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2020-01-08
(湖南工业大学 湖南·株洲 412000)
0 引言
田径课程需要使学生掌握理论性田径知识,如田径课程的发展历程、技术难点、动作要点,同时帮助学生练习动作技巧,并运用所学田径技能,发展就业渠道,如胜任中小学体育教学。但在教学中,师生更专注于田径比赛的价值,忽略田径课程对人的影响,因此急需调整教学方式。
1 田径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目标不明确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田径课程教学过分关注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往往忽视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发展规律,田径课程缺乏相关的技术指导。部分高校在开展田径课程时,对田径运动了解不足,没有结合田径教学的健身性,学生在技术学习中体能消耗过大,呈现疲劳状态,不利于田径课程的开展。田径运动的普遍性特征也并未被高校采纳,部分高校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挑选难度较大、技能较复杂的田径项目,导致大部分学生学习困难,进而产生抵制心理。
1.2 教学内容不足
社会文化的多元融合,体育教学内容也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结合时代特色,培养现代化体育人才。但目前高校的田径课程教材依旧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没有结合当下的体育要求更新教材内容,体育课堂中教师按照教材讲解相关技能,但没有突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部分高校并未按照学生的特点开发本土化田径教材,导致学生的潜能没有被充分发掘,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部分教师在授课时对传统的教学内容不够了解,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无法培养社会需要的体育人才。通常高校的田径课程项目主要包括跑、跳、投三种类型,没有深入挖掘田径运动的其他项目,教学体系无法实现深层次发展。
1.3 教学方式单一
田径课程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课堂中依旧采用教师主讲,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忽略了学生运动的主观性,课堂田径活动呈现静态化,学生的个性差异得不到重视。由于高校教学体制还未完全适应教育改革,田径课程在体育专业中的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在课堂中既要为学生讲解相关运动方法和理论知识,又要指导学生训练,因此无法兼顾理论和实践的时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逐渐降低,创新精神缺乏实践机会。部分教师在制定教学活动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身体情况,对场地、器械的检查不够仔细,在教学过程中,容易使学生受伤。
1.4 教师素养不高
部分教师认为田径教学没有趣味性,在指导学生练习过程中,并未采用实例或肢体语言示范动作,教学目标制定与学生实际能力不符。部分教师的田径知识不健全,不能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教案,教学方法不恰当。目前大多数高校并未给教师提供培训机会,导致教师无法学习田径教学的新思想和优秀案例,部分教师专业知识虽然很全面,但个人素质较差,教学语言和行为比较粗鲁,对工作不认真负责,带给学生不良影响。
1.5 评价体系不健全
田径课程的评价体系是考核学生身体素质,帮助学生认知自我体育水平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多数高校的考核内容偏离教育目标,没有区分出学生的个体差异,仅按照训练成绩将学生进行优劣之分,伤害了学生的运动积极性,学生对自我的价值认知也逐渐偏离。部分高校采用学期考核的方式,没有关注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部分学生的课堂表现也并未纳入评价体系中,造成田径训练不公平,给学生留下不良印象。部分高校的田径课程评价体系缺乏统一的标准,评价过程依照教师的个人意愿,评价结果不准确,缺乏客观性。部分学校认为田径课程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考核,忽略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导致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差,缺乏合理的体育精神。
2 田径课程教学的改革方式
2.1 明确教学目的
课程改革的环境下,我国虽设定体育教学大纲,对具体的教学活动提出了要求,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身体机能有所差异,个性特点也不尽相同,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随意性。因此,教师需要调整田径教学的目标,结合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凸显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发掘学生的潜能。可以按照学生所掌握的田径运动项目,设置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具体指导教学活动,有针对性的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监管。为有效指导田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目标,利用常见的田径运动发展学生的共性,利用个性化的田径教学发展学生的个性。如蹲踞式跳远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明确课程的教育目的,发展学生的弹跳能力和平衡能力,之后根据学生易犯错误调整目标,例如蹲踞式跳远中学生容易出现助跑和起跳准备不充分,教师可以反复调整助跑起点,帮助学生明确跳远规则。
2.2 优化教学内容
教师需要查找能够发展学生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充实田径教材。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利用互联网查找与田径项目对应的理论知识、动作图片、比赛视频等,帮助学生深层次掌握相关项目的理论知识,增加学生对动作的记忆。同时,更新教材中相关田径项目的思想,提高学生创新田径项目的能力,如可以针对性的编制跳跃类、抛掷类田径项目,添加动作视频的二维码,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动作。还可以在教学中添加案例分析、重难点分析,帮助学生梳理动作要领。教师可以灵活运用课本教材与户外训练活动有机结合,除专业的课程训练外,带领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户外活动,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2.3 改革教学方式
新课改倡导教师以学习促进者,课程开发者的角色进入教学活动中,因此,在田径课程中,教师可以改变以往讲解式的授课,利用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代表示范、小组学习等教学方式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时,利用田径游戏、田径比赛激发学生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分解动作要领,利用小组活动探究田径运动项目的重点,并在班级内展示学习成果。教师还需要适时创新教学方法,结合传统的教育模式,将新的教育观念注入课堂,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疑问,利用示范、讲解等方式解答学生的困惑,让学生在互相训练中寻找田径比赛规则,结合最新的田径比赛与学生共同研究田径运动的价值。
2.4 完善评价机制
田径课程的教学改革还包括评价机制的完善,因此,教师需要结合传统的评分标准,利用问卷调查、在线互动平台等模式,让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素质进行综合评价。教师可以采用课堂评价、周评、阶段性测评、学期末考试多方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与田径知识掌握程度,以及课堂表现、田径精神等。课堂评价中,教师可以利用鼓励、引导的话语评价学生的上课表现、出勤率,正确指出学生在课堂中的错误行为,及时帮助学生改正。周评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一周内学生田径练习次数作出评价,帮助学生调整运动习惯。阶段性测评可以根据阶段性的学习内容,进行体能测验,帮助学生发现训练的不足之处,及时补救相对薄弱的田径项目。学期末考试可以划分为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两部分,系统梳理学生的田径理论知识,测验学生学期内学习和训练的成果。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水平不断调整评价机制,将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有机结合,制定可行性的教学方案。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田径课程是高校体育课程的基石。教师可以采取互动提升课堂趣味,利用创新型教材完善学生知识体系,结合创新评价发展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现代化的“田径精神”。