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诗歌中的“梨花”意象研究
2020-01-08田琦
田 琦
(甘肃省陇南文县梨坪赵村小学,甘肃 陇南 746400)
“意象”,对中国古典文学来说并不陌生。从和乐而歌的《诗经》到浩如烟海的唐诗,都存在“意象”。它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作出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原本是两个分离的词汇,最早由王充合二为一,形成一个独立的词汇,他在《论衡》中点明:“夫画布为熊糜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他指出“意象”原指动物画像,此处指代礼制。真正使“意象”具有审美寓意的是南朝梁文学理论家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指出:“窥意象而运斤。”旨在说明“意象”是审美主体经过构思、想象等脑力活动后加工而成的审美意象。
繁花映眼,只取一枝。在此,本文只选取唐代诗人白居易诗歌中的“梨花”意象进行研究。
在白居易的咏花诗研究方面,前人探究过的花卉意象有莲花、樱花、桃花、石榴花等等。在白居易诗歌中的“梨花”意象研究问题上,有《白居易与花》《略论白居易咏花诗》等涉及研究梨花的文章。作者主要通过两方面来对梨花进行描写:一是梨花喻雪,二是梨花喻美人(杨贵妃)。其中,陕西理工学院杨榴霞的《淡妆浓抹总相宜——论唐宋诗词的梨花意象》较为全面,论文主体分象征形象和情感内涵两大部分,较详细地分析了梨花的多重意象性。新加坡教授王润华的《我看〈长恨歌〉的梨花》也是研究梨花意象的佳作,文章深刻分析了白居易《长恨歌》中梨花喻贵妃的形象。他的观点对本论文的写作产生很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前人对白居易的梨花意象研究单一,对其全面研究者甚少。本文将从白居易有代表性和研究价值的梨花诗入手,由梨花诗的表象向其深层探究。从细处着笔,先溯其意象的渊源,多方面研究白居易诗歌中“梨花”意象,再具体阐述白居易诗歌中“梨花”意象的内涵。
一、白居易诗歌中的“梨花”意象
中唐之际,梨花诗的创作日渐繁盛,梨花意象层出不穷。梨花诗的创作,意象独特而又新颖的作品多出自白居易之手。他一生写作了12 首梨花诗,其意象大致可分为三类:1.超脱现实,追求在幻境中解脱的梨花花神;2.同情弱者,慰藉被抛弃冷落的陵园妾;3.追忆往事,融入亲身经历的情感之花。
白居易对梨花的感情深厚。因其前半生的仕途跌宕起伏,爱情不尽如人意,又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颇深,所以他特别倾情于被时俗冷淡的“梨花”。“梨花”对仕途艰辛、旅居在外的白居易而言,既可以安慰现实中孤寂的灵魂,又促使他对生命、命运以及人生意义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仕途、爱情和个人思想赋予了白居易梨花意象丰富的内涵。
(一)梨花花神
“花神”是主宰花开花落命运的主管。何小颜先生在其著作《花与中国文化》中指出“花神”是:“人花沟通的一个结合点,在古人那里便是灵魂的转化。古代民间有许多传说,说某某花是由人的灵魂变化而成,或者人死后灵魂升天,成了某某花主管,人称‘花神’或者‘司花之神’,算起来大多是人间的凡人死后被敬奉而来的。”
纵观有花神之名分者,明末进士黄周星在《将就园记》中述其特征为:“有花神祠,主祀百花之神,而以历代才子、美人配享焉。”多如屈原、林逋、陶渊明、息夫人等佳人才子。例如,兰花叶子细长、姿态优雅,常年葱绿,开花淡雅而幽香,以此象征高洁、正直、淡泊的人格特征。兰花的这种特质是最符合中国人谦逊自持的人格观的,它所孕育的文化内涵既是孔子怀才不遇的“当为王者香”(《孔子家语》),也有屈原对兰花美好的赞扬:“幽而有芳”“秋兰兮清清,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屈原将兰花视为正气之宗,以表示对邪恶的抗争,对权贵的愤怒和对国破家亡的悲愤。此外,他又有高洁的品质。因此,后人尊奉屈原为兰花花神。林逋,一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和靖诗集》)让人称赞不已,被誉为咏梅之千古绝句。读此诗如亲临梅花之境。形者,历历在目,神者,心存梅魂,一幅山园小梅图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成功描绘出梅花清幽香逸的姿态。但最令人感到痴狂的还是他个人生活的态度——终身不仕,未娶妻室,与梅花、仙鹤为友,自称有“梅妻鹤子”做伴,怡然自得,乐在其中。而林逋这种养梅、爱梅、咏梅之情,已经达到了一种痴迷的境界,鲜有人能与之比较,梅花花神宝座自然归林逋所有,而他人是不能够享有的。
