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语文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

2020-01-08魏明霞

科教导刊 2020年33期
关键词:中职融合传统

魏明霞

(三明职业中专学校 福建·三明 365000)

中国传统文化沉淀数千年,是语文教学之中不可多得的宝藏,与中职语文教学相融合,更是让千百年来的文化精粹融入到语文课堂之中,带领学生学习带有精神张力的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其在传统文化教学过程当中塑造人格,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良好教学方式。

1 中职语文教学之中融合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教学资源,与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并驾齐驱,起到塑造学生良好价值观的德育功能。中职学生处在高中同等阶段,正好是性格塑造与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培养的最后阶段,通过良好的德育引导,能够在最后时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格与三观。传统文化也并不是一概而论的交给学生,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应当将传统文化当中好的一面展现给学生,将不好的、有时代局限性的传统文化进行相应的批判,让学生们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语文教学在中职阶段承担了很大一部分的德育属性,除了正常的知识教学之外,对这些即将要走上社会,从事技术工作的学生来说,最后的德育教学往往意味着今后数十年的学生生活和工作的态度、方向、认识等,利用传统文化当中的优势属性,用平易近人的方式让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感召,让学生们能够从语文课堂之中学会规划生活、认识生活。

2 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1)应试理念深刻,缺少学习氛围。中职学生的的文化课一直是教师们需要操心的重点,现阶段的中职文化课教学因为各方面的主客观原因,被迫实行以应试为基础的语文教学,想要通过全面提高语文教学的应试分数,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水平。可以说中职语文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走上社会之后能够看得懂说明书,填的了申请表。而除了对于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强行要求之外,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就不可避免的有所忽略。缺乏学习氛围的情况下,多数学生认为语文学习过于枯燥,学习和不学对成绩影响不大,呈现总体消极状态。

(2)传统渗透较少,语文价值不明显。语文之中传统文化的直接教学并不多,即使有也普遍与生活相去甚远。在开始讲解传统文化的时候,不是学生按部就班的开始学习,通过对重点词语的记忆开始记笔记等,没有真的起到教学作用。学生即使将书本之中的内容进行背诵,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分数,但是考试一过之后便很快的会忘却。传统文化无法留在学生的心中,语文教学向分数靠拢,低成绩与高成绩同样难得的情况下,语文教学的科目价值便逐渐显得不明显起来。如将“婵娟”解释成为“爱情”或“姻缘”的情况屡见不鲜,学生知识的浅薄程度让许多教师感到无力。

(3)教学方式枯燥,学生缺乏动力。中职院校属于职业教育的一部分,其生源终归不算理想,学生能够主动开展学习的人数较少。而语文科目的教学却又相对单调,枯燥的知识和单调的教学方法极容易引起学生在进行科目学习的时候引发逆反心理,让学习热情降低明显。学生对于学习缺乏热情是中职教学的常见情形,对学生的发展有很严重的不利影响。应当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从兴趣作为学生培养的出发点,为学生提供具有文化价值和文化趣味的语文课程,赢得学生的学习动力。

(4)文化引入不佳,缺少师生交流。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学由于以语言能力为主,其中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代表了语文科目的精髓,但是对于传统文化的教学引入明显不佳,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与探讨。学生所能够接受的文献资源越来越少,而传统文化的相关渗透与融合教学尚未形成体系,教学方式还尚不完善,这些因素都侧面阻止了学生在语文科目上学习传统文化产生兴趣热情,降低了学生的动力,让学生的学习状态普遍不佳,传统文化的渗透难以达到效果。

3 中华传统文化融合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方式

3.1 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之中理应占据核心地位。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学更多意义上应当更为注重语文内涵的价值培养,从民族精神的发扬与继承角度展开传统文化教学。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应当拥有传统文化和教育方法两大专业的知识储备,能够运用较高互动性的方法进入到中职语文教学之中。用传统文化之中的精粹所在,培养学生对于自身的深入认识与改造,享受到语文学习对于人的滋养与丰富,促使学生成为优秀的人才。

