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是农业”浅析

2020-01-08许津津

科教导刊 2020年18期
关键词:教育者对象种子

许津津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长沙 410006)

1 “教育是农业”的来源与内涵

教育是农业的完整阐述是“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这句话最先源于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的一个比喻,内容如下“教育的性质类似农业,而绝对不像工业。工业是把原料按照规定的工序,制造成为符合设计的产品。农业可不是这样。农业是把种子种到地里,给它充分的合适的条件,如水、阳光、空气、肥料等等,让它自己发芽生长,自己开花结果,来满足人们的需要。”[1]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吕先生这个比喻说得好极了,办教育的确跟种庄稼相仿。受教育的人的确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的,能自己发育自己成长的;给他们充分的合适的条件,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所谓办教育,最主要的就是给受教育者提供充分的合适条件。”[2]

基于对吕叔湘先生和叶圣陶先生的两段话的浅析,两者都突出了农业与教育相似的三个点。一是对象是有生命的,要遵循对象的发展规律,二是教育者或者是农民要为对象营造良好的环境,两者都扮演着辅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三是对象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但生长的关键在于自身。正如吕叔湘先生说教育的性质也只是类似于农业,而不是等同于农业。所以,教育与农业也有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教育比农业要复杂的多。

2 教育似农业

农业包含三个要素,分别是农民、植物及在农业与植物之间搭建桥梁的媒介。教育也包含三个要素,分别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接下来将从这三个方面详细论述教育与农业的相似之处。

在农业种植中,农民扮演的是辅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旨在为作物提供合适的生长条件。而且农民会定时的除草、施肥、驱虫等,静静地等待着收获的喜悦,因为收获的数量与质量都是不可控的,而农民能做的只有耐心的等待和细心地培育。教育者也是一样,教育者在教育的过程中也扮演着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主要是为教育对象提供适合他们成长的条件。教育如同农业一般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有过农业经验的人可以知道,在亚热带地区水稻一年只有一至两季的种植时间,有些地区为了培育良好品种的水稻,一年只种植一季。教育也是如此,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但是现在的教育趋于工业化和功利化,这与成人所谓的理性是挂钩的。蒙台梭利说:“在与儿童打交道的过程中,成年人会慢慢变得自私自利,或者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与孩子有关的一切,结果只能使他们之间的误解越积越多。正是由于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成年人把自己看作是心灵里空无一物、有待于他们去尽力填塞的某种东西而已。”[3]成年人化身为理性,以造物主或设计师自居,全然不顾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将儿童的未成熟性等同于蒙昧无知。殊不知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生命体,就像一粒种子,拥有无限的潜能,而什么时候发芽、开花、结果,都有自己的规律。教师和家长应该尊重每一个孩子,为他们提供适宜的条件,精心呵护他们的成长。而且,教育者在对待孩子的时候,要像农民一样多一点耐心和期待。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写道:“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情;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4]教育就像是一门慢的艺术,所以教育显然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者应该要给予受教育的人充足的时间和足够的耐性,切不可急功近利,揠苗助长。

农业中的媒介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传统农业的自然因素具有不可控性,人为因素农民是可以改变的。农业是需要把握外部环境和创造良好条件的。传统农业的种植要考虑作物的时节和地理位置,所以农业中不会出现在南方种植小麦或者在北方种植水稻的情形。但这主要指的是传统农业,不包括现代农业。而且如果种下的是花生的种子,按照土豆的种植方式培育这也将是颗粒无收的。在教育中也是一样的,就像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过什么样的生活,就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这充分说明了环境对教育的重要性。而且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为教育对象营造一个经过简化、净化和重组过的环境,为教育对象提供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外部环境,辅助他们的成长。但现在的很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幼儿园的孩子就开始补习,上各种特长班,使很多孩子从小就产生了厌学情绪,成了流水线上的工业品。

