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夏播大豆生长异常原因及预防

2020-01-08李吉民刘清瑞

种业导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结荚晚熟开花

李吉民, 王 璐, 刘清瑞

(1.新乡县古固寨镇农业办公室, 河南 新乡 453700;2.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 河南 新乡 453003;3.新乡县农业农村局, 河南 新乡 453700)

近几年,由于受气候变暖、病虫害发生加重等因素影响,大豆生长异常现象渐多,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大豆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但开花较少,结荚稀疏,甚至基本不结荚;二是大豆开花初期花荚即脱落,无法形成豆荚或形成极小的干豆荚,俗称“公大豆”;三是大豆开花结荚后出现大量空荚瘪粒;四是大豆开花结荚但是落花落荚严重,开花不见荚;五是大豆花荚结结停停,豆荚在植株上分布不均匀且总体偏少;六是大豆前期花荚少,后期有荚但偏少,出现贪青晚熟现象,生育期延迟,籽粒不能正常成熟,即症青;七是大豆开花结荚基本上属正常但非常晚,严重贪青晚熟,部分豆荚鼓不起来,青豆荚多,灌浆速度慢,不能正常成熟或直到收获也有部分不能成熟。这些严重影响大豆产量,给农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 大豆生长异常症状的原因分析

1.1 品种选用不合理

大豆对短日照要求很高,只要短日照条件不满足就不能正常结荚。因此,选择品种应因地制宜。一般来说,早熟品种对光照的敏感性较弱,对短日照条件要求不太严格,达到一定的积温就可以开花结荚;晚熟品种对光照的敏感性较强,要在一定的短日照条件下才能开花结荚;中熟品种对光照的敏感性介于早熟品种和晚熟品种。而中晚熟品种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时间较长,在条件适宜、氮肥偏多的情况下,常常营养生长过旺,影响光合产物向花荚转移,造成花荚脱落和秕荚。如南种北引,由于北方日照长,大豆长时间不能进入生殖生长,造成枝繁叶茂但不开花结荚或结荚量严重偏少;北种南引,由于南方日照短、气温高,大豆能很快达到开花结荚的积温,提早开花结荚,但因营养阶段过短,造成植株矮小,结荚少,也会导致大幅度减产。同样,同一地区,将早熟春大豆作为夏大豆种植,幼苗生长期处在高温条件下,容易提早开花结荚,花荚量少,造成大幅度减产。

1.2 大豆播期过早或过晚

华北地区夏季为长日照,雨热同季,在播种偏早的情况下,个别品种遇到雨水充足时容易出现疯长,使营养生长阶段拉长,导致大豆开花期生理年龄太老,结荚困难;而在干旱情况下则容易出现老苗,导致结荚困难。近些年来,一些地方为躲避夏季高温热害、干热风、干旱等异常天气影响,采取了推迟播期的措施。但盲目推迟播种期,势必使生育期生长积温减少,影响产量提高。

1.3 种植密度不合理

密度低的地块群体产量往往不高,遇到前茬肥力高、当季施肥量大、雨水充足时容易旺长徒长,甚至出现放藤现象,影响开花结实,产量降低。相反,如果密度过大,则容易造成郁蔽,田间通风透光差,光合作用减弱,营养物质合成少,也会引起只开花不结荚。

1.4 高温热害天气影响

大豆开花适宜温度为 25~28 ℃,适宜的相对湿度为70%~90%。气温长时间维持在 33 ℃以上,大豆花粉粒会干瘪,造成授粉受精不良。如果大豆开花结荚期碰上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就会不开花或花量少,或者花而不实。如 2018年,新乡 6月上旬播种大豆,7月中旬进入花期,据新乡市气象局观测,7月中下旬—8月上旬日平均最高气温均超过33 ℃,持续高温、干旱天气长达1个多月,造成大豆大面积花而不实而绝收。

1.5 大豆需水临界期缺水

相比其他农作物,大豆属于比较耐旱、耐涝的作物,但大豆开花至鼓粒期是大豆需水临界期,这一时期需水量最大,适宜的相对湿度为 70%~90%,如果这段时间遭遇干旱又不能及时浇水,就会造成落花、落荚或不鼓粒。开花至鼓粒期,如果降水过多,形成内涝,也会造成开花不鼓粒现象。

1.6 土壤养分失衡

一是长期不施肥导致养分供应不足,植株营养体过小,花荚量减少;二是前茬施肥过多或肥力过高引起植株徒长,前茬施肥过多或肥力过高(如玉米茬、蔬菜茬),即使当季不施肥,大豆也容易旺长徒长,造成田间郁蔽,通风透光差,大豆只开花不结荚;三是当季施肥不合理引起不结荚,当季施肥过多或偏施氮肥过多,或氮、磷、钾配比不合理,或施肥过晚,都会造成茎叶徒长,开花结荚量下降,或贪青晚熟,导致鼓粒困难。

1.7 土壤缺素

一是连年重迎茬种植造成的缺素:大豆不耐重迎茬,连续种植2 a以上,就有可能造成某种元素吸收量过大,土壤养分偏耗,表现出缺素症状。二是施肥单一造成的缺钾:一些常年大豆种植区,连年重迎茬种植,施肥单一,麦季施钾偏少,大豆季一般不施肥或少施肥,表现出缺钾现象。三是地域性缺硼、缺钼:大豆对硼和钼比较敏感,钼是根瘤菌固氮酶的重要成分,硼能促进大豆荚果的形成。某些地方受地质构造和施肥习惯影响,容易出现缺硼、缺钼等现象,诱发植株荚而不实。四是钾、硼重叠缺乏区:一些钾、硼重叠缺乏地区,在矫治施肥过程中,单补钾或单补硼一般都很少见效或不见效,必须钾、硼兼施才能使大豆生育恢复正常。

