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传统体育养生课程开发及优化对策研究
2020-01-08宋海燕宋海霞
宋海燕 宋海霞 黄 诚
(1 南华大学 体育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2 湘潭大学 体育部,湖南 湘潭 411105)
终身体育作为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其理论也是学校体育思想和理念变革更新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性理论。高校体育课程为了适应新时期教育目标,构建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新体系,传统体育养生课程也逐步纳入了高校体育教育中。传统体育养生所蕴含的传统哲学理论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理解养生的意义,增强对养生思想的科学认知,探求与自身相适应的锻炼方法,最终实现培养大学生的养生运动技能,拓展健身锻炼空间,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实现终身体育目标。
1 传统体育养生思想理论的来源
传统体育养生思想基础理论来源于主要中国古代生命哲学。它是一个传统理论体系,其包含中国古代独特色彩和良好效果的健身方法和理论[1]。养生学大概在商周时期形成,是我国民族传统思想和智慧的启蒙阶段。传统体育养生理论伴随人们对于疾病的了解逐步得到深化,并且由于受到了自然科学以及古代哲学等多种学科影响,也逐渐得到了完善、充实。传统养生理论思想集中体现于《黄帝内经》“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黄帝内经》是先秦时期的重要著作,它包括多种体育养生理论和养生思想。其中根据四时特征配合养生运动,以达到疾病预防和治疗的见解和理论受到了现代人的普遍关注。
“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理论也为养生医学理论打下了重要基础,传统哲学理论尤其关注自然与人之间和谐关系。譬如“易与和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与天文,俯以察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易经》)”就提出唯有把握自然现实规律,方能深刻理解生死疾病的规律和根本原因。在中国哲学体系中,“天人合一”是一个根本思想,也就是天、人高度统一,这不仅是一种规律同时也是人们追求的人生理想(张岱年)。此外中医学注重阴阳调养以及五脏六腑的濡养,行神两方面结合疏通气血等,这些思想和理论都充分体现了古人体育养生观。
2 传统体育养生与高校体育课程的关系
传统体育养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了基于自身实践并融合了宗教、哲学以及科技等多种不同文化和学科的系统性科学。其理论体系主要内容是人们在过去长时间的生活、生产等过程中,通过调息、调形、调意等多种运动形式养成的价值理念、思维、情感以及行为等。独具中国特色的体育养生传统体系中的身、心、环境互联互通一体化,对于人们的个人修养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都有重要影响和积极作用[2]。
在现代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中融入传统体育养生思想和技能,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同时能够有效贯彻“终身体育”理念,帮助大学生意识到体育教育不单是身体教育,提高学生体能、素质以及运动能力,更是一种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综合教育。再者,传统体育养生的引入一方面能够宏扬传统中华优秀文化,另一方面还能够丰富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体育之研究》(毛泽东)指出,体育之核心在于养生,体育的核心是康健身体同时心理愉悦。所以,在高校体育体系中融入传统体育养生思想,可以丰富现代高校体育教育的中国传统养生运动项目特色,促进现代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3 传统体育养生课程开发对高校体育教育的作用
3.1 传统体育养生课程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传统体育养生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关键内容组成,集中体现了古代中国传统体育思维和理念;极具东方色彩并且卓有成效的延年、健身方法和理论体系,体现了民族生命观、世界观和全民族价值取向以及心理特征。传统体育养生教育不仅涉及到养生、健康问题,同时也与传统文化有关,其内容丰富而且能够有效吸引广大学生,并能够增强大学生对于民族的文化认同以及自豪感,激发其投身体育运动的热情。传统体育养生课程的开发能够帮助大学生建立关于自然和人之间关系的正确认知,意识到人类巧取豪夺自然资源必然会招致无情报复,环境日渐恶化必然会严重威胁人们健康,这些充分体现了传统体育养生哲学、思想体系以及实践的价值和艺术。传统体育养生理念核心是人文精神,这一点与现代高校体育教育核心思想以及观点高度吻合,对于大学生群体人文素养提升意义重大。
3.2 传统体育养生课程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观
高校体育教育是现代阳光体育内容的主体构成。大学生能否培养起终身体育习惯,很大程度基于高校体育教育影响,因为当代大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具有自主选择的能力,因此此时如果单纯使用“填鸭式”或者是“放羊式”等教学方法都无助于高校学生培养终身体育习惯。传统体育养生课程是传授个体生理、身体、心理修炼以及养护的方法,它通过引导大学生合理调节身心,平衡人、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关系,实现体内、外稳定平衡,强健身体、延年益寿的目标[3]。
