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探究

2020-01-08杨树业

课外语文 2020年30期
关键词:语感意识文章

杨树业

(宁夏石嘴山市第四中学,宁夏 石嘴山 753200)

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都是教师关注的重点,其中一方面就是学生的语感。语感作为图文文化素养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发展也是必需的。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多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语感培养受到了阻碍,长远来看,这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本文先介绍了语文教学中关于学生语感培养的现状,之后简要介绍了语感培养现状形成的因素,最后针对语感培养的现状提出了一些相关性的建议,旨在促进学生的健康长远发展。

一、语感培养现状

(一)朗读意识薄弱

具备一定的语感能力是学生所必备的素养之一。朗读文章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实际的校园生活中,很少可以听到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声,如果一些学校没有早课时间,学生朗读的声音更是少得可怜。很多学生在课堂上除了偶尔有教师提问学生问题之外,也习惯了用静默的方式回答老师。朗读实质上是一种识记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但是,实际的教学生活由于老师朗读意识薄弱,学生的这种能力的培养常常处于冷板凳的地位。在课堂上见到的大多都是教师带领学生对试卷和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老师忽略了朗读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二)科学技术教育法的使用方法出现错误

当今世界是一个科学技术十分发达的世界,在教育领域中,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师意识到要将科技恰当运用在课堂上,用科学技术吸引学生兴趣从而实现课堂效率最大化。虽然多媒体技术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运用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发现部分教师在使用多媒体科技软件的时候,会出现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过分注重学习兴趣,忽略了在语文教学中对于文本的朗读和文本所富含的情感表达的理解。学生们虽然通过科学技术提高了学习兴趣,但是学生对于文本的认知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从而间接阻碍学生语感的培养,为学生的整体发展造成阻碍。

(三)教师忽略了情感的本质

情感是一个人对一个事物喜爱或讨厌的真实表达。情感的本质是通过一定的学习,激发所有情感活动参与者的共情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常常泛泛地解释所具备的情感,总是站在理性的角度去分析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但是情感的本质在于每一个人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经验体悟作者所表达的。教师的这种做法忽略了朗读,也忽略了在朗读过程中学生情感本质的解析。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父爱》这一篇课文的时候,大部分教师所站的角度就是父爱是深沉的,无声的。但是实际上学生的父亲因为性格的不一样,所以就会给学生不同的感觉,教师要做的其实是让那个学生结合自己读文章的感受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忽略这一环节。

二、问题的原因

(一)传统应试教育影响

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评判标准就是成绩论,哪一个学生的成绩好,谁就是好学生,哪一个教师所教出来的学生成绩好,哪一位教师就是优秀教师。学生因受分数的影响忽略了对于朗读的需求,教师因为受到教学目标的影响,忽略了学生发展的真实需求,从而出现了在课堂上让朗读流于形式或者直接占用朗读的时间进行习题的讲解,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学生在发展中的朗读素养的培养被忽略。此外,由于传统因素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过分注重成绩,从而忽略在朗读过程中对学生情感表达与共情的培养,忽略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自己对父爱的理解,从而为学生素养的提升加大了阻碍。

(二)加强对情感认知与教育方式的正确理解

科学技术是二十一世纪快速发展的结果,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教师也接受了新的教育观念,并且将观念付诸实践。但是由于新观念产生的时间并不久,难免会导致教师对于观念认知产生理解偏差,对于观念的理解产生偏差就直接导致了在教学活动中过多地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忽略了科学技术是没有感情的产品,无法和学生产生共情。

三、问题的解决

(一)组织朗诵活动,感受朗诵的魅力,提高朗读意识

人所采取的任何一个行动都是在经过一定的思考之后所采取的,朗读活动亦是如此。教师由于朗读意识的薄弱使得朗读对学生的好处被忽略,进而阻碍了学生的长远发展。为此,相关的部门应该组织一些朗诵活动,让教师进行参加,在提高教师的朗诵意识的同时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以此影响学生,进而举办一些学生的朗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朗诵的魅力,进而增强学生的朗读意识,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意识前提。

(二)发挥想象力,感受文本的魅力

中国文字属于象形文字,文章则是众多文字堆砌起来,形成一篇不错的文章。初中生所阅读的文章都是十分有魅力的,且都需要学生用心去朗读感受,从而体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文字之美。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可以利用学生重复朗读的方法和想象力的方法增强学生语感。

第一,通过重复朗读,在朗读中利用自己的想象力感受其魅力。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不断地阅读中便可以自己慢慢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含义到底是什么。比如,在阅读《邓稼先》这一课的时候,老师可以把时间交给学生,在课堂上教师通过示范朗读,在起伏的声音中吸引起学生兴趣,之后可以在课前,早课的时间让学生重温这一课,从而让学生在重复阅读中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第二,运用常识和学生想象力让学生体会语言运用巧妙之处。初中生阅读的文章都是经过了精挑细选的,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结合所阅读的文章内容,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回忆回想起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情景,然后利用想象力让学生感受壮观魅力的画面,从而增强语感。比如在学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句诗歌的时候,教师便可以让学生回想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烟囱冒出的烟是什么样子的,之后简单地对这句话进行分析,告诉学生“大漠”“孤烟”“直”等含义。在学生理解所表达的意思之后,教师用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在荒芜的沙漠中,一个旅人背着沉甸甸的行囊,孤独行走在一望无际的沙漠,突然看到一缕烟从孤独的烟囱中冒出来”的场景是怎么样的。学生在朗读中想象其壮观场景,在体会中增强学生的语感。

(三)丰富朗读形式,避免过度依赖多媒体

多媒体的出现为生活和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方便,但是由于人们对于其错误的使用,造成了教师在教学领域中过度依赖多媒体。为此,教师应该在朗读过程中丰富朗读形式,避免过度依赖多媒体,避免为学生发展带来阻碍。

第一,传授学生一定的朗读技巧。一篇完美的朗读一定是技巧与能立的双重运用。教师在朗读前要教授学生一定的类似于重读、弱读的朗读技巧。比如,当学生学到十分激烈的情感的时候要重读,当读一些比较耐人寻味的句子的时候要轻读,在轻重缓急、高低起伏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并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

第二,朗读交融法,让学生在愉悦中感受朗读的魅力。朗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在朗读一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竞争法、配乐朗读法、录音朗读法等朗读方法交融并用。比如,在学习《黄河颂》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先用录音机播放一遍,让学生自己跟着朗读,在经过了一定的学习之后,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不同的小组朗读不同的片段,比一比哪一个小组朗读得比较好,利用学生的竞争意识促使学生可以用心地朗读文章。在课堂结束的最后,可以利用多媒体配乐的方式播放朗读内容,有的学生还可以跟着朗读,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四、结语

语文课程是一门设计范围十分广泛的课程,在这个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朗诵意识,让学生在朗诵中增强学习的欲望。提升语文素养是当前教学的一个重点,为此,语文教师也在不断为之做出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素质教育的目标很快就会实现。

猜你喜欢

语感意识文章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