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激发与培养策略
2020-01-08朱丽燕
朱丽燕
(广东省茂名市祥和中学,广东 茂名 525000)
语文是一门长期性和反复性共存的学科,而学生在学习时,不能及时了解到现阶段文化的丰富程度和有效掌握学习方法。因此,在进行教育时,教师要了解现阶段学生的主要特点。初中阶段的教育要根据现阶段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根据不同的学习需求和成长要求,布置不同的学习内容,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及时调整教学的方法和课堂内容,让教育更具针对性。
一、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的问题
(一)当前学生的主要特点
初中生由于身体和心理的不断变化,使他们进入了“青春期”的阶段,呈现出“叛逆”等特点,不能及时控制自己的情绪。同时,由于“开学”的压力,使得他们在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时产生了极大的压力。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知识的教授过程中,要重视现阶段学生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根据他们的需要进行德育内容的渗透,才能有效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现阶段教学的主要方式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各种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层出不穷,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根据现阶段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找到其接受和学习的方法,提升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在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时,教师要分析当前学生的主要特点和他们的行为习惯,根据学生的不同天赋素质,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使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让他们的个性发展和成长。
(三)现阶段教学的主要内容
现阶段的教学主要以素质教育为主。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文化的熏陶过程中,教师要针对现阶段学生的思想意识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基点,立足于同学们的实际发展需求,不断进行课堂内容的延伸和扩展,以满足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需求,建立健全人格特点,丰富自身的生活内容,找到学习知识的兴趣。
二、问题意识的激发与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问题思维是学生思考和创造的重要动力,是一切创新和创造活动的动力。通过对问题意识的培养,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更能够使其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和理解,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发展。在问题意识下,学生的文化知识不足以对客观事物产生解释,能够主动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和探索,增加文化知识的需求和需要,产生学习欲望,启迪智慧、启蒙思想、启发思维。
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基于问题意识激发与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奠基石,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问题意识成为了语文教学的关键。
(一)导学案
导学案以辅助教学为主,帮助学生在理解教材知识时形成全面的认识和意识。现阶段学生正处于认识世界的积累阶段,在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时呈现出一定的依赖性。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教师可以使用导学案,帮助其形成独立的学习习惯,形成课前预习的意识,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素质。
教师在布置导学案的内容时,要重视“课前导入——课中提问——课后总结”三个部分,这样才能有效帮助学生提升文化素质。在课前导入部分,教师布置的内容主要体现在“生词解释、文意阐述、结构梳理”等三个方面,让同学们在通读课文以后产生“初步认识”。课中提问主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思维,逐渐养成“问题学习”的意识,从而带着各种问题进行通读和研读,使同学们对课文含义有更深一层次的理解,达到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的终极目标。在课后总结部分,主要阐述自身的体会和感悟,使同学们在理解知识以后能够形成自身的独特的感受,从而丰富自身的文化积累,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判断能力、总结能力和应用能力,全面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
以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中《蒲柳人家》一课为例,在进行导学案的布置时,教师要帮助同学们进行困难语句的翻译,如对痱子、擀面杖、腌臜、唿哨等文字进行注释,供给同学们翻译和解释。并对“一丈青、大学问、何满子”等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为什么爷爷号称‘何大学问’、何满子的奶奶为什么号称‘一丈青大娘’、自从爷爷被尊称为何大学问以后,做出了哪些改变”等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导入,引发同学们的思考,继而形成“问题意识”。
(二)“矛盾”思维
通过对语文课文中的“矛盾”进行把握,能够有效提升同学们的总结能力,理解“文章结构”的形成,从而产生整体把握内容的思考方式,不局限于段落理解,但又在段落理解的过程中深化对主题的认识。
矛盾是问题产生的主要方面,也是人们对客观世界产生追问和思考的主要原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在进行文化知识的理解的同时,对文章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能够有效提升同学们的“矛盾意识”,继而产生问题意识,激发他们对文章内容的深度理解和思考。教师要重视教材知识的深度,有意识地进行课堂内容的延伸,从而丰富课堂内容。同时,在对文章内容进行“矛盾”的提炼时,也要重视到同学们当前的文化基础、情感基础,才能有效发挥“矛盾教学”的优势作用。对“矛盾事物”进行分析,教师始终要把握“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重点论和两点论统一”的原则,才能保障教学的有效性。
以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中的《关雎》为例,古诗文一直是同学们学习中的困难部分,在对古诗文进行学习和理解的同时,教师要把握到古诗文中的矛盾部分,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两句进行联系,通过分析作者本身的情感矛盾,继而使学生获得对文章深层意义的认识。在对“矛盾问题”进行分析的同时,对文章整体矛盾进行把握,如:“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与“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形成“梦境的对比”,加深对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三)加强实践
文化知识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同样,在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带领同学们从“实践”中感受,从而加深对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在进行文化活动的同时,教师要始终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使他们对客观事物不断进行思考,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从而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提升课堂参与热情。
“实践”可以通过对客观事物进行操作,对作者的经历进行感受,但是由于教学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导致教师在组织同学们进行实践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教师可以此为启发,使用“情景创设”或“小品表演”等形式,丰富同学们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实践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根据现阶段同学们的学习能力选择丰富具体的故事情节,让他们在进行人物扮演的同时形成强烈的情感体验。
以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中的《秋天的怀念》为例,可以鼓励同学们进行“表演”等比赛活动,在进行比赛时,教师充当评委,让同学们充当观众。在演讲内容上,同学们可以根据对故事情节的理解进行模仿创作,或“续作”与“改编”,也可以选择文章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表演。在鼓励同学们进行故事情节表演时,添加各种音乐背景和图片背景,以改善他们的表演背景,让演出趣味化。在表演结束以后,让同学们对书中故事进行感悟和体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四)主题讨论
文化活动一直是同学们喜欢参与的主要方式,也是启发他们对“主题”问题进行思考的有效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主要启发同学们对特定的“主题”进行思考和讨论,以强化他们的表达能力、判断能力、总结能力和文化素质,对自身的文化基础进行充分的认识,并将已学过的文化进行联系。但是在主题讨论或“辩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发挥自身的引导和带领作用,及时调整学生探讨的方向,并根据现阶段同学们的文化基础和意识,来设计不同深度的问题,控制问题的难度。
总而言之,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让他们在进行文化学习时掌握学习方法,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在素质教育下,教育要启发同学们的思维,启迪智慧、启蒙思想,就必须让他们形成“问题意识”,在问题意识的作用下丰富自身的文化积累,主动进行探究和学习,最终形成终生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