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马和小马
—— 致敬援藏路上的护理人
2020-01-08常可意闫媛媛
文/常可意 闫媛媛
老马和小马是我的大学同学。老马是甘肃人,纯正的西北汉子,精壮的体型,利落的毛寸;小马是南方人,个子小小的,总是笑眯眯的,操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在2012年的那个秋天,我们成为了护理专业的同学。
医学发展到现在,男护士已经不再陌生,但是男孩子学习护理依然是一件普通大众难以理解的事情。实际上,早在护理刚刚传入的时候,我国已经有男性从事护理行业了,目前,男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举足轻重,但学习护理学的男性依然很少。比如,当年我们一个专业300多名同学,只有20多名是男同学,还有大部分都是被调剂到护理系的,每次的校篮球比赛,我们系总是被男生多的临床、法医、麻醉等专业远远甩在身后,但就在这种寡不敌众的条件下,球艺不精的老马和不会打球的小马依然年年都会出现在赛场上,老马一脸骄傲地说:我们护理系也是有爷们儿的!
老马那纯爷们的体型咋看都不像护士,我问过老马为什么选择了学习护理,老马告诉我,他已经复读了一年了,考上了就凑合读吧,毕竟专业也是不错的,就业率高,毕业工作不是问题。而当我问到小马的时候,他只是腼腆一笑,避而不答。
我和老马熟络是因为我们都有一个关于军营的梦,但老马因为小腿的一条伤疤泯灭了梦想。令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大四毕业的时候老马和小马放弃了大城市里三甲医院的工作机会,毅然决然地去了西藏那曲。那里总是大风凛冽、飞沙走石,不仅经济落后,医疗资源匮乏,更缺乏专业的医护人员。但是,即使远离家乡,即使薪资微薄,即使环境恶劣,都没能抵挡住他俩报国的热情。面对缺氧的恐怖,老马笑着说:“她不碰我,我不近她,我俩平行而走,相当友善。”在那曲,很多藏民都不会说普通话,开展工作的时候总是因为沟通不畅成误会甚至影响治疗,为了与藏民们更顺畅的交流,他们自己学习藏语,为了能救助更多的患者,哪个科室缺人他俩就去哪个科室,几乎住在了医院。朋友圈里偶尔也能看到零星的抱怨,但从未听到他们退缩或者离开,他们心甘情愿地留在那个需要“南丁格尔”的地方,本着救死扶伤的初心无畏地前行,他俩让我想起了一句话:“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淳朴的西北汉子和腼腆的南方男孩将一腔热血洒在了羌塘的草原上,为一方百姓带去了健康的希望。
藏北的那曲急切地需要更先进的医疗技术和更加专业的医护人员,老马和小马走出校园便走进了那曲,少有学习更多医疗技术的机会,所以每次有内地来援藏的前辈他俩总是格外珍惜,充满感激,用心倾听老师的每一段话语。对于新购置的设备和新引进的技术反复研究,反复学习,丝毫不敢马虎。老马说当他们为肥胖的患者顺利进行中心静脉置管,为大出血的患者成功实行自体血回输的时候,他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荒芜的高原瞬间充满了生机。
中国的大地上从来不缺乏勇士,老马和小马就是我身边的勇士,他们是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的逆行者,他们在遥远的那曲扎了根,因为那里有需要帮助的人们,他们用护理人的赤诚之心感化着羌塘草原上的那曲。我偶尔也会和老马聊一聊微信,视频里,西北汉子老马留起了山羊胡,和小马在高原的球场上气喘吁吁地打着球,小马开心地跟我打着招呼,问我要不要去西藏看最美的风景。老马说,在那里打一会儿球就会觉得缺氧,这是他和小马唯一的娱乐活动,高原上经常断网,他和小马与外界的联系要靠运气。
后来,小马因为要照顾年迈的父母离开了那曲,而老马爱上了摄影,也找到了真爱,当老马在高原上的手术室为难产的孕妇拼尽全力时,老马的孩子在老家甘肃也呱呱坠地,初为人父的老马只能在视频里看着自己刚出世的孩子,心里五味杂陈。结婚的时候刚办完婚礼老马就匆匆返回了岗位,妻子的孕检基本都是自己去医院做的,老马一直很愧疚。后来因为新冠疫情,老马所在的医院留观了几个从内地返回那曲的发热病人,他被抽调到了观察区去照顾这些患者,即将临盆的妻子也很理解他,她对老马说:“作为一名护士,去不了疫情最严重的武汉,也要尽一份力。”进藏工作已有四年,老马对得起护理这个职业,对得起心中对藏北生命禁区的承诺,对得起每一位护理过的患者,但是他对不起家中的亲人,对不起他最爱的妻子。
老马有一个很酷的笔名叫马骉,他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公众号,虽然更新的很慢,但是每一篇我都会认真去看,他已非不羁少年,他的文字像他的人格,纯粹而自然,满满的都是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援藏这场旅行虽然漫长,但勇敢的老马依然带着他的赤诚之心无畏前行。
老马和小马就像是一股清流,缓缓流淌,无声无息,却温润柔软,有的人会成为专业奇才,有的人会成为行业大咖,而老马和小马却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着一名护理人的信仰。尽管我们懵懂地踏入了这个专业,有过迷茫、有过怀疑、有过痛苦,但终究成为了她的一部分,因为她带给我们爱与被爱的力量,带给我们救死扶伤的骄傲与自豪,带给我们生命在荒芜中绽放的喜悦。我们终究在她的潜移默化中成为了她忠实的追随者,成为了老马和小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