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高校资助育人途径新探

2020-01-08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张欢欢崔勤勤

河北农机 2020年6期
关键词:受助者资助育人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张欢欢 崔勤勤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面对高校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的重要中心工作,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进展,直接关系到高校贫困生群体是否能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脱贫攻坚战能否顺利完成。党的十八大以来,不论是资助学生人数还是资助金额,都再创历史新高。高校教育资助体系日渐完善,高等院校教育资助体系已经成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之一,在实际工作中,因家庭经济困难失学的大学生几乎没有了,立德树人已成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工作目标。

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是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有效手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高等教育中的集中体现,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有利于夺取全面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

1 现阶段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问题思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阶段,我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宏观大背景也发生了改变。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对资助育人政策进行了调整。

随着国家资助政策和资助工作的完善,“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郑重承诺已经变成现实。但是在调查中也发现,目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还不够完善,表现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面偏窄、资助标准偏低的问题。因此,在高等院校资助育人工作中,还要不断加大财政支持的力度,进一步完善国家、地方、院校奖助学金制度,打消广大的受助学生在物质上的担心和顾虑。

随着国家对资助工作的重视,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资助管理水平不断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围绕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资助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是,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不断发展,资助育人对象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等发生了改变,现阶段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也主要面临着以下几个困境:

1.1 资助育人对象存在精神上的贫困

目前我国的高校育人资助还是以无偿的物质补助为主,并不需要受助者通过劳动取得回报,在进入高职院校后,有些学生对学校给予的物质资助产生强烈的依赖感,造成了学生不劳而获的懒惰心态;有些人认为获得资助是自己应该享有的权利,却不思考在获取受助权利的同时,作为大学生应该承担的义务与责任;有些人认为自己运气不佳,家庭物质条件差,开始抱怨家人、成天牢骚不断、怨天尤人。

物质的缺失让部分受助者们产生了扭曲的心态,精神上的贫困阻碍了他们奋斗的进程。精神上的贫困主要表现在缺乏读书的动力,对学习没有兴趣,认为学习不能改变自身的命运。部分受助学生旷课现象时有发生,沉迷于游戏,从而成绩一落千丈。精神上的贫困逐步让部分受助者们产生了抑郁、妒忌、偏激、脆弱、易怒等不良心态,部分受助者往往难以融入大学的集体生活。

1.2 精准扶贫工作不到位现象存在

目前高校资助育人的专业人员可以说是缺乏的,一些高校的资助育人的相关工作往往是由辅导员或班主任兼任,这也影响了高校在资助育人精准施治方面的效果。一方面,各大高校要充分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有效认定、甄别筛选贫困大学生,不能采取一刀切、不切实际的粗浅的认定办法;各大高校可以建立大数据平台,综合分析考虑学生的消费习惯、家庭收入状况、个人档案等情况,从而有效解决当前高校扶贫工作中的数据不准等问题。另一方面,各大高校应建立专业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管理体系,搭架好育人管理工作平台,努力将资助与育人工作紧密结合,建立贫困生的相关学习档案,让贫困生对自身的身份更加认同,从而让精准扶贫更加有效。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指出,学生资助工作要转变观念,创新方式,把资助和育人有机融合起来,把资助工作落脚到人才培养这个核心任务上[1]。

1.3 新媒体环境的影响

如今,新媒体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媒体日益成为00后大学生了解世界、获取新知的主要方式,新媒体的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现实校园生活中,网络的匿名性的特征,导致了信息发布者责任意识的缺位,负面效应频发。在新媒体这一巨大的信息大船扬帆起航时,各种社会非主流意识形态也搭上了这一大船,试图以某种方式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大多包装精美、内容空虚,它们大多以一些社会突发事件为焦点,鼓吹西方的价值取向。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西方宪政主义、普世价值论、历史虚无主义以及一些极端“新左派”思潮等这些非主流意识形态,都是用那华丽的外衣意图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产生影响。他们鼓吹享乐主义、奢靡主义、自由主义,主张享乐;他们否定改革开放中国取得的重大成就。