(二)陵园妾
清明,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自春秋战国以来,清明承袭了前人许多约定俗成的习惯和活动。一方面,古人在清明多有出门踏青(今指春游)的活动,或进行拔河比赛、放风筝、品尝新茶等一系列有趣的活动。而在清明时节踏青,已是暮春之季,察看暮春景物,早已“花落知多少”,绿肥红瘦,多是一场花褪残红之景。这对于有着最为浓烈的伤春怀景之情的古人来说,清明最易触动人生感伤的琴弦,最易感受到暮春的那一丝轻寒。而此时节,若要赏花,恰恰有一种素雅白花为之开放,自然是玉洁冰清的梨花。
春风沐雨,千树梨花,有一种独挡暮春,压尽天下花的气势。这为清明萧飒的气氛增添了不少的生机,赏梨花之人自然增多,历代文人对其更是赏识有加,梨花与清明结下深厚的情缘。
另一方面,清明是祭祀的重要节日。扫墓多以烧纸钱、进献鲜花水果等为主,其次会在亲人墓旁手植松柏之木。既有绿叶相伴,更需好花来配。这花的选择要显得庄重、肃穆,与陵园的格调相互统一、协调。大红大紫自然是与其格格不入的,多以黑白二色为主。但在自然界中没有黑色的花卉,只能用白色的花朵寄托对亲人的哀思。梨花正好在清明前后开放,又“梨花”的梨与“离”字的发音相同,梨花亦有离别、悼亡之意。文人的眼光便聚集在梨花身上。
因梨花有花瓣易脆弱,花期很短的特点,所以文人多将其当作妇女红颜易老和命运凄惨的标志。白居易在《陵园妾》中描写道:“陵园妾,颜色如花命如叶。命如叶薄将奈何?”陵园妾,即被发配至帝王陵寝守陵的宫人。守陵人颜色如花,拥有像鲜花一样青春美丽的容颜。命如叶,绿叶是鲜花的陪衬,人们常赞叹鲜花的美丽,却没有人会去赞叹绿叶。如同大多诗人会去夸赞帝王的功绩,往往忽视了宫人的默默奉献。她们命运悲惨,命薄如叶,在后宫争宠的斗争中失败,得不到皇帝的恩宠。或打入冷宫,或辞别家人,被太监遣送至陵园之内,终年守奉帝王的祭殿,自由被冰冷的大门束缚,青春被无期的审判摧毁。而陵园地处郊野,周围多种松柏之木,少有人烟,气氛清冷,阴森又恐惧。寒食清明之际的郊外,梨花惨白,一年年,泪落无人见。
清明的梨花,经不起几场暮雨的洗刷。“手把梨花寒食心”,唯有紧握手中的梨花,才能暂时留住暮春最后的芳华。这一刻的人与花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人既是花,花又是人,融为一个整体。
二、白居易诗歌中的“梨花”意象对后世影响
自白居易《长恨歌》问世之后,“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与“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深受唐人及以后文人雅士的推崇。在他们赞叹、化用之余,不断追求创新,让朴素不染的梨花遍地开花,更使梨花一样的杨贵妃被世人所熟知。
南宋刘才邵《官舍有梅花一株偶赋绝句》曰:“香山谩说工纤艳,错把梨花比太真。”金末元初文学大家元好问一生也痴迷于梨花意象,留有10 多首咏梨花佳作,现存于《遗山集》当中。其作品直接继承了唐宋余韵,例《同漕司诸人赋红梨花二首》诗:“梨花曾比太真妃,别有风流一段奇。白雪为肌玉为骨,淡妆浓抹总相宜。”元好问由金入元,虽未出仕元朝廷,但对元代的诗文风气影响很大。之后,元代文人的梨花诗也喜欢用“太真”。如陆文圭有“粉香初试晓妆匀,花貌参差是太真”(《梨花》)等。
综上所述,在白居易开创性地将梨花比作杨贵妃之后,宋元很多作家延续了白居易梨花喻贵妃的主张,使梨花喻贵妃的传统进一步发展开来。提梨花者必言杨贵妃,加之肤如凝脂,貌美如雪,古人已有雪与梨花相通的例证,雪如花,花如人,三者合而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