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诗海,诗润心田
——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之我见
2020-01-08郑燕燕
郑燕燕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第二实验小学,福建 厦门 361000)
古诗,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清丽的神韵传唱千古而不衰,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我国悠久历史里一颗璀璨的明珠。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古诗是我们的骄傲,但是低年段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阅读量不够丰富,他们对古诗词的理解并不那么容易,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读懂它、理解它呢?
一、学诗识字,相得益彰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当然,古诗教学中也强调了识字这一任务。
(一)探究字理,见形晓义
汉字是音形义相结合的统一体,音形义三者的结合是汉字的结构方式,所以在识字教学中要遵循汉字本身的规律。例如在《池上》一课中,指导学生理解“小艇”“浮萍”和“踪迹”时,可利用偏旁识字法进行学习。通过理解舟字旁表示小船,进而了解“小艇”的意思;从字形上看“浮”是三点水,“萍”是草字头,所以猜测浮萍是一种生活在水中的植物,再通过图片加以辅助,加深理解;“踪”是足字旁,“迹”是走之,进而猜测“踪迹”跟脚有关,再通过给“踪”找朋友,如踪影、跟踪、追踪,并结合一年级上学期学过的《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让学生用上“________是_______留下的踪迹”这样的句式,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更加深刻地理解“踪迹”一词的意思。除了偏旁识字,利用会意字的特点,将一个字的几个部件分解理解,再“合二为一”,理解该字的意思,例如《池上》中“采”字 的理解,可以这样引导孩子:“采”字上面是爫,表示手,下面是木,表示树叶,所以“采”的本义是用手指或指尖轻轻摘取。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当我们把汉字的构字规律方法教给孩子之后,孩子就会用这样的方法学会更多的汉字,而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几个生字,从而发散了他们的思维。
(二)生活联结,随文识字
在《池上》一文中,如何理解“偷”的意思,进而感受小娃的顽皮的特点,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所以先出示字典中的三种解释,让学生说说在这首古诗中“偷”应该怎么理解。待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之后,再创设情境:母亲节,你会给妈妈一个惊喜吗?你会瞒着妈妈偷偷地做些什么?肚子饿得咕咕叫,一放学妈妈早就煮好了你最爱吃的红烧肉,趁妈妈在厨房里忙活的时候,连手都来不及洗就偷偷地往嘴里塞了一块肉。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将识字与直接的、感性的经验进行对接,符合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更真切地感受到小娃的顽皮特点。
(三)立足教材,借助插图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插图这一宝贵资源,将插图与古诗巧妙融合,进行有效学习。如《登鹳雀楼》一文中,理解“层”的意思,可以引导学生看插图,这鹳雀楼一层叠着一层,数数有几层。《敕勒歌》中“笼盖”的意思较为难懂,如果能有效利用插图,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天空像圆圆的毡帐大屋顶,笼罩着大地,使抽象的文字变得形象、直观,也更好地感受到古诗用词的精妙与灵动。此时不需要教师的一味灌输,学生通过插图的直观视觉冲击,无声胜有声,既符合教材编者的意图,又提升识字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方块汉字,奇妙无穷,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使枯燥无味的识字教学散发出特有的光芒,照亮学生学习古诗,感受古诗语言文字的魅力之路。
二、声情并茂,有声有色
古诗有一定节奏,富有美感,给人以美的享受,通过朗读,生动有力地再现古诗的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那么低段的古诗该怎么指导朗读以至成诵呢?
(一)读准字音,初读入文
由于低年段学生刚刚接触古诗词,所以教师可以借助播放录音或者范读,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韵律美,再让学生自由朗读,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古诗,为后续的声情并茂奠定良好基础。如在教学《池上》这首古诗时,笔者采取了范读的方式,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听准每个字的读音,每个句子的停顿以及用什么样的语气进行朗读。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朗读,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停顿。然后再指名让学生朗读,通过同学评价、教师评价等方式,让学生在不断朗读中读准字音,走进古诗。
(二)读懂古诗,初知大意
在教学《池上》时,笔者让学生伴着音乐,一边看画面,一边读诗句,并让学生思考:“你读懂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画面?”A 学生说:“我看到了小娃撑着小艇偷采白莲。”B 学生说:“我看到这个小娃不懂得隐藏自己的踪迹,因为船尾后的浮萍暴露了他的行踪。”从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中,笔者知道了孩子基本已经理解了古诗的大意,此时不需要老师按照传统的一字一句把诗句意思强加灌输给学生,因为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已经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看到的画面了。
(三)熟读成诵,尊重个性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也是一种创造行为。同一首古诗,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解读,教师不应以个人主观束缚孩子的独特感受。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但绝对不是“霸道总裁”。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常常有一个误区,根据手中的参考书“请君入瓮”,这种教学方法与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显然是背道而驰的。如白居易的《池上》塑造了小娃顽皮可爱的形象,教学这首古诗时,笔者问学生,“小娃,你撑着小艇,荡漾在小池塘上,看到这满池的荷花在风中飘舞,诱人的莲蓬仿佛在向你召唤,你心情怎么样?”A 学生说:“我很开心,因为我满载而归,所以我这样读——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他把“回”字读得很轻快,读出上扬的语气)B 学生说:“我觉得莲蓬好多呀,船上有,就连竹筐也堆得满满的,我觉得船好重,所以我这样读——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他把“撑”读得特别用力)C 学生说:“我好怕辛辛苦苦采下来的莲蓬被发现呀,我得藏好咯,所以我这样读——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他把“偷”读得特别轻)笔者很意外一句古诗竟然有这么多种不同的读法,真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啊!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才能倾听不同的声音,课堂才会百花齐放!但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所说的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绝不是任由学生天马行空地创造,不是对学生的个性体验不假思索地肯定。
三、展开想象,化诗为文
古诗语言精练,题材又与学生生活相距较远,使得低段学生在理解诗意,感受诗歌思想感情方面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借助想象的翅膀,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背后的韵味或深刻的思想感情。
(一)借助文本,丰富想象
想象犹如诗歌的翅膀,如在教学《登鹳雀楼》时,笔者分别出示诗句,让学生圈画出诗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学生圈出的词语分别是“白日”“山”“黄河”“海”。笔者分别将学生圈出的词语投屏在幻灯片上,让学生在学习小组进行交流,这些词语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一个个抽象的文字变得不再枯燥无味,而是显得更为灵动,内化在了学生的心中。
(二)抓住插图,引导想象
低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以引导学生想象更丰富的画面。如《池上》教材中,画面上是小娃撑着小艇,挨挨挤挤的浮萍就被冲开,留下了一时难以合拢的水痕,让学生抓住插图,指导学生进行想象,笔者启发道:“小娃知道他留下的踪迹吗?你怎么知道的?”学生抓住了插图进行想象,感受到了小娃偷采白莲却不知道隐藏踪迹,还悠然自得地撑着小艇离开,体会到了小娃的可爱。
(三)表演角色,创造想象
通过模拟、表演古诗,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氛围,以此创造并挖掘他们的想象力,学生可以表演整首古诗也可以某一句古诗。如李白的《夜宿山寺》中“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为什么诗人不敢大声说话呢,因为担心惊动天上的神仙。如果这时候让学生表演诗人此时站在山顶寺庙的高楼远眺,抬手摘星,感受到楼之高,诗人跟“天上人”之间相距咫尺,自然而然读这首诗的时候就会轻一些,慢一些了。
总之,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新课程标准》为纲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让学生爱上古诗,爱上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