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卓越教师培养为指向的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2020-01-08胡婧妍

科教导刊 2020年33期
关键词:小学教师通识课程体系

胡婧妍

(上饶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江西·上饶 334000)

1 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严重的教师专业信念与师德教育

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中,可以清楚的看出教师培养应增强养成教育,着重培养今后教师气质,从而营造优良的教育文化气氛,积极指导师生树立长久从教以及终身从教的信念。教师专业信念便表示教师应增强教师事业责任感。目前,培养我国小学教师职业课程体系中,应更好的注重学生专业知识掌握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两个方面,基于学生在专业信念以及职业道德两方面课程较为缺失,加之一些高校专业必修课程只设置极少的一两门,这很明显单一师德教育对今后学生教育较为匮乏。

1.2 通识教育比重与课程门类低

通常情况下,卓越教师培养需高校建立公共基础课程,其学科课程、教师教育课程比重要适当,结构合理、理论与实践需要深度的融合。在我国小学教育专业中,通识教育课程存在以下问题:(1)通识教育课程比例失调。通识教师教授的课程关系到的领域较为狭小。(2)通识教育课程以及学科专业课题融合度低。从小学教师培养课程体系结果中可以看出,通识教师具有两个较为显著的差距。首先是国外通识教师占据的比例远高于中国高校。在国外高校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关系到的领域较为广泛,例如:美国肯尼索州大学潇湘教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关系到的数学、英语、社会制度等六个区域。相对来讲,国内高校大学生都将部分时间应用到英语以及计算机等阶级考试中,没有时间注重人文、社会以及科学等方面的区域。

1.3 学科专业课程整体性较低

小学阶段的教学实际情况可以得知,小学教材中关于文化知识自身没有任何难度,主要是解决接受能力低的学生,怎样自主高效学习。所以,小学教师需要增强全方面的知识结构,加强教育教学整体水平以及艺术,从而注重教育理论以及学科相结合。小学教育整体要求小学教师应全面了解多方面的学科知识,在此基础上建立知识体系和根本思想。

1.4 教师教育课程缺少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关注

卓越教师最终的培养需求是,融合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积极改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从而专业钻研儿童研究、科学以及心理等。小学教育最根本的要求便是需要小学教师了解小学生发展知识,清楚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规律,了解小学生学习特点。对比研究结果可以了解到,国外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基础课程更加注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拥有极强的针对性。例如:某小学教师在第一学期开展了课堂管理课程,但是此课程都是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设置的,简单来讲,课堂管理1 与课堂管理2 都是有针对性的对不同年龄段学生展开教学的。

1.5 教师教育转各行业素质需提升,教学方法需改进

卓越教师培养的需求便是整合高校,改善教师资源,根据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要求,全方位改革教师教育课程中的内容,致力积极促进师范生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小学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属于较为特殊的专业,此教育体系清楚的指出职业方向以及综合学科,这对学生实践以及整体素质要求较强。然而,达到这一培养的目标核心在小学教师自身,这本身专业素养便影响着今后小学教师专业能力以及素养。

近阶段,高校教授教育方面的基础课程以及学科课程教师针对小学教育教学和改革情况较为生疏。讲解理论似乎脱离了小学教育以及学科教育真实情况,教学方式与方法也都是翻版的讲授教育方面的公共课程,怎样脱离小学教育实际教学和卓越教师培养需求不一致。

2 改善目前小学教育专业课程问题的措施

2.1 增强师德教育课程比重,加强师德教育内涵

高校需增强师德教育课程建设,可凭借师范大学教授设计的培养方案,开展教师职业道德、小学的与实践论以及生命教育等方面的课程。但是,专业理念以及师德教师不但需要师德课程单独承担,还需发挥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隐形课程功能,在加强今后小学教师实践过程中,注重提升自身专业理念。作为高校应不断的探索师德教育路径,分析怎样使高校与学生教育习惯等相融合,培养教师情感,磨炼教师意志力。此外,除去传统课程教学之外,可邀请小学教育一线教师迈向大学课堂等路径,通过讲座的形式,丰富师德教育内涵。