从农作物和教育对象来看,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棵作物以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因此农业和教育都要遵循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智能有八种,分别是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认知智能。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这八种智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没有两个人的智能结构完全相同。”[5]因此,每个人和每棵作物都是不一样的,这也是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就像《理想国》中的理想社会,每个人都各司其职,各尽其职,都有自身的价值。所以,如果一味地以工业化的尺度进行考量,很可能会将天才当做傻子看待。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这方面典型的例子。爱因斯坦语言发育迟缓,他倾向于用图像来进行思维,这为他以后利用思想实验构建相对论模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教育可能要做的事就是承认差异,承认不平等,更多的给予人理解和期待,教育不是给人一条路,而是要开启可能多的方向,让每个人都得到光亮,都相信能得到自己的光亮。”[6]而且农作物和受教育的人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例如一月份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水稻,结果只能是种子被冻死,但是在三月底四月初正是种植早稻的最佳时间。农作物有自己的生长习性,有适合在春天种植的,也有适合在冬天种植的,如果传统农业要扭曲农作物的成长规律,只能是颗粒无收。在教育心理学中的双生子爬梯实验也充分证明了儿童没有到能够爬梯的年龄再早的训练也是无益的。

虽然教育与农业相似,但是,教育要更加复杂,因为教育的对象是鲜活的生命,教育不仅养育生命,还肩负着塑造灵魂的责任。就像《教育是慢的艺术》中提到的“我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心灵的健康与纯洁,应该如履薄冰,慎之又慎才对。”[7]

3 教育不似农业

语言学家吕叔湘认为“教育的性质类似农业”,并没有将其等同起来。因为,农业与教育也有很多不同点。“传统农业在播种之前,都要进行盐水选种,就是把种子放在一定浓度的盐水里,利用浮力把好种子和坏种子分开来,然后选取好种子播种,”[8]这是祖辈们在种植的过程中总结的经验,然后代代相传下来的。现代农业也是直接从供销商处购买已经培育好的种子进行播种。不论是传统农业还是现代农业,农民播下的种子都是事先挑选过的,已经筛选掉了一部分种子,把颗粒饱满的种子留下。然而教育对待每一个生命都是一视同仁的,因为每个生命的存在都是有价值的。一个普通的公民可能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不大,但是他对自己所在家庭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农业可以通过优胜劣汰把发育不良的种子直接倒掉,但是教育不能放弃任何一个人。教育要尊重每一个生命,要有对生命的敬畏。

农业与教育的不同还体现在对象本身特点的不同。农作物的生长是出自本能的,无意识的,但是人的成长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利用外部条件为自己服务。虽然外部环境对教育对象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主观能动性是教育影响强弱的决定性力量。虽然人与植物都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但是作物的环境一般是被动的。一块水田刚开始可能只能种一百棵秧苗,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同样的这块地能够容纳两百棵秧苗,这是环境对作物的被动适应。但是人可以充分利用环境,改造环境。

还有一个不同点是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仅仅局限于生理上的发展,而教育者不仅要促进受教育者生理上的成长,更重要的是塑造灵魂。《教育是慢的艺术》中提到“具体的个人才是教育的真正的难度所在,如果我们把所有人都简化成平均分,一切都量化,都变成了冷冰冰的数字,教育就会变得笨拙,教育就不需要耐心,也不需要有过人的胆识。”[9]可以看出,教育要比农业要复杂得多。但在现今的快节奏的社会里,工业化的教育打着省时高效的旗帜,扭曲着教育的本质。

4 总结

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教育的工业化和功利化趋势带来的种种弊端。所以,相较于“教育是工业”而言,“教育是农业”的描述的确合理一些,因为教育与农业在很多方面都很相似,但是却也不能将两者完全等同起来。因此,“教育是农业”这句话有合理之处,也有不恰当之处,需要将这句话置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下。

猜你喜欢

教育者对象种子
神秘来电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桃种子
幸运的小种子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可怜的种子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