当前高校体育课程中引入的传统体育养生项目主要有八段锦、太极拳、六字诀和易筋经等。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最终统计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在进行传统体育养生项目锻炼之后,其消化能力、肠胃功能都有明显增强。他们多认为此类传统养生体育项目与其他项目不同,对于场地和锻炼器材都几乎没有要求,因此非常有利于自己随时随地的开展这种锻炼项目,有利于他们培养终身体育习惯。
3.3 传统体育养生课程可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现代心理卫生理论指出,心理健康与道德之间关系密切。健康心理源自于个体对于自身和社交环境、关系的把握和认知,所以拥有高尚道德者通常更能遵从社会规范,及时化解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冲突、矛盾以及挫折,心理因此更加健康。在高校面向大学生开展传统体育养生教学,引导大学生以多种形式掌握和运用养生技能,可以帮助大学生综合素养能力的全面提升。譬如,由于传统体育养生项目中有多种套路,因此要求学生能够协调使用多种器官,不仅要手到、眼到而且步法、身姿以及位置都要做到统一和谐和高度专注,唯有坚持练习方能有效发挥传统体育养生课程的作用和价值。在传统体育养生课程教学中,学生也需要互相激励和学习,才能够完成学习目标,如此锻炼就能有效激发大学生的乐学态度,激发并培养大学生相互关爱和帮助的良好品质,使其修养道德水平全面提升[4-5]。
3.4 传统体育养生课程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当前有不少大学生在心理以及身体等方面存在着亚健康问题,具体体现包括:饮食、作息、生活不规律、不健康或者是心理状态表现出低沉、情绪、焦虑、精神萎靡等状态,通过调研分析,我们发现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大学生当前面临的竞争、就业等多方面压力较大而且日渐激烈所致。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中导入传统体育养生能够增进大学生投入体育运动的兴趣,使其更愿意进行身体锻炼,从而实现增进其心理健康目的。经调研表明,传统体育养生锻炼能够维持大学生良好心境,持久稳定情绪,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6]。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我们将传统体育养生锻炼结合学生个体精神修养和肢体锻炼,并将其贯穿于学生生活日常活动,能够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 传统体育养生课程开发及优化对策
4.1 培养终身体育运动观念,创新课程内容和项目
高校体育教学不能脱离大学生的实际,应当在关注大学生兴趣爱好、身体素质等基础之上,开展传统体育养生教学,传播优良的传统文化,帮助大学生将传统体育养生运动作为自身的终身体育运动选择。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顾及到学生个体素质、心理特征等因素对教学活动的影响,针对性地设置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运动项目,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高校教学资源较为丰厚,可以采用体育养生讲座、视频欣赏等方式,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参与传统体育养生运动。教师也要关注体育养生新知识,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到实际教学之中[7-8]。
4.2 积极引进传统体育养生项目,重视拓展外延
很多传统体育养生项目具有较高的传承价值,所以我们在高校体育课内外教学中要积极引进,并以日常活动组织的方式,为大学生身心健康提供有效支持。目前,部分高校就开设了武术协会、养生社团等,其目的就是让大学生认识传统体育养生项目的魅力。传统传统体育养生养生项目很多,高校健康课程教学应当有目的地进行筛选和培育,选择最适宜当代大学生的传统体育养生项目。
4.3 构建科学合理的传统体育养生课程体系
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其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和功能历经了几千年历史验证。当前,传统体育养生运动在高校体育教学体系中占比偏低,大部分都是以太极拳为代表的选修课程,不能发挥出传统体育养生项目的多样性。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当前高校仍未形成传统体育养生课程体系。部分高校的体育课程目标、内容的设计、教学形式和方法存在不足,与传统体育养生教学目标有所脱节。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传统体育养生课程体系,既是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我国特色体育的手段,也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力举措。传统体育养生课程体系的建设应包括理论与实践两部分,首先,传统体育养生教学应根据学生运动基础、身体素质等不同,将他们分配到不同类型的传统体育养生课程之中,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和实践,加深学生对传统养生文化的了解。其次,以现代科学手段,围绕高校体育课程特点,帮助大学生对传统体育养生教学内容建立起全新的认识,循序渐进地学习传统体育养生知识。
传统体育养生课程与高校体育课程的融合是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也是我国新课改的要求。我们认为,传统体育养生课程的开发有利于现代高校体育课程发展,其中终身体育运动观念的培养、养生课程项目设置及拓展、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尤为重要,它们对于高校健康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