2.2 增强通识教育课程比例,增强课程选择性

通识教育课程能更高校的培养学生广泛学习学校知识的兴起,合理设计知识结构以及开拓视野,这对于今后教师整体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也明确的提出小学教师应拥有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且拥有艺术欣赏和表现知识等整体知识素养。对于目前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微课程体系中出现的问题,应从如下方面着手改善,首先提升通识教育课程比例,延伸通识教育中的核心课程,从而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的选择性,逐一提升通识教育课程以及学科专业课程等方面的融合程度。

2.3 提升教育类课程以及小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特点

目前,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中存在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简单来讲,课程目标忽视了今后教师将成为儿童研究者,课程结果以及内容的匮乏对于儿童学的高校研究有直接关系,课程的实施与小学教育情境分不开。所以,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应以小学生发展特点为主线,简单来讲,课程开设需融合儿童心理发展为特点,突破传统教师教育专业,以儿童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在从儿童教育实际出发展开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及实施。

2.4 增强整体课程建设

整体课程建设需要高校满足小学教育实践需求,着重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方式。通常情况下,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都是经由多个学科支撑而来,所以,与培养中学教师学科专业课程体系不相同。实际上,站在培养中学教师学科专业课程体系上看,较难将学生应有知识、能力分成独立的课程。小学教育专业整体课程建设不但能体现学科课程间的整合,还需了解通识教育以及学科专业课程间的高度融合。例如:应进一步整合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以及政治理论课程,有效融合教师信息化技术和计算机课程。综合学科的课程建设也需高校逐一开放各院系间的隔阂,将其封闭的环境改为开放式的系统,进而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2.5 加强教师教育者本身发展,实施课程改革

高校不但要积极鼓励教师更进一步的面向教育实际,还需清楚小学、了解小学,采取专项培训以及进修的方式,提升教师教育人员本身专业水平。与此同时,高校需要积极主动的与小学建立平稳的合作关系,邀请小学优秀教师承担学科教学课程工作,积极、高校的发现“双向互聘”以及“岗位互换”等新机制,逐一形成高校与小学联合培养卓越小学教师模式。小学教师自身也应延伸改革课程内容,在小学教育教学案例中加入课程教学实例,定期改革创新课程方式,选用多教学模式,改变传统课堂模式,为卓越小学教师培养诸多新鲜活力。

3 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3.1 构建坚持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教师实践智慧通常是聚集目的、理性以及德性为一体的专业品质,主要体现在教师应全面了解教育教学工作多样化,可以灵活自如的应对整体能力,卓越教师内在的品质都是以实践知识为主,主要是为了培养师范实践智慧,完善小学教育专业,需要遵照实践教学全程性以及多样化准则。

3.2 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表现

在建立合理的实践教学自古都是实践教学开展的前提,在理解的基础上了解实践技能,首先应集中规范实践以及自主分散。进行实践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教育见习、实习、研究等形式,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在教育见习阶段,采取学生自主分散的方式设定任务等方面监督学生如何运用假期以及如何安排实践,来感知小学教育,尝试承担教学任务。

3.3 建立多方参与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

在实践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评价机制,能够给实践教学提供导向支持。实践教育中小学非常受注重,展开实践教学,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提高教学评价的精准度,从而促进教师教学的认真度。简单来说,就是各阶段学生、家长、学校以及相关教育机构参与评价活动。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对卓越教师培养为指向,结合实际教学体系对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进行指导,从而促进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本文旨在为人们今后了解以卓越教师培养为指向的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发展提供帮助。

猜你喜欢

小学教师通识课程体系
小学教师非言语行为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枣强县第一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平凡教学三十载——一名小学教师的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