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价值探析
2020-01-08舒会霞
舒会霞
(怀化学院 湖南·怀化 418000)
美育既是审美教育,又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实践美、感悟美、创造美的重要领域,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美育作为高校育人目标的一个重要维度,对提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既相互区别又互相补充,探索和研究两者的协同发展为高校育人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和途径。遵循美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根铸魂以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
1 美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本质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的历史方位,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1]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任何形式、任何阶段的教育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关于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上,不断加强理论创新与顶层设计,对全面加强与改进审美教育做出重要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要求并为学校美育改革、发展规划了新时代的航向。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论断,提出今后开展教育工作的9个要求之一就是“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2]将美育置于学校教育的重要地位,做到以文化人与以美育人,这是关系到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落实的重大问题。2019年3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为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上述系列重要论述和部署不仅将学校的美育工作与实现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相连,更是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的高度来强化高校美育工作的重要性。
审美教育主要由审美教育的主体、客体、媒介及机制等要素构成,其本质上体现了人们对于人性完满的追求。高校美育通过培养大学生的欣赏美、鉴别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以塑造学生完美人格和道德情操促进其全面的发展,因此,美育自身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是“自人类社会中阶级和国家产生之日起便有了的客观存在形态”,[3]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所要达到的未来状态,通过提高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以最终实现认识、改造世界能力的提升。无论是从当前我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还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思想道德情操的要求来看,审美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素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也具有审美教育的价值。美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有利于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 美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是实践两者内在契合的根本体现
美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目标、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具有内在的契合性。
首先,两者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高校的美育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为指导,实施审美理论教育、审美艺术教育、审美环境以及审美方法的教育,通过欣赏美、鉴别美、创造美等美育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陶冶美的情操,净化美的心灵,完善美的心理结构,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实现完整性人格的教育目标,造就新一代人格完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以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引导和教育大学生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才为根本目标,[4]使高校大学生形成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在教育的理念和具体的实施途径上有区别,但从目标上来说是具有同向性,即美育的“实现完整性的人格教育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其次,两者在内容上具有交融性。一方面,美育以审美理论、审美方法等教育方式的形式,培养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升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完善的心理结构,从而具有正确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而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升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情操、心理情感等教育内容也是美育教育内容自身蕴含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广泛存在的自然美、艺术美、环境美中在实现美的氛围熏陶的同时发挥着一种不可替代的人文教化力量。思想政治教育在美育中发挥着导引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也是社会美的一种形式,通过启迪教育与感化的方式,和美育一样指向人们内心深处的“真、善、美”,再一方面,我国古代孔子所提出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尽善尽美”及墨子的“务善则美”主张也体现了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教育的互相渗透、相互交融的思想。
再次,两者在方法上具有相通性。从两者理论教育的方法上来看,大学生的审美理论的教育主要是由高校教师主导并且在多数情况下以课堂教学的方式予以体现。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对高校教育方式的要求,更明显的表现出课堂教学的理论灌输和活动实践。从两者的教育环体的角度来看,美育通过环境的熏陶以实现陶冶情操、完善心理结构,达到真善美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则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使被教育者在优秀文化的熏陶下,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性情的陶冶和理想人格的塑造。从两者所要遵循的规律来看,两者都是通过遵循相应的规律来改造客体的主观世界。美育教育以遵循美育规律和学生的成长规律来增强美育教育的针对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样也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和教育对象的特点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 美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是传承以美育人“精神基因”的有效途径
美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传承以美育人“精神基因”的有效途径。
我国现代美育的指导思想和内容从来源上看主要有两个: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西方现代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包含了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而且还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5]2018年8月,习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做好美育工作的同时要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为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育思想育人的作用指明了方向。长期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对人们的思想及行为产生影响,同时传统文化的潜在的、巨大的教育力量,具有深刻、持久的渗透力,影响和规范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从而实现社会发展所要求的目标。中华传统美育引导着人们高远的精神追求,提升人生境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礼育”“乐育”从本质上来看就是统治阶级所倡导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美育的全过程,高校大学生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在提升自身的审美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同时可加深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及认同感。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完成程度以及学生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成效,包含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情境等几个方面的有效要素。从教育对象来看,高校美育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大学生,他们通过情感体验产生对事物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评价,理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明辨是非,通过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方式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情感基础,从情感的陶冶和熏陶中受到教育。从美育教育的内容来看,美育是一个包含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科学美和人格美的综合体系,其中人格美和社会美的教育中包含着大量道德伦理内容,体现着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强化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美育教育的方法来看,美育更多的是以“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方式来进行,大学生在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情境中不知不觉之中受到教育并形成高层次稳定的心理结构,这种高层次稳定的心理结构一经形成必将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持久和稳定的影响。
当前,面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如何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如何将美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挥美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这不仅是加强、改进、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和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伟大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