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深度学习的问题表现与改进策略
2020-01-08孙小丽
孙小丽
(北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吉林·吉林 132013)
美国新媒体联盟地平线项目发布的《2017 年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版)》指出,“追求深度学习”已成为驱动未来学校发展的重要趋势。一方面,大数据时代渐渐趋向于数字化的新型学习方式,但由于大学生分辨力和自制力的不足,网络被认为是“滋生浅层学习的温床”。面对学习快餐化、碎片化带来的学习表面化、浮躁化,如何更有效地学习引发了人们的深思。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在课堂中使用的“满堂灌”“填鸭式”等学习方式,学生形成怀特海(White head)所说的“呆滞的思想”,无法进行深度学习,因此如何促进深度学习迫在眉睫。
1 深度学习概念的提出
美国学者Ference Marton 和Roger Saljo 在1976 年率先提出并阐释了深度学习 (Deep Learning) 和浅层学习 (Surface Learning)这两个概念。深度学习,即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知识和新思想存疑、解惑,之后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从而解决问题。[1]之后国外学者继续从不同角度深入探究,例如Biggs,Entwistle 和Romsdem 强调学习策略的重要性,提出深度学习体现为学习者运用多样化的学习策略,将知识内化、迁移。[2]
国内学者黎加厚和何玲于2005 年最先提出深度学习是指学习者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与己有的认知结构建立联系并将其迁移到新情境中,以此作为问题决策和解决的一种学习方式。[3]张浩等认为深度学习是学习者出于学习兴趣和需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多样化的学习策略来深度加工知识信息,建构个人知识体系并有效迁移应用到具体情境中来解决复杂问题的学习。[5]
根据以上学者总结出的理论,所谓的深度学习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基于兴趣和需要,对知识进行构建并加以迁移应用,从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身的高阶思维能力。
2 大学生深度学习的问题表现
当今时代倡导深度学习,而大学生在深度学习方面却有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深度学习的动机、学习认知模糊和缺少合作学习。
(1)大学生学习认知模糊。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大学生缺乏的教师、家长的严格管控,学生就会出现角色认知模糊,出现无目的、无方向感。[4]首先,学生还没有深刻地认识到何为大学生、何为大学学习,更多的学生一开始是将大学作为娱乐的场所,沉迷于网络,还有学生疯狂地在大学兼职而忽视了学业,忘记了自己真正的角色是学生。其次,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强,“六十分万岁”思想弥漫,盲目地享受当下,却缺乏人生规划,即使有远大的理想,但是却没有实际的行动。
(2)大学生缺乏高阶思维。首先,学生缺乏质疑与批判精神,畏惧教师的权威而不敢指出老师的错误、不敢发出自己的疑问,在上课时甚至不懂装懂,囫囵吞枣。其次,学生不能“一日三省吾身”,在学完一个知识点、考完一次试或者做完一次活动后不能及时地进行反思。而且学生学习缺乏创新能力,在做作业时、写论文抄袭现象较为严重。思维没有创新,实践没有创意,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3)大学生缺少合作学习。目前基于合作学习的生生互动大多停留在以小组讨论为主要形式的表层上,仅仅是为了追求气氛而缺乏具体目标和内容。如当进行小组合作时,有些组员对于什么决策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有些组员固执己见,有些组员则觉得直接总揽全局,各组员间的合作形同虚设,导致成果片面。而在平时同学在课余时间玩手机,下课后直接回寝室,互动极少,没有集中在一起讨论、争辩的意识和氛围,无法进行头脑风暴,开拓自我。
3 促进大学生深度学习的改进策略
针对大学生深度学习的存在问题,改进策略主要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来说,外部包括国家、学校和教师这三个方面,而内部则是从学生自身出发。
3.1 国家颁布相应有效措施
国家对学校进行考核评级的时候,不能只着眼于高校科研成果的输出,更应该考虑学校的教学质量,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时,国家应该重视对学生学习问题的惩罚,落实细节,加大惩罚力度,例如学校针对考试不及格的人,可以采取不给予补考机会或者加大补考金额;对研究生论文加大查重力度,一定程度上能减少抄袭现象。
3.2 学校提供深度学习的良好环境
(1)课程的梯度建设。大一处于从高中的管控转向大学的自由关键期,因此学校最先应该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学风建设,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同时注意课程难度的设置,减少娱乐活动,以免学生学习注意力的转移。大二、大三时期则应开设相关的专业实践课程,也可开设各类专业学术讲座和考研讲座,同时重视职业规划课程设置。大四针对就业、考研压力可适当开展心理健康课程,适当安排考研、就业指导,锻炼其知识应用和操作能力。
(2)塑造智慧课堂。首先,将有关联的学科进行整合,形成跨学科学习,将课程安排灵活化,学科性质雷同的可间隔教学,调整课时,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其次,实施混合式教学,使学生进行线上线下、课上课下的同步学习。让学生先通过网络视频学习,如WOOC、SPOC 等,再由老师在课上提供问题情境,学生需要灵活运用知识,开拓思维,从而避免课上的低效率学习。
3.3 教师要进行深度教学
(1)教师素质的提升。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将学习教学分为动机、了解、获得、保持、回忆、概括、作业、反馈八个阶段,其中教师起很大作用。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充实专业知识,阅读经典,突破学科限制,对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汲取相关教育期刊和教学案例不断完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进行及时的反馈评价并重视过程性评价,从而使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定位,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教师也必须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
(2)师生互相学习。建构主义强调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要素,即学生学习需要互动,其中师生间的互动不可缺少。一方面,教师要采取引导式的教学手段,例如提问法、探究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来形成学术上的互动;另一方面,教师需在学生间产生威信,即自己的学识、才能、品格让学生心悦诚服,来形成精神上的互动。师生间的互动是双向的,要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深度学习状态。
3.4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学习价值观
(1)清晰大学生的角色定位。首先学生必须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这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目标可分为阶段性目标和结果目标,脚踏实地地实现。其次学生必须明确大学生是以学习为主的,不应该沉迷于娱乐活动,养成不良嗜好,也不能过分看重兼职赚钱,大学生还是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拓展自己的知识库,海纳百川,触类旁通。当然,还要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美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2)培养高阶思维习惯。深度学习最终的目的就是培养学习者的高阶思维,即对学习者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素质的培养。[6]学生学习时避免机械学习,而是通过探究性活动,进行批判性思维,尽可能地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和比赛,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丰富经验,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3)生生互动学习。分布式认知理论认为处在社会化大环境中,学习者需要参与到学习共同体中来加深对知识的领悟和理解,“同辈学习”模式学习效果更佳。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之间能够互帮互助,促进共同进步;在进行小组合作时,要有诉说、倾听、质疑、评价,既要有争辩和矛盾冲突,又要有批判和整合。培养学生尊重对方,注重集体利益,综合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时代、国家、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高质量要求下,大学生如何更好地进行深度学习已经引起大家的热议,本文主要就大学生深度学习存在问题以及相应的改进策略方面提供一定的借鉴。大学生主要以自主学习、独立探究为主,从外界汲取理论知识,从而内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来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本文还有很多不足,没有对比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后的现状,缺乏现实性,同时缺乏实践的支持,并没有进行实例研究,仅停留于理论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