际背景下,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用尽各种手段企图颠覆我们的政权、分裂我们的党和国家。我们必须谨记:从来都没有政治的全球化和多元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唯一正确的政治选择。“中国将坚定不移维护自己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任何国家都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中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6]

在世界舞台上没有通用的政治准则,所谓的“普世价值”不过是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骗局。毛泽东在论及政权斗争时曾说:“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是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7]西方所宣扬的“普世价值”便是企图颠覆我国政权的价值观渗透,其本质就是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其目的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西方所兜售的“自由”“民主”“人权”等政治理念与我们所实行的真正的自由和民主有着本质的区别,类似这样的偷换概念、制造混乱等各种手段是达成宣扬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目的。此外,个别西方国家为了推行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模式不惜使用武力、挑起争端,危害着国际秩序和世界人民的安全。

面对西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输出的严峻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表示:“这些人真的是要说什么‘普世价值’吗?根本不是,他们是挂羊头卖狗肉,目的就是要同我们争夺阵地、争夺人心、争夺群众,最终推翻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8]西方敌对势力图谋不轨,加之青年人本身具有敢于质疑,善于接受的思想特点,在政治多极化的背景下,意识形态教育刻不容缓。

(三)文化多元化对青年文化体系认同的消解

全球化使得青年可以用世界的眼光来审视中华文化,但在多元文化的国际背景下,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也必将受到冲击。当前国际社会上不同种类文化的存在方式和精神内涵日趋多样,文化的交融和冲突也时刻影响着青年人的文化选择。面对复杂多变的多元文化,我国青年在文化认同方面受到来自西方的挑战,在对马克思主义文化信仰的坚定性上也在经受着严峻的考验。

文化是一个民族更具特色的思想标签和更深层次的思维内核,是民族性的重要体现。政治立场决定着主流文化体系的方向,文化体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政治。青年对主流意识形态文化的认同深切影响着政治认同,而政治认同则会左右青年的政治选择。现在有许多青年或追求韩流、韩剧;或对万圣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乐此不疲;或热衷于漫威的超级英雄电影,却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学、影视作品不闻不问。这样的现象背后是中国主流文化在与西方当代文化的较量中日渐式微,是对中国主流文化独立性和权威性的挑战,青年人必须明白抛弃祖国文化,一味崇洋媚外的危害:“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9]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上讲话时说:“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10]青年学生处于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时期,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应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的文化信念应当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然而西方敌对势力政治理念的散播和渗透往往是以文化商品的形式来进行的,当政治披上文化的外衣容易使青年放松警惕或被蒙蔽双眼,进而接受了文化的渗透,在有政治目的的文化宣传中动摇了社会主义文化信念。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是中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支撑,一旦青年失去社会主义建设信心,中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就会受到威胁。

三、当代青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重塑路径

在奋力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只有把握住青年理想信念的正确方向,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优秀青年代表谈话时所说的:“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经历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也是广大青年应该牢固确立的人生信念。”[11]

(一)强化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认同

强化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认同,要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育入手,使广大青年真正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要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名”就必须要摆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不是市场经济”的词语争辩,避免陷入语言陷阱,而是从现代化经济体制的高度来阐明和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青年学生要从体制机制的角度认识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的优势,从而正确理解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避免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非市场经济论”“国家资本主义论”“国进民退论”等错误观点所误导,旗帜鲜明地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体的政治经济学。

强化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认同,要以科学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为导向,使广大青年树立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信心和决心。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更是一片大好。“中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仍处于发展上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带来巨大国内市场空间,社会生产基础雄厚,生产要素综合优势明显,体制机制不断完善。”[12]青年必须明确:中国经济必将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则是保障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强化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认同

政治制度是关乎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符合国情和国家性质的政治制度能够促进国家的繁荣稳定,反之则会阻碍国家的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经验同样告诉我们:“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13]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14]这一伟大论断,要求我们认清西方政治制度的矛盾和弊端,更加坚定地拥护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发展。

强化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认同,首先要揭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民主”面具下金钱政治的本质。西方政治被利益集团所绑架,资产阶级在建立统治时所宣扬的民主不过是争取选票的手段,一旦人民群众的普遍利益影响到资本的特殊利益时,政府必然会毫不犹豫地牺牲民众利益而选择资本。这便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与社会主义民主集中制的本质区别。青年同志要用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来分析问题,自觉拥护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做好西方意识形态输出的防御工作。

强化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认同,关键是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独立性和主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紧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时代特征,是经过了实践检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真正适合中国发展的政治制度。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渗透,青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需要借鉴国外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能放弃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16]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

(三)强化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认同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7]青年学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中坚力量,培养青年的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课题。全球化带来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对本国文化的坚定自信和积极践行是民族文化凝聚力和感召力的集中体现。我们国家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元素构成了我国内涵丰富的文化体系。青年一代要坚定文化自信,要在固本守正和批判扬弃中推动中国文化的繁荣。

强化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认同,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资源的根脉,体现了中华历史文化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中国革命的红色文化是推进民族振兴与发展的强劲动力,凝聚了中国人民最顽强的意志品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对时代发展做出的精准阐释,凝聚着中华民族最深切的价值追求。青年只有对祖国的文化深刻了解才能树立信心,才能建立民族自豪感,才能从容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乱象。

强化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认同,必须提升青年的文化辨别能力。青年学生在面对文化思潮时,既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彻底否定,必须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我们:“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之后为我所用。”[18]青年在积极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同时也要做好本国文化的宣传工作,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猜你喜欢

全球化特色制度
特色种植促增收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新旧全球化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全球化陷阱
某些单位的制度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