1.8 控旺不及时或不到位

一是控旺不及时:由于品种特性、土壤基础肥力偏高、施肥过多、雨水充足、偏施氮肥等因素的影响,大豆生育前期容易出现茎叶徒长,如果控旺不及时,很容易出现放藤现象,表现为植株高大、细弱,茎秆纤细柔嫩,叶片淡绿,第一分枝离基部较远,节间过长,分枝少,群体繁茂,封行早,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失调,致使花荚脱落严重,结荚少。二是控旺不到位:有的农户虽然也进行控旺,但由于控旺不到位,使得花荚量大幅度减少。

1.9 病虫为害

大豆花期,病毒病、蓟马、豆芫菁、点蜂缘蝽、红蜘蛛、飞虱、棉粉虱、蚜虫等病虫害防治不及时,易造成花荚脱落,茎叶徒长,花荚量大幅度减少,甚至不结荚,形成症青症状。如 2019年在新乡县翟坡镇北翟坡村调查结果显示,6月 23日播种的同一品种,大豆初花期8月 1—2日用药防治病虫害的植株生长正常;8月 4日用药防治病虫害的植株生长后期症青率20%,减产 20%;8月 6日用药防治病虫害的植株生长后期症青率40%,减产40%。

1.10 种植地点不合理

如果大豆种在塑料大棚、果园、菜园、葡萄、辣椒、土豆、蔬菜等附近,受塑料棚膜光照反射、虫害侵染、病害感染等因素影响,易导致大豆开花不结荚,或结荚量减少,或结荚不鼓粒。

1.11 地块连作

连续种植 2 a以上,会造成大豆对土壤中某种元素吸收量过大。土壤中单一元素的缺乏,且同一种病害的积累,会加重病虫害的发生。另外,大豆根系有自毒作用,连作造成土壤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导致大豆开花不结荚,或结荚不鼓粒。

2 大豆生长异常的防治措施

2.1 科学选用品种

选用国审、省审或省引进备案的适合本地种植的高产优质大豆品种。

2.2 合理安排播期

夏大豆适期早播可明显提高产量,华北夏大豆播期在6月10—25日,最迟不应超过6月30日。

2.3 根据品种特性,确定适宜种植密度

按照肥地宜稀、薄地宜密,晚熟品种宜稀、早熟品种宜密,主茎型宜密、分枝型宜稀的原则确定适宜种植密度。株型较大的品种种植密度为12.0万~19.5万株/hm2,株型适中略小的品种种植密度为 19.5万~24.0万株/hm2;肥力高的田块种植密度为12.0万~19.5万株/hm2,中等肥力田块种植密度为19.5万~24.0万株/hm2;适期播种的地块,极早熟品种种植密度以 30.0万株/hm2左右为宜,早熟品种种植密度为 22.5万~27.0万株/hm2,中熟品种种植密度为18.0万~24.0万株/hm2,晚熟品种种植密度为 12.0万~22.5万株/hm2。

2.4 测土配方施肥

遵循“适施氮肥,增施有机肥,配施磷钾肥和微肥”的原则进行施肥。大豆生产应增施有机肥(农家肥),施用配方肥,适当施用钼肥和硼肥。以优质有机肥配合适量氮、磷肥作基肥,培育壮苗。一般施配方肥或复合肥 225~300 kg/hm2,其次看苗追肥,一般在开花前或开花初期追施尿素 75~150 kg/hm2。

2.5 合理灌溉

大豆幼苗期需水量少,一般不需要浇水,土壤含水量少能促进根系下扎,防止后期倒伏,起到蹲苗的作用;分枝期遭遇干旱,适当浇水能增加大豆植株高度,促进花芽分化;大豆开花结荚期需水量较多,在干旱、墒情不好的情况下,必须及时浇水,以满足大豆对水分的需要,减少秕荚。

2.6 综合防治病虫害

苗期至花期,尤其是初花期,混喷杀虫剂和杀菌剂,可防治蚜虫、飞虱、蝽象、棉粉虱等多种病虫发生。从初花期开始喷施,一般喷2~3次,间隔10~15 d。

2.7 及时控旺

大豆初花期有旺长趋势时,及时用多效唑、缩节胺等化控剂喷洒控旺。如果长势过旺,应视情况进行 2次化控,间隔10~15 d。

2.8 与禾本科作物轮作

大豆在种植2 a后应与禾谷类作物轮作。大豆属直根系,吸收土壤深层养分,禾谷类作物属须根系,吸收土壤表层养分,大豆与禾谷类作物轮作能够使不同土层的养分得到均衡利用,且大豆与禾谷类作物相同的病虫害少。此外,根据研究,大豆的根瘤固氮作用能够使下茬小麦增产37%,玉米增产16%。

猜你喜欢

结荚晚熟开花
大豆:花期结荚期巧管理
豆角开花多结荚少管理有绝招
晚熟
晚熟苹果摘袋五忌
晚熟
《一棵开花的树》
雨开花
晚熟脐橙映峡江
中熟优质长豇豆——鄂豇豆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