营造传统文化氛围是进行传统文化教学的第一步,在教师制定教学方案的时候,通过提炼传统文化之中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重点要点,与课本相结合的形成带有教学价值的重要元素,在具体的教学之中凭借这种元素成为教学重点。例如在学习荀子的《劝学》一文时,能够通过一系列的“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等比喻和类比,让学生们对学习本身产生思考。同时教师也能够对《劝学》之中能够表达学习重要性的要点进行梳理,对文字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在传统名篇之中寻找到学习的价值和目的。将此类传统文化融合进正常教学之中,能够让学生在掌握到课文中心思想的同时,受到传统文化的渗透与教育,如《劝学》最终可以归纳出一个道理:只有持续性的学习才能够丰富自己。

学生的死记硬背是语文教学之中的大问题,长时间的死记硬背往往会导致学生思维呆板难以转圜,对于岗位工作无法适应,就算应试成绩尚可,也难以培养出良好的工作能力。而荀子的《劝学》一文,能够良好的融合“灵活学习”的思想,让学生认识到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之中,要循序渐进,也要持续日久,在自然的学习过程之中掌握到学习的快乐。只有学生认识到这一层次,才能够真正的接收到语文教学之中传统文化的融合与渗透。

3.2 充分的利用传统文学作品

传统文化离不开传统文学,而渗透传统文化最好的方式也就是阅读传统文学。事实上许多学生的文言文或者文言白话的功底并不弱,调查后可以知道,学生普遍还是愿意去阅读《三国演义》和《红楼梦》这类传统名著。令人惊喜的是,现代学生眼界开阔,对于传统名著的认识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刻板印象,在不断的读书积累的过程之中,有的学生已经能够带着批判性的角度来分析传统文化之中的优缺点,这是主动学习的征兆。这种情况被认为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十几岁的孩子正是能够沉淀心情阅读名著的年龄,与学习成绩无关。所有将语文教学融合传统文化,就可以通过召开传统名著读书会的方式展开进行。传统名著的读书会离不开《三国》《红楼》,对于传统文化的引导,也势必要从这两本书展开。这是一个读书积累的过程,特别是对于这种传统名著,想要完全读懂相当困难,但是学生既然有兴趣了解传统文化,教师就应当有条件的予以支持。例如让学生抒发对于名著的理解,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撰写成文章,让学生们在自习时间自我交流。同时还应当主动的带领学生阅读传统书目如《论语》《弟子规》等,用带领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紧跟教师的思维获取传统国学的精神内涵,熏陶学生的思想品质。也能够在上课前的五分钟让课代表带领朗读,帮助学生建立读书习惯和背诵习惯,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语文热情。

3.3 借助书画练习熏陶传统文化

书法和绘画是最能够体现传统文化的另外几个教学方面,中国古代传承民族精神的最好载体便是诗书词画。书法写字,却能够在笔锋流转之处展现家国情怀;绘画用墨,也能够在丹青水碧之间发现人性秀美,这两种传统文化精粹,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可以被用在语文教学之中。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带领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画作品,仔细的为学生讲解笔锋与作者的故事,让学生透过书画看到优秀的品质,能够经受住时间的洗礼而代代流传。教师也能够组织学生进行硬笔书法练习,培养学生静心的品格,以书法为起点培养学生对于语文教学的主观能动性。除此之外一手漂亮的好字也能够帮助学生在社会之中争取到良好的第一印象,凭此能够争取到无穷的机会。除硬笔书法之外,依照学校建立的地方不同,将地方上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能够融合进教学之中,如地方的典型戏剧、文化故事、名人事迹等等,都能够成为语文教学之中的重要资源。结合地方的文化特色也能够帮助教师举办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如带领学生前往地区的文明古迹进行参观,对当地重要的文化现象或建筑等让学生们进行调查,举办演讲会等。熏陶式的语文教学让学生们在文化熏陶之中学习语文知识,在语文教学之中塑造优良品格,用优良品格在社会上努力奋斗。

4 结语

语文科目在中职教育之中的有效开展,无法离开传统文化对语文教学的支持。而传统文化的集成与发扬,也无法离开语文教学的大力引导。通过语文教学之中与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能够帮助学生深入自身的思想内涵,从人生未来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健全的人格素养,完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培养体系。

猜你喜欢

中职融合传统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