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

2020-01-08贾丽媛

科教导刊 2020年33期
关键词:新课标政治思想

贾丽媛 张 欢

(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海南·海口 571158)

新课程改革基础下,新课标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提出更具体化、多样化的教学参考。基于对课程基本理念、结构、内容等把握,新课标强调了高中思想政治融入社会实践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突出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价值。因此,本文就实现高中思想政治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坚持新课标为引领,多角度把握课程所涉及层面的关键性,对教师教学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

1 高中思想政治社会实践活动的内涵

高中思想政治社会实践活动是与学科内容相结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突出课程理念和把握课程目标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形式。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专题访谈、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使学生在活动参与中思考并认识社会,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认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发挥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课程的价值。高中思想政治社会实践活动具有课程内容及跨学科的整合性、参与理论学习的实践性、把握教学资源的时代性等特征。

2 高中思想政治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现状

2.1 传统课程观念的束缚

教师在进行高中思想政治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和教学中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而这就成为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绊脚石。一方面,高考是教师教学的指向,“如何让学生考高分”成为教师教学思考的关键,知识的记忆成为学生学习的重中之重,而时间则变成教师排斥社会实践活动实施的考虑。另一方面,教师教学理念一直秉承优秀前辈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时代发展的兴趣和需求,缺少了一定教学方式的创新,这种固守所谓的优秀成为社会实践活动得不到有效实施的最大屏障。

2.2 教学资源的忽视

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忽视成为高中思想政治社会实践活动设计和实施的缺陷,进而无法实现社会实践活动价值的有效发挥。对于新进的年轻教师而言,经验的缺乏及渴求教学成效的达成,过分的追求具有时效性和典型性的案例却忽视了最基本的教材案例的价值。相反,有经验的教师多数以教材为抓手,却忽视新课标对教学的要求和指导,忽视学生的学习需求。除了最基本的教材、时事政治,甚至是学生、教师本身等资源外,教师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设计或实施时忽略了社会资源的有效运用,如党史纪念馆等呈现的史实代表和发展历程来影响教学效果。

3 高中思想政治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实施

3.1 把握课程性质和理念,明确课程目标指向

(1)把握课程性质和理念。新课标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性质及理念作出修订,教师要了解课程本质规定性,把握高中思想政治是活动型课程;其次抓住四本必修模块的设置,实现新课标中所强调采用教学内容与活动相结合的嵌入式教学方式实施社会实践活动。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材活动的设计以参观访问、专题访谈等形式为主,把握不同阶段社会发展的实际;《经济与社会》坚持社会调查、参观访谈为主的实践活动设计,学习与我们紧密相关的最基本的经济理论;《政治与法治》把握服务、模拟职业体验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认清政治社会与法治社会发展的实际和优势;《哲学与文化》中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以情境模拟、社会调查为主,把握关键的原理和品味优秀的文化。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实现思维与实践活动的碰撞,突出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性意义。

(2)明确课程目标指向。教师在设计社会实践活动时把握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目标,积极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目标是社会实践活动设计的重要指向,社会实践活动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表现。因此,教师在进行设计时要基于课程目标把握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和作用。如设计《全民守法》的社会实践活动时,以调查形式认识人民群众对全民守法内涵的了解,通过大家观点的总结和自我的理解,再结合教材内容形成更全面的理论;通过设计特定情境下的体验,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为更好实现全民守法提出建议。该课的活动设计让学生在实践中培育公共参与素养、获得对法治社会的政治认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精神及最关键的法治意识素养的培育。

3.2 掌握课程内容,厘清学业质量水平

(1)精通课程内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内容是教师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设计及实施的重要依据,是学生参与活动的理论支撑。如《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设计与实施,教师需把握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的组织形式和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实践,明确教学的重难点。教师依据理论需要设计深入社区、农村的调查访谈,了解大家对基层群众自治的认识;设计模拟基层群众自治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感受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坚持课程内容为基础设计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情景再现中把握知识并学以致用。

(2)厘清学业质量水平。新课标将学业质量设为单独标题,明确划分不同阶段学生应达到的水平,这对教师设计和实施社会实践活动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时明确该阶段教学要培养学生达到怎样的水平,在实施中学生参与活动能力的重点关注。如《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的社会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教师把握阶段性评价要求时强调学生对最基本的认识、实践理论的把握;针对合格考的水平,教师设计常考形式下理论的传授,让学生在问题参与中把握认识和实践知识的重难点;针对最关键的高考,教师则需带领学生搜集资料、挖掘不同情境下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辨析。这种把握基本知识、明确知识重难点及实现知识辨析的设置是由一般情境、复杂情境到更复杂情境的呈现,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指标。

3.3 实现学科整合,抓住发展前景

(1)学科内整合。新课标在课程性质、教学建议、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甚至是教材编写建议中均强调学科内容的整合性。这就要求教师在社会实践活动设计和实施中做好全面性和广泛性的规划。一方面,教师把握活动的设计,为突出其综合性务必做好教材知识的贯通;为突出活动的实践性务必抓好学科内整合的教学要求。另一方面,教师实施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贯彻教学考一体化的理念。如针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内容的设计或考查时,通过调查“某一家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情境设置问题,让学生在疑问中思考形成以社会主要矛盾为线索,既形成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一目的知识链接,又提高学生面对问题的知识调动和实践能力。

(2)跨学科整合。把握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发展前景,教师教学要有跨学科整合的前瞻性。教师在设计或实施社会实践活动时,务必把握教材内容的指向性,以尊重教材理论为前提,依据教学需求选择与之对应的学科进行整合,实现知识讲授的创新性和深刻性。如教师在设计《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社会实践活动时,要把握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首先了解中国共产党,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借助报刊、网络等查找资料或是参观与党的历史相关的博物馆外,还要把握《中国共产党历史》课程内容的作用,实现政治与历史的结合。此外,教师还可以依据教学需要联系不同的学科,如凭借政治与经济学的结合带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下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等。教师在创新社会实践活动时把握跨学科整合的方向,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广阔的视野。

4 总结

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对2017 年新课标所提出的构建活动型课程教学实施的重要形式,是实现课程目标和课程价值的重要载体。教师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是对课程教学要求的有效落实,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另一方面,更重要地是实现对学生参与活动的能力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活动参与意识和提高问题分析解决能力,进而实现活动影响下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能力培育,发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育人价值。因此,作为教师,做好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理论概述和了解当前的教学实施现状,从课程目标、学业质量水平及学科整合性三个层面把握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成为高中思想政治课发挥活动型课程成效的关键。

猜你喜欢

新课标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思想与“剑”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