如今,这些错误的缺乏根据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这片土地上已经生根发芽,随着网络信息的大量泛滥,网络战场也已经成为宣传工作的主战场。新媒体的大量普及,让广大的高校贫困生学子感受到了生活、学习的便利之处,与之相伴的是,高校贫困生大都来自于贫困地区,他们缺乏社会经验、思想单纯,世界观尚处于成长期,辨别是非、价值判断能力不高。

2 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资助育人体系的实践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根”和“魂”。以传统文化为代表的各方面载体传承至今、经久不衰。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挖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历史价值。在大学校园中开展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可以把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个载体,提升学生优秀文化的鉴赏力、理解力,感受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培育和坚定新时代受助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2.1 在高校课堂上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已经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3]。思想政治课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坚持“四个维护”、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最核心最重要的传播渠道。抓牢思政课的主战场,在思政课的课堂上,理直气壮的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5000年的中国历史文明中探索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精神价值、思维模式。除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外,在其它的课堂上,如大学语文鉴赏课、艺术文化鉴赏课等,也可以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传播教育,进一步让受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历史名人的讲述,让学生了解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在激烈的腥风血雨的战斗中,中华民族“一身报国有万死”的民族英雄,让学生了解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的故事;让学生在探讨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论述诸子百家的思想家提出的仁爱、诚信、正义、和合等思想中,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在大学的课堂上,通过教师传统文化的授课,让广大的受助者提升思想觉悟、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坚定中国文化的自信,从而把价值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在开展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可以开展传统文化感恩回报的专题教育。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了深厚的感恩文化,如“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不报非君子”,唐陈润《阙题》诗:“丈夫不感恩,感恩宁有泪。心头感恩血,一滴染天地。”可见,感恩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德。开展感恩教育,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紧密结合,建立诚信档案,建立诚信体系,树立诚实守信、劳动光荣的价值观,抵制不劳而获等歪风邪气。

在开展传统文化的教育中,也可以开展理想信念的专题教育。中国古人非常重视理想信念的价值与意义,儒家把仁爱和谐视为最高的道德理想,“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墨家把“兼相爱、交相利”作为理想。正是因为理想主义的情怀,才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凛然正气;才有“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意识。可见理想信念教育也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德。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紧密结合,可以增强学生的改革创新的使命感,让受助学生摆脱精神上的贫瘠,勇敢地迈开前进的步伐,勇做改革开放的主力军。

2.2 开展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宣讲工作,拓宽优秀文化的传播渠道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者在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宣讲中,充分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潜移默化中,让传统优秀文化真正能渗透到受助者们的内心深处,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而不是传统枯燥的说教,利用更加活泼的语言、更加新颖的方式,从而使传统优秀文化真正走进受助群体的内心,让受助学生更能凝聚正能量,激发他们的潜在的积极向上、诚实守信等优秀品质。

如今,信息化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当今世界新的生活方式。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者在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宣讲中,可以充分运用信息化的新传媒平台,与传统传媒渠道一起,共同打造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宣传平台。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者在工作中,要利用好新媒体这一宣传平台,把课堂上的教育延伸至课堂外,让受助者不再受地域、时间、空间的限制。在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也要遵循“古为中用”的原则,要在传统文化的宣传中,分清优秀传统文化与低俗传统文化的差异;理清传统优秀文化和当代中国文化的区别。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3]。在开展形式多样的媒体活动中,也要注意监管的力量和监管的效力,绝不允许在传统文化的宣传推广的过程中,出现和传播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观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丰富的营养和养分,现阶段,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者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用马克主义的基本立场分析问题,坚持古为中用、推陈出新,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工作与资助育人工作深入融合,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人文底蕴,增强中国文化的自信,增进受助群体学习生活的自信,从而促使他们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促进他们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受助者资助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受助者”助人,好样的!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人人都该学点心理急救
人人都该学点心理急救
如何看待之“斗米养恩,担米养仇”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